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圣诞节,杜致礼在美国纽约的一家中餐厅用餐,她的心情很糟糕,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她只能一个人在美国度过,她的父亲杜聿明在战场上被俘,还不知生死,母亲在家中整日郁郁不乐,而她回不了家,连生活费都很成问题。
杜致礼想,这真是个糟糕的圣诞节。不过祸福相依,这个圣诞节,杜致礼将遇到一个特别的人,这个人将给她带来幸福。
异国重逢
正当杜致礼沉默地用餐时,一个男子走到了她的面前,杜致礼惊讶地抬头,这个男人她认识,是她在西南联大附中的老师杨振宁。当时杜致礼上学的时候,对这个只大自己几岁的年轻老师很佩服,不过那个时候他们除了课堂,也很少有交集,后来杜致礼离开了联大附中,两人便没再联系过了。
没想到两个人前后脚来到了美国留学,又如此巧合地来到了同一家餐厅吃饭,这真是奇妙的缘分。他乡遇故知让杜致礼的坏心情一扫而空,两人在一张桌子上度过了这个圣诞节的午餐时间。杜致礼的变化让杨振宁感到惊奇,在他印象里,杜致礼还是个年少稚嫩的小女孩,但是女大十八变,现在杜致礼已经是一个成熟又机灵,充满魅力的年轻女郎了。
展开全文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到最后都舍不得走了,杨振宁索性把杜致礼一路送回了学校,看着这个女孩子的背影,杨振宁意识到自己对她产生了爱情。
杨振宁在爱情方面不是拐弯抹角的人,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后,他便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杜致礼对于杨振宁也很有好感,当杨振宁对她表白之后,杜致礼很快就同意了,两人坠入了爱河。
在遇到杜致礼之前,杨振宁的世界里大部分都是他的科学研究,但是在遇到杜致礼之后,他产生了变化,他甚至做了一个相当任性的决定:当时杨振宁本来已经接受了导师的建议,打算去普林斯顿深造,但是由于这段突然发生的恋爱,杨振宁决心留在纽约,因为杜致礼在这里。
美满婚姻
虽然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科学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是坠入爱河的杨振宁和普通的男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他给杜致礼写了很多肉麻的情书,而且不管多忙,每个周末都要到杜致礼的学校和女朋友约会。一年之后,杨振宁就向杜致礼求了婚,23岁的杜致礼成为了幸福的新娘。
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幸福,没多久杜致礼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十月怀胎后,她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光诺,这个名字是杨振宁的父亲给孩子取的,因为得到诺贝尔奖是很多科学家的梦想,这个名字正是想要祝福杨振宁将来得到诺贝尔奖。
也许这份祝福真的起效了,不久之后,杨振宁真的得到了诺贝尔奖,杜致礼常开玩笑说,光诺是他们的福星。
孩子出生之后,杜致礼并没有留在家里当全职太太,而是进入了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中文,很少有人知道,杜致礼是个才女,从小,杜聿明就给自己的掌上明珠请了名师来家中授课,十岁的时候,杜致礼就能写一手好书法,作的文章也很有灵气,如果不是家道中落,也许杜致礼也能得到更大地成就。
不过杜致礼没有为过去的事情抱怨,她觉得现在幸福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深爱的人陪在身边,还有可爱的孩子。光诺出生之后,杜致礼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光宇,还有小女儿又礼。
“又礼”这个名字是杨振宁给女儿取的,意思是又一个杜致礼,杨振宁觉得杜致礼是自己见过最好的女性,他也希望女儿能够和她的母亲一样聪慧优雅,落落大方。
他们是科学界出名的贤伉俪,从年轻到迟暮,他们一直都互相陪伴着,每一次重大的场合,杨振宁都会带着妻子出席,即便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杨振宁对妻子的爱也和年轻的时候一样坚定。
身后之事
一生之中,能够得到这样一段爱情,是幸运的事情。杜致礼虽然经历过一些坎坷,但是她觉得自己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幸福的,尤其是在遇到杨振宁之后,她的生活被幸福包围着。
唯一遗憾的是,相爱的人总会有一个先走一步,杜致礼是先离开的那一个,她走得很安详,丈夫和孩子们都陪在她身边,她并没有什么遗憾,她和杨振宁结婚53年,也相爱相守了53年,白头偕老的誓言成为了现实,这是很美满的故事。
可是对于留下的那个人来说,人生还很长,却要不断面对失去爱人的痛苦,自从杜致礼离开之后,杨振宁一直心绪不宁,但是几年之后,杨振宁竟然又和第二任妻子翁帆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是一桩闹得沸沸扬扬的婚事,老少配虽然不算稀奇,可是七八十岁的杨振宁爱上一个小自己那么多的妻子,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何况人人都知道,杨振宁对于杜致礼的感情是很难有人替代的。
当翁帆越来越为人们熟知之后,人们更觉得稀奇古怪,翁帆和杨振宁并不是突然相识,事实上他们很久以前就在国内的活动上见过,那个时候,杜致礼也陪在杨振宁身边,她对于负责接待的翁帆还颇为赞赏,翁帆和杨振宁夫妻俩通过几次信,不是陌生人。而且更让人诧异的事情是,翁帆和杜致礼的面容极为相似,照片摆到一起,会恍惚间让人们觉得是一个人。
是旧情难忘,还是杨振宁只对这样的脸情有独钟?这些问题对于杜致礼而言好像没那么重要,她已经离开了,后来的事情与她无关,无论如何,在杜致礼活着的时候,她和杨振宁都付出了全部的爱,难道这还不够吗?后来的事情并不能动摇他们曾经真挚的爱情,53年的承诺早已经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