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不改王莘先生一生谱曲,用信念托着理想之火,照耀中国。
引导语:五四青年节以来,《理想照耀中国》一剧开始热播,剧中强大的代入感还有朴实的剧情一时间吸粉无数。一幕幕蕴含深意的镜头、一帧帧精心的制作,整个剧组的用心可见一斑。
从“开天辟地”的觉醒,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再到“改天换地”的革命成功,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物,用自己的行为照耀了我们这个时代。
一路支撑他们的走来的,是红色光辉照耀下的信念,平凡又伟大的贡献,如星火一般、微弱但却坚不可摧,也必将薪火永传。
《理想照耀中国》开播以来,每一集都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收获,其中第五集讲述了王莘先生创作《歌唱祖国》的故事。
王莘先生前往北京购买乐器,在天安广场上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耳边传来一阵旋律,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用洗星海先生送他的自动铅笔写下了《歌唱祖国》的前半段,剧中王莘先生的饰演者热泪盈眶情绪十分到位。
展开全文
我仿佛感受到了王莘先生在那一刻写出来自己梦寐以求的歌曲的喜悦,如同新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从泪花中我也仿佛看到了先生寄托的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
之后仓促地赶到了火车站,一直心心念念着烟盒上的谱子,险些错过回天津的火车,那种欣喜是多少从艺者内心的写照。上车的时候列车员亲切地问道:“这手都蹭破皮了”,可王莘先生显然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这些,因为此刻他已然忘乎自我,心中心心念念的谱子,那首一直想创作出来的歌曲。
从剧中的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们可以察觉得到整个制作的用心,用一幕幕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所思所想,剧中忘乎自我的状态,当真是无数从艺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一些有关相同经历的人,想必看到这里已经眼角泛起了泪花,不少观众看完之后都说:“我觉得这部剧,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上车后,在一阵恍惚间先生在火车上睡了过去,在“如梦如幻、心之所感”中于是有了和妻子的那一段对话。
与妻子简短的话语中有几句这样说道:“它虽然是一首进行曲,但是歌词写得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这句是一个起势,就像在爬山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蜿蜒曲折。就真的像黄河、长江一样。
就像我们民族的古诗词就常用这种写法。古曲最讲究,就是词和曲的意境结合,我觉得这西方的音乐和我们民族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老百姓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当时32岁的王莘灵感喷涌,醒来后在返津的火车上写完了曲子都前面部分,剧中在一个识谱的小朋友的帮助下,不由自主地在火车上唱了起来,联想去之间列车员说的“这是一个文疯子,不是武疯子不伤人”不由地笑了起来。
车厢里的众人也在此刻打着拍子,一起哼唱了起来,导演用这种镜头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歌曲自身强大的感染力。
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也正是这首《歌唱祖国》的特色,同样在歌词里的还有每一个国人呐喊出的爱国心声。在1951年9月12日,周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范围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代表了一种澎湃不息的国人精神。
剧中的《歌唱祖国》不仅入选了2008年奥运会歌曲之列,而且还在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收获的各种赞誉一直不绝于耳,即使是今天依然经典中的经典。
这样一首如此雄浑极富感情的歌曲,作者又岂是一个普通人,透过剧组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王莘”的一生。王莘自幼受民间音乐的熏陶,酷爱音乐,但却家贫无以为继。
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一家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少年时便对当时的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时间来到了1935年、因为受到了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王莘怀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向洗星海、吕骥、孙慎等先生在红色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争取为民族的抗战解放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透过剧中极短的篇幅,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得到王莘对洗星海先生的尊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鲁迅艺术学院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在这里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例如古元先生就为当时的延安版画,宣传红色精神做出过极大的贡献,参加“全国木刻展”时,引发了各界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可见王莘先生的精神也是有一部分来自于革命艺术家摇篮里的传统。
王莘先生曾经这样说道:“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坚守,至死不渝。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当初冼星海先生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电影通业公司筹备电影《风云儿女》,冼星海先生受邀为《风云儿女》谱写主题曲。
当时正值时局动荡不安,先生自身也难保全的情况下,也依然为鼓舞华夏儿女之精神而创作,1935年先生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初闻先生之事迹时真是感动不已。
万幸的是,他之前给《风云儿女》写作的谱子,被保存在了入狱前便以保存好,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真是多灾多难,后来田汉先生要求为其填词,至此双剑合璧造就了中国这第一伟大的歌曲。
眼前浮现出了许多艺界革命先烈的身影,一个王莘先生,一部《理想照耀中国》的后劲真是很大,许多形形色色的艺界前辈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王王式廓先生,一个中国英雄中成长起来的人民艺术家。
一件讴歌人民大众的《血衣》,赢得了多少赞誉,生前坚持为国家创作,为人民呐喊的精神,当永远被人民大众所铭记。后来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画室里。
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人民大众的先生,是累死的,是为人民大众创作而累死的,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如此作风的先生,我们不能忘却,也不能敢忘。
《理想照耀中国》像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缅怀。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历经的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革命前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多少能人志士把理想寄托给了我们的国家。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红色文化应该继承传统还是融入流行,一直是一个无法直接下结论的论题,《理想照耀中国》一剧的开播倒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视角,让我们去合理的认识这个问题。
红色文化、优秀的奋斗精神像一种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就如同高中政治书中讲到文化的影响一样,是“深远持久、源远流长”的,探究这个问题花费精力也许意义并非是很大,我们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对这种精神的发扬上。
一般国产剧在表现手法、镜头的剪切方面的创新并不十分常见,毕竟电视剧通常是以情节推动。所谓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绝非虚言。近年国产剧虽然在类型成熟、制作精良等方面颇多进步,但先锋尝试上其实是更趋谨慎的。
也正因如此,无论如何我们也没想到,再次看到电视剧中诗意的镜头、诗化的语言、类似艺术电影的手法,会是在《理想照耀中国》——一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
现如今,太多的剧在上演着各种爱情故事,各种顶流小鲜肉在吸引着流量,静下来想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历久弥新地感染着我们。从正剧的立意上就不愧为一部良心巨作,必将同《觉醒年代》一般具有热度,在社会各界上掀起一股热潮,掀起精神世界的风暴。
精彩的剧总有演完的时候,但是这些前辈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极其的深远,四十集的剧情展现的只是“理想照耀中国”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精神更多的故事,需要我们持续的探寻。更多的精神继承、需要年轻一辈的奉献,想必这也正是导演组的真正含义,当真是“献礼式”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