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在网上收的一本二手书,属于北师大“大学通识书系”,与其选修课“欧美电影名作解析”密不可分。原书的笔记对爱情电影、战争电影、喜剧电影、科幻电影、歌舞电影以及政治电影记录较多,相对地,恐怖电影、盗匪犯罪电影、西部电影、社会伦理电影、历史传记电影、灾难电影和后现代风格电影等部分着墨较少,不知道是教师在讲课时有所侧重,还是学生个人的偏好选择。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本书的框架,是以类型电影编排搭建的,大体可以视为12个主要类型加1个亚类型(后现代风格电影)。在每种类型下,再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类型片的发展历史;二是对于该类型的解读,概述、提炼各种类型的电影基本范式和意义表达;三是选取一些代表性影片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总体而言,各部分的编排体例十分统一,写作也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质量比较平均,没有出现多人编著撰稿时,部分章节风格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情况。
本书是相对浅显和板正的,很符合通识教材的定义,有一种应试的教科书范。类似于像初中政治课上,老师告诉你,这里有几个几个重点,那里有几条几条意义,我提供一个相对板正的答案,背就完事了。比如要是有人纠结于恐怖片和惊悚片的区别,那本书就告诉你“广义地讲,任何令人心惊胆战的、使人毛骨悚然的事物都可纳入恐怖片的范畴”,要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细分,那么“将以侦探、神秘事件、罪行、错综复杂的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状态为题材的恐怖片称作惊悚片,另一类鬼怪、血腥的恐怖则归为恐怖片,好莱坞的惊悚片从题材上看大多已经达到恐怖的范畴”。
然后再讲,分类上,恐怖片大致可分为“鬼魅、精神病患者、怪兽异形、悬疑恐怖”;其精神价值在于“宣泄净化和恐惧表征”;恐怖片的叙事模式;恐怖片中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等。这种写法和内容在部分读者看来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作为一本给本科生阅读的入门教材,它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是要让人禁锢在这种定义和表达中。它要做的是,第一,把以往模糊的、感性的对电影类型、范式、意蕴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理性化;第二,在此基础上,跳出本书赋予你的印象,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第三,了解一种认识、创作影评的视角。
简化点说,你会得到:第一,一些类型片的发展简史和片单;第二,某些类型片的常见套路;第三,命题作文式的观后感。这也是本书以类型来编排必然的思路——类型片要进行定义,类型即是分类概括,如果不讨论范式的问题,那么这个体例的划分是没有必要的。
像所谓“XX经典电影解读”“XX部经典影片”这类的书,重复可读性比较差,在不少电影爱好者眼中评价不高。基本上就是看看大概剧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又得到一个片单,但解读质量,很参差不一;此外,光去阅读电影解析固然能加深对电影的认识,但取代不了观影行为带来的认识和沉浸感。“孩子,你就是(书)读的太多,(片)看的太少”。什么时候什么阶段,针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去读什么样的书,是值得仔细思量的。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好高骛远。就说本书中的第一篇解读或者影评,“战争使人异化、道德沦丧:《现代启示录》”,可以说文章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解读泛泛之类的,但即便是这样,这篇对哲理主题的解读,对影像和细节的联系,对视听语言技巧和手法的概括,显然不是一般的电影爱好者或者电影小白凭空所能写出来的。
展开全文
由于本书成稿于2014年,因此最新的片子也就在2014年,比如说《庞贝末日》,这充分提醒我们,看书要趁早;如果说代表性影片的解读中所选取的各个片子无愧于“经典”二字的话,那么在各章末尾的片单中,其推荐影片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不少爆米花商业片外,还有“推荐50部必看的欧美恐怖片:47.《暮光之城》”这种以实际行为来阐释“什么是恐怖”的例子,这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此外,在部分资料引用方面,有的直接照搬百度百科,在影片、人名翻译方面前后不统一以及部分的错字、衍字等偶有出现,这都是本书的小问题。
PS.当年我在泰国时曾经也给学生上过一门“中国电影鉴赏”的课程,结果生生上成了“香港电影鉴赏”。记得有一次课在看完《无间道》后,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陈永仁最后死了?一个学生淡定地看着我说:老师,因为他中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