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校 教育家 办学 中国 专访

红船专访丨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毁家办学,创办中国第一所女校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1 13:49:04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朱剑凡,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教育家,女权运动先驱者。从教育救国到革命兴邦,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

▲朱剑凡

他出身名门,却舍弃吃穿不愁的富足生活,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毁家兴学,捐赠私家园林创办中国第一所女校——周南女子师范学堂;他倡导民主革命,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教学,培养了大批巾帼英豪。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朱剑凡的革命品德和毅力,称他为“很有骨气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剑凡的两个女婿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一个是开国大将、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

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朱剑凡孙女、肖劲光之女肖凯,访谈中,肖凯动情地讲述了外公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心怀家国大义,不惧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令人敬佩的革命教育家的感人故事。

家世显赫,留学东洋

1883年(清光绪九年),朱剑凡出生于湖南宁乡的一个官宦家庭,家世显赫。

据肖凯讲述,外公朱剑凡原名周家纯,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入清后,祖上为避免清朝廷迫害,故改姓周。辛亥革命爆发后,其家不忘先祖,重修族谱,复姓为朱。此后,周家纯改名为朱剑帆,后又将“帆”改为“凡”。

周氏之名在湖南声名远扬,无人不知。他的父亲周达武,是左宗棠的部下,湘军名将,官做到甘肃提督、新疆巡抚,曾掌兵十几万,威风凛凛,也因此积聚下巨大的家产。

1900年,朱剑凡与魏光焘之女魏湘若结婚。魏光焘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曾任两江总督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魏湘若族叔就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的清代启蒙思想家、著名政治家魏源。

周家和魏家均为大清名门,权重四方,财富万千。然而显赫的家世与婚姻,并没有让朱剑凡沉浸于安逸之中,他的志趣与家族其他的纨绔子弟相比,迥然不同。

展开全文

朱剑凡从小酷爱读书,青少年时代,对名贤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人的著作特别留心研读,并受其思想影响。

“外公成长在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期,前辈志士们忧国忧民、励志图强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他,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外公就开始思考国家和自己的发展前途了。在当时国破积弱之际,外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积极寻求救国之道。”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年仅19岁的朱剑凡不顾家人反对,独自东渡日本求学。受先贤的思想影响,朱剑凡立志“戍武救国”,本欲投身军旅,却因视力不及格被拒于日本士官学校门外。

随后,他转投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读书,潜心研究教育,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期以挽救中华。

“就读期间,外公结识了杨昌济、胡元谈、陈润霖、李士元等一批后来在湖南创办新教育的先行者,也结交了同是湖南户籍的黄兴、陈天华等革命志士,在他们的影响下,转而政治救国,开始参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4年夏天,朱剑凡毕业回国,执教于周震鳞在长沙举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校,成为一名教员,期间与在该校学习的徐特立成为至交。

也是在此时,朱剑凡开始了兴办教育的艰难历程。

创办中国第一所女校

从小在封建大家庭下的所见所闻,让朱剑凡痛感妇女社会地位卑微,并认为“女子沉沦暗黑,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

“一夫多妻制度造成的嫡庶之别,伴随着外公的整个成长过程,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早就郁结其心。家人曾想为他纳妾,他坚决拒绝,且一生不曾纳妾,与我外婆相伴养育了8名子女,恩爱一生。外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下定决心,兴办女学。”

然而,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创办女校,困难重重。晚清政府虽然迫于形势而废科举办学校,但仍明令禁办女学,湖南已先后查禁过两所女校。

朱剑凡为设法绕过禁令,只能以家塾的合法形式办学。1905年5月1日,正式创办了“周氏家塾”。那一年,朱剑凡只有22岁。

“外公将其父亲周达武在长沙泰安里占地80亩的私宅园林,辟一半作为校舍,办起了女子学堂,但建制坚持现代化,开设了师范班,附设小学部和幼儿园,全都授以新学。”

学校初创,却面临没有生源的困境。由于当时国民思想闭塞,女子出来求学,阻力极大。

为了招收学生,朱剑凡辛辛苦苦登门劝学,出面拜托世交故友,登门求索,左宗棠的孙女、谭廷凯的女儿等湖南有名望的名门闺秀都被拜访,请求入学,甚至朱剑凡的妻子魏湘若也被编入师范班,成为第一届速成师范科毕业生。

