顺治能当皇帝,得益于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政治斗争,再就是母亲孝庄的极力争取。那么康熙当上皇帝,又是从何说起呢?
他既不是长子,也没是嫡子,母亲佟佳氏也不受宠,更何况顺治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有八个儿子,怎么就轮到康熙当皇帝了呢?
这事儿严格说起来,还要从顺治帝坎坷的婚姻说起。
顺治帝14岁那年,孝庄太后为他娶了自己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像这样的联姻,在清初很常见。
努尔哈赤为巩固政权、联结盟友,多选择与蒙古王公贵族联姻。孝庄来自蒙古,依照惯例,出于维护蒙满关系,为顺治选择自己的侄女,再正常不过。
顺治的第一任皇后是这样,到第二任还是一样,可谓换汤不换药。
孝庄这个侄女有一点招人烦,生性嫉妒,气量狭小,不容人,而且生活奢侈,顺治对她逐渐失去了耐性。尽管已册封为皇后,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两年,二人感情就破裂了。
那个年月,不比现在,夫妻感情破裂,一个离婚证就能解决,然后各自走开便是。不过顺治倒有些自由战士的味道,天生有些叛逆,性格也不好,暴躁易怒,他把心一横,还真要与皇后“离婚”。
展开全文
他要废皇后,孝庄肯定是第一个不答应的。孝庄一介女流,历经三朝,辅佐两代帝王,在后人眼中,她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就是这样一位有政治手腕的女性,也没有逃脱被儿子拿捏的命运。换种说法,这或许正是她的开明之处。
尽管母子二人为废后一事闹得不可开交,但最终孝庄还是妥协了,她同意废黜皇后,降其为静妃,从中宫移居侧宫。
二人没有生育子女。
好不容易废黜了皇后,下一任他一定要选个自己喜欢的。为此,从顺治朝,清宫开启了长达上百年的后宫选秀制度。
这套办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扩大了择偶的范围,对内满洲官员之女,对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之女,都是选择对象。
那么,顺治选到自己喜欢的人了吗?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选是选到了,就是二人缘分有点浅,此女就是大家熟知的董鄂妃。
在董鄂妃之前,还有一任皇后,即孝惠章皇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皇后废。第二年五月,第二任皇后就入宫了,依旧是蒙古草原来的,是孝庄的侄孙女,废后的堂侄女。
顺治也依旧不喜欢她,二人也没有生育子女。
那么他钟爱的董鄂氏呢?孩子倒是生了,即皇四子,顺治也一心想立这个儿子为太子,但命运对他的确有些不公,这个孩子只活几个月便死了。
既然两任皇后都没有生育子女,那就是说顺治没有嫡子,既然没有嫡子,那皇位只能从庶子中出,这样一来,顺治的儿子们都有机会。
但在这些儿子当中,谁有资格进入帝王候选名单呢?我们先来看下顺治的八个儿子分别是谁?
