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勇 北京大学 常态 首都 校长

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谈首都经济:让消费和投资尽快恢复常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1 15:22: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月15日开幕,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围绕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讨论。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果、发展环境有望迅速回稳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首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

来自海淀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志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谈了他对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当前经济工作的看法,并介绍了今年他带来的议案。

董志勇表示,为了完成今年经济的增长目标,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市场主体,首先要尽快实现本轮和今后疫情快速过峰,这是经济工作的前提。要努力消除疫情对就业、消费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回暖向上。要加强家庭和企业的信心,让消费和投资尽快恢复常态。

谈到北京大学,董志勇说,北京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志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对“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有信心

新京报: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对当前首都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判断?

董志勇: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内外部冲击,如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国家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得益于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短期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影响相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明显较小。目前,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果、发展环境有望迅速回稳的背景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年”的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对我国“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战略判断的信心和底气。

新京报:我们应如何理解“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对于今年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来自哪里?

董志勇:我们对于完成这个战略目标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源于我们能不断将国内资源与制度优势相结合发挥改革优势,以及将国际资源与制度优势相结合发挥开放优势。

展开全文

在2023年的经济发展上,只要我们坚持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要素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政策导向,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就一定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经济总体仍呈恢复发展态势,经济成果来之不易

新京报:对于北京市过去五年和2022年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你如何评价?

董志勇:去年面对严峻疫情形势以及国内外复杂环境,北京市的经济总体仍然呈恢复发展态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去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926.3亿元,同比增长0.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高端领域产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5倍、43.9%和15.1%。

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对服务业、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依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去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为281.0亿元,同比下降9.0%;1-10月,北京市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收为840.2亿元,同比下降12.7%。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下降1.7%,利润总额下降2.4%,就业人数下降4.3%。

新京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以上等主要预期目标,你对如何完成预期目标有什么建议?

董志勇:为了完成今年经济的增长目标,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市场主体,首先要尽快实现本轮和今后疫情快速过峰,这是经济工作的前提。要努力消除疫情对就业、消费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回暖向上。

在此基础上,要抓主要矛盾,集中在以下关注点——对于保增长,主要关注点在于加强家庭和企业的信心,让消费和投资尽快恢复常态;对于保就业,关注的重点人群是应届毕业生,以及16-24岁的青年失业群体;对于保市场主体,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

新京报:具体可以有哪些措施?

董志勇:在帮助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实行减税、减租、延缓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激励政策,从而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稳定市场供应链方面,要坚决保证交通物流通畅,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少受疫情影响。

在促进青年和大学生就业方面,建议政府为符合资质的企业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提供财政补贴,从而降低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人才的后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北京大学要加强关键技术突破,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对于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你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董志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将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必将成为实现“六个统筹”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面向全球招贤引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我认为,北京市应该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京报:作为来自北京大学的市人大代表,你认为北京大学应该如何参与到首都高质量发展中?

董志勇:北京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同时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贡献。

新京报:你今年带来了哪些议案或建议?

董志勇:今年我提出,希望北京市支持北大深度参与到挂甲屯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北京大学与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海淀镇共同规划挂甲屯空间规划与景观布局、共同研究确定挂甲屯入驻项目。从历史遗址复原、文脉传承和风格一致的角度,共同制定入驻项目的具体需求,推进空间设计和建设实施。

项目建成后,从科技创新、文化赋能等方面提升挂甲屯产业发展空间,将挂家屯区域有机嵌入到“三山五园”整体规划之中,这不但可以保证区域产业空间的长效收益,还能推动挂甲屯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和提升。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