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蜀汉后期,李严、彭羕、廖立、魏延之死都和诸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从这些人的死,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气度如何。
先说李严之死,李严少有才干,先在刘表下面做事,在荆州做个郡吏,在做秭归县县令的时候碰到赤壁之战,然后投奔刘璋(也许是因为江陵被曹操占领,无法和刘备取得联系,所以沿着三峡去了川中,不过从后来李严投靠刘备情况看,李严可能此时已经相中了刘备)。
刘璋比较器重他,让他做了成都令。这是个比较重要的职位,虽为县令,却是政治中心第一长官,这也说明李严能力不仅是在荆州,益州也有所闻。三五年后,升官为护军,这是李严早期就具备了做护军的经验。接着刘备来犯,史籍没有记载是否和刘备交战,但是很快李严就直接投奔了刘备(真快,好像就在等刘备过来了一样,同时也增加了在刘备眼中的分量)。
投靠刘备后,刘备立即封他为裨将军,后来占据成都后,立即加官为兴业将军、犍为太守,足见器重。刘备虽自己用兵不行,其能力无法和曹操媲美,但是看人还是很准的,李严肯定是很有才干,方能为其器重。后来刘备争夺汉中,巴西反叛,李严独立完成平叛,接着平定高定之乱,拜辅汉将军。
展开全文
刘备在永安的时候,召见李严,同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这也引发了千年争论的“白帝托孤”。李严一直平步青云,我们先排除刘备是用李严压制诸葛亮,我想也是刘备对其才干的肯定,想当时还真找不出像李严这种能文能武还懂政治的人才来。
作为托孤大臣,李严以后也是仕途坦荡,甚至总督了永安和江州两大军区,最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贬。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也不去讨论,只是对李严改名为李平之事感兴趣。李严改名据说是为了迎合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蜀中官员绝大部分都是诸葛嫡系,也许只有李严等极少数刘备身前重用的人不迎合诸葛亮,这点我想也让诸葛亮颇为不爽。像以后的蒋琬、费祎这些人,都是死忠诸葛派,非一类可能就是魏延、李严极少数人。
李严改名,可能是诸葛亮觉得李严没有成为诸葛派,对李严有意见,所以李严改名了(史志上说的理由当然不是这样,而是李严自己觉得心里有不平衡,是不对的,应该改过来)。有时想,李严改名如果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他的心理伤害应该还是蛮大的吧。
总之,最后李严还是被贬了,在诸葛亮死后也病亡了。像李严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死后,兔死狐悲,朝中又是另一般人物,是他的后辈,所以他说诸葛死后没人再用他了也是事实,不过他和诸葛亮的恩怨也就这样平淡结束了。
后记:诸葛亮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好,都十分严格,这样也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局面,同时也出现了李严被贬,马谡被杀的现象。世人总会犯些错误,但是像李严和马谡这些人都是大才,只是要用在其时。诸葛亮的用人表面上看是严格,实际一想,又显得气度不足。
彭羕之死,也有点冤枉。彭羕也是桀骜不驯的大才,刚好碰到刘备这个人又有些毛病(要不廖立就不会那么尖锐批评刘备了),同时还有诸葛亮这个人太过于规矩,彭羕就这样死了。
诸葛亮以为“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这和曹操杀周不疑心里是一样的,就是罩不住,但是曹操担心的是后人罩不住,而诸葛亮担心的是自己这些人罩不住,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于这样的怪才,他不喜欢。“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也说明诸葛亮这个人也喜欢做表面功夫,至少不坦率,这样,因为彭羕酒后一句话,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诸葛亮这样做也有好处,历史也证明了,蜀国也没出现权臣执政的局面,这也和诸葛亮一向的治国之道有关。诸葛亮容不下彭羕,可以这样总结。至于刘封之死,也是得计于诸葛亮,理由同样是怕自己罩不住,此时的诸葛亮,就开始在培植个人势力,排除异己了。
廖立也是个大才,诸葛亮自己就说过“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但是廖立是个大嘴巴,而且是个很独特且灵活的人,不想诸葛亮那么死板,想马良就是死板人,刘备派他去安抚蛮族,被杀死了,廖立比较聪明,敌人来了就跑,命要紧。
但是廖立这种人诸葛亮也不喜欢,说到底,同样是怕罩不住,你想他敢直面刘备的短处,还当着蒋琬这这人说刘备不是,谁都知道,蒋琬这些人都是诸葛的眼线,最后也被贬了。
从廖立以后的生活也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很独特也很有想法的人,活得好好的,姜维看到他的时候还精神很好。只是他和李严一样都盼着诸葛能容纳他们,但是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魏延之死同样冤枉,甚至可以成为三国著名冤案之一。魏延是跟着刘备跑的,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干将,正因为这样,魏延孤傲的性格也就可以理解。毫无疑问,关羽张飞死后,蜀中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也就魏延了。但是诸葛亮一直压制魏延,并且在政治上不给予其肯定,一直作为一个冲锋陷阵的武将使用。
魏延大将之才,足可以指挥像蜀国这样小国一国之军,但是诸葛亮死后还是把他排挤在外。有身在旁边的魏延不用,却将重任交给一个小人杨仪以及投靠蜀国不足七年的姜维,而国事交给的是自己的死忠派蒋琬,作为前朝重将,魏延岂能平衡。最后魏延也死了,很冤,死于小人之手,却也是因为诸葛亮一手造成。
刘备死后,蜀国就笼罩了一层不安的心理,所以很多人才像尹默、杜微、许慈、郤正、孟光、谯周、来敏等人或者养老不理朝政,或者数次被贬,或者专心研究学问。这些人可能也并非完全接受了诸葛的治国思路吧。
蜀国小国尔,不足百万人口,想要抵抗魏国,自保尚难,诸葛也是黔驴技穷,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