皇长子爱新觉罗·钮钮,生母是庶妃巴氏,生于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一,殇于顺治九年正月三十,即1651-1652,只活了89天;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生于顺治十年七月十七日,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生卒年份1653-1703,终年五十一岁。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生于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一,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生卒年份1654-1722,终年69岁;
皇四子荣亲王,生母是孝献皇后董鄂氏,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三四个即殇,死后追封为荣亲王;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是庶妃陈氏,生于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初七,生卒年份1657-1703,终年四十七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是庶妃唐氏,生于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殇于康熙四年十一月初六,生卒年份1659-1665,终年七岁;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是庶妃钮氏,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卒于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生卒年份1660-1679,终年二十岁;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是庶妃穆克图氏,生于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于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生卒年份1660-1667,终年八岁。
从上述可以看出,除了早殇的两位,至顺治死前,还有六个儿子,分别是:
福全(皇二子,九岁)
玄烨(皇三子,八岁)
常宁(皇五子,五岁)
奇授(皇六子,三岁)
隆禧(皇七子,两岁)
永干(皇八子,两岁)
很明显,顺治的六个儿子都年幼,其实他选谁都不满意。顺治尽管有些任性和自我,但他还不敢拿祖宗的基业开玩笑。
在他染病临终的几天,考虑最多的就是继承人问题。执政十七来,无论是在多尔衮摄政期间,还是他自己亲政的日子里,从来不敢怠慢。
凡有闲暇,便读书写字,他本人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他深知延续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为争夺帝位的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在通往帝王的路上弥漫着一种血腥的味道
即便自己即位,也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结果。所以,本着对江山对祖宗负责的态度,他想趁着自己的权力还没有丧失时,一定要把继承人定下来,不留隐患。
他心中最中意的人选,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堂弟--安亲王岳乐。岳乐是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的第四子,其政治和军事才能很出众。在顺治看来,满洲帝国处于关键时刻,只有选一位年长的成年人才有助于帝国的发展。
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孝庄否决了。孝庄已经历过一次王朝的更新换代,她深知帝系转移所引发的问题远比幼主临朝还要复杂。
在孝庄看来,一个有蒙古血统的继承人再好不过,为此,她也曾不遗余力的努力过。比如顺治的两任皇后都出自蒙古,还将四个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也引入了皇帝的后宫,册封为妃。
但似乎老天总爱和她开玩笑,这些来自蒙古草原的女子,无一人为顺治诞下皇子。所以,到顺治死时,她的愿望已经落空了。
即便如此,她也不会同意由宗室子弟来取代皇位,那对她也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在顺治的儿子们当中,她中意谁呢?
皇五子常宁以下的孩子不作考虑,都才咿呀学语,那么可选择的范围一下就缩小了,只有福全和玄烨了。
按照长幼排序,当然优先考虑福全,但是他身体有疾,一只眼睛失明,在仪容方面就不过关。这样一来,也就只剩下玄烨了。
对于玄烨,孝庄是很满意的。玄烨从小聪明好学,她还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去辅导她读书写字,平日里也时不时的对玄烨加以教诲。
有一次玄烨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一同去拜见顺治。请安完毕后,顺治问儿子们有何志向,常宁仅三岁不懂事,福全说要做一个贤王,而玄烨则说“效法皇父,勤勉尽力。”
玄烨之言必是孝庄所教,一旦玄烨日后为君,年幼无法亲政,那后宫辅佐大任也必然落到孝庄肩上,这也是一层考虑。
但顺治还是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孝庄请来了汤若望,以助她一臂之力。
汤若望是德国人,27岁到中国,一人历经五朝,即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和康熙。
他凭借其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入仕明廷,清朝取代明朝后,他又被清廷所用。他博学多才,深得孝庄太后敬重。在与顺治接触后,顺治也被其才华和德行倾倒。
顺治拜他为师,称呼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二人关系密切,常常在一起开怀畅谈至深夜。在顺治的授权下,他可以随时出入内廷。
他曾向顺治上奏书三百多封,所提建议也多被采纳,可见,他对顺治的影响之深。
孝庄找他来劝说顺治,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而且他一开口,就给了顺治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玄烨是一个已经出过天花的孩子,言外之意就是他的健康问题无需担心。出过天花就意味着有了免疫力,之后不会再出。
而福全还没出过,难保以后不会出,万一出天花病逝了呢?到那时岂不是更乱?
清朝时天花曾数次肆虐皇宫,很多人因此被夺去生命,正史记载顺治当时就感染了天花,后来因此而去世,所以,这一点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顺治不再抗争了,他这一辈子一直在于世对抗,争皇位,争皇后,争婚姻自由,为宠妃争地位,临终还在争执新皇帝的人选,他累了,所以,他妥协了,也没有再多的精力去争了。
临终前,顺治颁布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册立八岁的皇三子为皇太子,赐名玄烨,同时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组成辅政四大臣,以1662年为康熙元年。
就这样,一位患过天花而不死的皇子--玄烨,最终赢得了大清的最高宝座,开启了属于他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