“当时外公一家一户的去拜访,与家长谈话。他告诉家长,女孩到学堂学习不要学费,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要学知识,实现男女平等。我觉得外公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敢于在封建制度下与封建思想斗争,为女性争取权益,开启女性解放。”肖凯谈起外公,满是敬佩。

周氏家塾最初只收本族亲属,随着学校影响越来越大,很多进步人士主动送孩子入学,于是朱剑凡扩大学校规模,开始招收外姓女生,很快师范班发展到百余人。

1907年,清廷解除禁令,这一年朱剑凡带领学生们参加反对满清所谓铁路国有的斗争,举行罢课,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浪潮中。

1910年,朱剑凡取《诗经》“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正式将校名改为周南女子师范学堂,自任校长。附设小学和幼稚园,设置缝纫、音乐、体育等专修科,有学生400余名。

1916年,周南改办普通中学,正式定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自此成为湖南第一所正规女校。

▲周南女子中学

垂帘授课,毁家兴学

在当时的旧社会,敢办女校,本身就是一种惊世骇俗。在创办女学的道路上,朱剑凡百般艰难。

初兴女塾时,整个湖南的女子教育运动还处于低潮时期,守旧势力抨击女子教育伤风败俗,但朱剑凡坚持与封建“卫道士”斗智斗勇,顶住了家族压力,不惧社会舆论。

女学采用的是新课本,为防政府查访,他让学生人手一套“四书五经”,官府来人检查时,便把新学课本藏起来,摆出四书,师生同诵“子曰诗云”,把官员们哄走后再继续上课。

“那时教学人员少,且多是男老师,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下,为了防范反动封建势力的刁难破坏。外公受‘垂帘听政’启发,在讲台和学生中间挂上珠帘,男老师在帘子内讲课,女学生在帘子外听课。即使‘垂帘授课’,教师们也都兢兢业业,很快取得了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

创业难,兴业更难。虽然周南女校因教学成果显著受到政府支持,但仍然入不敷出,教学经费捉襟见肘。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素来敬事母亲的外公,恳求其母亲姚氏资助其办学经费。老人家开始不大愿意倾家办学,外公就跪在母亲膝前一天一夜,诉说办学的意义和种种困难,声泪俱下。最终我外太婆于心不忍,也被外公这种赤忱感动,从此对他全力支持。”肖凯回忆说。

母亲去世后,朱剑凡执掌家庭财权,加大了对学校的建设力度,直接毁家兴学,将自己宅后全部园林立契捐赠周南。同时变卖田产,填池盖房,增加体育设施,置办桌椅、教学仪器等,教学之风昌盛。

而受到丈夫感召的魏湘若,变卖了自己全部陪嫁的金玉首饰、珍贵皮服,助其办学。据统计,为了满足办学需要,朱剑凡夫妇先后捐出的家产达11万余银元(按当时货币计算)。

此项毁家兴学的义举,是中国教育史上少有之壮举,当时震动了长沙,备受各界赞誉和支持。许多学者名流,如周震鳞、徐特立、陈润霖、姜济寰等,都先后在周氏家塾执教。

此后,周南女校成为湖南乃至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出向警予、杨开慧、陶毅、蔡畅、陶斯咏、丁玲、劳君展、黄慕兰、廖静文等一大批巾帼英豪。其中,向警予、蔡畅和陶斯咏被称为“周南三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剑凡的女学生里,有三位成了正国级领导的另一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就是周南女中的学生,蔡畅的丈夫李富春曾担任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也是正国级领导,劳安也是朱剑凡的学生,她的丈夫是后来的国家总理朱镕基。

新中国成立后,周南更是创造了中国女界许多第一:第一位女邮工,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法官、地球物理女工作者、水利工程女专家,第一批女飞行员……

朱剑凡的开明之举,使得女性得以积极投身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亲自参与历史的书写。

“外公专心办学,不仅倾尽家财,对功名权势也视若浮云。20年代他曾三次代表湖南教育界去北京参加全国性教育会议,范源廉任国务总理时曾打算任命他做教育总长,他却辞谢了。”

