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规定,人工游泳池内人均游泳面积不应小于2.5平方米。
一到夏季,游泳池、水上乐园等地方便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降温解暑场所。然而,近期媒体曝出,四川乐山及什邡、福建连江、浙江嘉兴等地均有儿童在部分游泳池活动后患病。
为何游泳后会患病?这与泳池运营方的管理有何关系?作为泳客,又能做什么?
缘何异常
在水上娱乐时,人们的身体可能完全入水,疾病传播渠道较多。而游泳馆的水域及物品供不同民众交叉使用,加上室内空间相对密闭,如果相关卫生要求不达标,容易发生疾病传播。
在游泳时,如果受污染的池水进入外耳道,可能引发外耳道炎。如果呛水,细菌连同池水一起进入咽鼓管,可能诱发中耳炎;如池水咽下肚,可能引起肠道传染病;如鼻子进水后沾有细菌以及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管理是关键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规定,人工游泳池内人均游泳面积不应小于2.5平方米,公共泳池运营方应据此要求,通过泳池的面积计算出最多接待泳客数。但据一些游泳馆的消费者反馈,自己去过的不少游泳馆及健身房泳池并不限制人数,夏季泳池人流量较高。“夏天的水质确实会相对差一些。”张阳说。
文明泳客
除了公共泳池运营方的规范管理,泳客的配合对于打造健康的游泳环境也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泳客未遵循公共游泳馆的入场要求,给泳池环境增加了健康风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436人调查发现,泳客在公共泳池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最常遇到的四种为入池前不冲淋(59.3%)、在泳池小解(57.1%)、游泳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脚(55.4%);此外还有携带易传染的疾病入池(27.8%)等不文明行为。民众的公共空间文明意识依然有待提升。
此外,泳客选择规范的游泳池,可大大降低健康风险。根据多地疾控中心提醒,民众可通过“看、闻、试”选择规范运营的泳池,尤其是“看证件、看设施”——查看游泳馆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年度检测合格证等信息是否公示,查看当日泳池水质检测数据等。如游泳后出现持续高热、咳嗽、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及时告知相关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