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因为“象”与“祥”字谐音,所以,大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在洛阳,有不少与象有关的文物或古迹,比如位于孟津区平乐镇象庄村的东汉石象,本周六为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到象庄,看东汉石象,感受万象更新的春意。
一处“国保”,见证解放战争
象庄村原名“青龙观”,是因村南有一座兴于汉、盛于唐的青龙观而得名。后来,青龙观倾塌,巨大的东汉石雕大象成了这里的地标,村子慢慢就更名为“象庄”。
来象庄,石象是必看的景点。而今,已是“国保”的东汉石象矗立在村南一座露天小院中,小院的看门人,是一位满头银发,一脸慈祥的老人。老人今年80岁,叫冯安和。
进入小院,一只巨大的石象映入眼帘。
石象立于小院一个水泥池中的基石上,基石长3.8米,宽1.2米,厚0.3米;石象身长3. 75米,宽1.20米,高2.75米,系整块石灰岩雕刻而成;石象呈行走,头向东南,象头硕大,象眼小巧,眼睫毛线条清晰可见,使石象显得呆萌可爱;紧贴象身的两只大耳朵保存相对完好,如扇面,皮皱的雕刻惟妙惟肖;可惜象牙、象鼻已残断,背上、腿上都出现了裂缝。
展开全文
石象刻技古朴,线条粗犷,堪称意实兼美的石雕艺术瑰宝。可见当时的工匠抓住了大象头大、眼小、耳大、尾小、鼻长等,着力刻划,使石象真实自然,充满活力。据老人介绍,考古工作者根据石象所处位置和东汉帝陵相对应的特点推断,其为东汉帝陵前的神道石刻遗物,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1975年7月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冯安和老人介绍,解放前,石象下半截埋在土内,村里的小孩们经常爬到石象背上玩耍。1948年春,解放洛阳时,我解放军在象庄与国民党战斗,一股敌军把石象作为掩体,战斗结束后,近石象旁就有四具敌人尸体。可以说,石象见证了解放军的英勇无敌,见证了象庄的解放。后来,在相关部门帮助下,石象被挖出就地保护,还专门建了保护房。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观看。
两项非遗,堪称杏林奇葩
据冯安和老人介绍,象庄村除了有国保文物东汉石象,还有两项非遗,堪称杏林奇葩。
象庄妇科即象庄秦氏妇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创始人为秦世禄,创制“丹方求病丸”济世,挂牌卖药,专治妇女病。之后,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父传子,子传孙,使治病心得代代相传,200多年来,逐步完善、丰富。来诊患者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其中以陕西、山西、宁夏、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居多。有“平乐正骨,杏林独秀;象庄妇科,医林奇葩”的说法,民谣总结为:“新安渑池义宁嵩,洛阳偃师巩孟登,见人打听秦家门,看的都是妇女病”。
象庄郭氏中医针灸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郭锦堂在潜心攻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针灸医书的基础上,遍访针灸名师,博采众长,广开思路,采用“巨刺法”,为群众治病,取得显著效果。之后,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代代相传,使祖传针法日臻精湛,从第三代郭中和开始,“象庄郭氏针灸”就已名声大振,时至今日,更是自成一家誉满河洛。
一个象庄村,能够分别孕育出了象庄妇科和象庄郭氏中医针灸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忍不住赞叹象庄村人杰地灵的神奇。
一老一少,感受乡风乡情
很多人去旅行,关注点是景,实际上,比景更美的是人。这次象庄之行,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刚到象庄时,并没有找到石象,村里的两个七八岁的少年,热心地为记者引路,记者这才顺利看到了石象。
如果说,两位少年让记者感受到了象庄人的善良、淳朴,那么,冯安和老人,则让记者看到了象庄人对象庄的一片赤子之情。
冯大爷早年当兵,后来当过村干部,78岁那年,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冯大爷拿起了笔,用两年时间,奔波于间巷田间,遍访于乡贤邻里,以一个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的姿态,把自己对家乡的挚爱与情思全部倾注于笔尖,以朴实无华的文笔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象庄村。2021年,冯大爷自己筹措资金印制了《洛东古镇银象庄》。
《洛东古镇银象庄》里有象庄村的村史轶事、风土人情、物产名胜、乡贤仕宦等,冯大爷说,写书的目的是“概叙村风民情,记村庄之变迁沿革,循家风之传承脉络,而知乡俗之绵远,感贤达之聪慧”。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割舍不断、魂牵梦绕的牵念和羁绊,是一生挥之不去、铭刻肺腑的记忆和情愫。耄耋之年的冯大爷对象庄倾注的热情,让人看到了象庄人对家乡的挚爱,正是这种挚爱,催生出了无穷的力量。
旅行中,你会遇到不同的,美丽的、有趣的、热情的、可敬的……比如冯大爷,比如两名少年,这些人,往往会让你明白旅行中,真正的美是什么,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张宝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