后来,肖凯曾专门去往长沙,参观了外公建校所在地。

“现在的周南女中建设得非常好,可以看出当时的园林很大,现在所有的湖泊都被填上了,上面建了篮球场,但湖边的亭子还保留着,名叫思源亭。转眼已匆匆百年,周南中学在这百年风雨中与时俱进,桃李遍布天下,我作为后人,感到很自豪。”

▲现周南中学

结识毛泽东,全家人都是革命者

除了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朱剑凡还是中国共产党最忠诚的朋友,为党的事业奔走付出。

1920年,毛泽东正在长沙一师附小主持事物,后来毛泽东经由朱剑凡介绍,寄宿在周南女校。朱剑凡在湖南人民当中颇有威望,他虽然比毛泽东大十岁,但是对于毛泽东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敬佩之意。朱剑凡在那时就已经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可塑之才,将来必然是安邦济世之人。

那段时期,朱剑凡的周南女中里,有很多女学生都报名参加了毛泽东所创办的新民学会,这些学生还积极为《湘江评论》撰稿。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并不注重,一心钻研文学、政治,当时朱剑凡给予了他很多政治及财力支持。

1923年,时任长沙师范校长的朱剑凡,南下广州跟随孙中山准备北伐,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顾问和中央训练班教务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袭来,长沙举行了声讨蒋介石反革命罪行大会,朱剑凡担任大会主席。马日事变发生后,反动军警搜捕朱剑凡,当时他已秘密前往武汉,目的是会见毛泽东。朱剑凡对武装斗争的思想很信服,之后他立刻带着儿子奔赴南昌,参加了“八一”起义。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在鄱阳湖遇到大风,无奈折回。

大革命失败后,朱剑凡潜往上海。本打算去江西中央苏区,却因胃病严重未能成行,留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当时,腥风血雨笼罩上海,朱剑凡却申请入党。当党组织告诉他暂时在党外,对掩护地下工作更有利时,他也毫无怨言。

1930年,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倡议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时,他毫不犹豫地签名作为发起人之一,反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宣传抗日,保护人权。

“当时,外公把自己在上海的寓所作为党的秘密交通站,并在法租界赖菲尔德路和提篮桥开设小酒店,为党的活动作掩护。经常出入那里的有何叔衡、李富春、谢觉哉、李维汉、徐特立、蔡畅、肖劲光等共产党人。还短暂抚养过毛主席的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以及孙新世和孙维世姐妹。为了组织的安全,外公断绝与亲友来往,多次迁移住处,每天挎着菜蓝外出,侦察四周,保护同志们的安全。”

肖凯提到,外公不仅自己积极投身革命,就连他的子女也都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朱剑凡共有八个子女,其中六个都是共产党员,大儿媳也是共产党员。他的孩子有做隐蔽战线工作的,也有直接在革命前线参与各项组织工作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个女婿也是有名的共产党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另一个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

▲肖劲光与朱仲芷

作为近代妇女教育的先驱,朱剑凡对两个女儿朱仲芷和朱仲丽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周南女校“诚、朴、勇”的校训。

最小女儿朱仲丽曾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后来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便从事医务工作,曾给毛泽东、朱德等许多中央首长看过病。后来她嫁给了王稼祥,建国后与王稼祥一起担任第一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及夫人,她也曾是北京友谊医院的首任院长。

次女儿朱仲芷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硕士学位,曾是金陵女大五大才女之一。曾回到周南女校短暂任教,后来在父亲朱剑凡的影响下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曾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邓中夏领导的上海互济总工会当翻译。后来任延安大学英语系教师,培养人才到国外进行军事学习;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编译部工作,参与延安美军观察组相关活动,会五国语言。新中国成立之后,她担任宁夏妇联常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协领导,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我妈妈朱仲芷从小在外公创办的周南女校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本来妈妈是想要到美国继续深造,但是外公当时给她打了个电报让她留下,妈妈就留了下来并参加了革命。后来我妈妈和我爸爸肖劲光相识于武汉,在蔡畅的撮合下,由周恩来、李富春证婚,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朱剑凡为兴学和革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多年来极度紧张劳累和清苦的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32年春末,朱剑凡因胃癌逝世,享年49岁。

毛泽东对朱剑凡的评价很高,称他“一生正大光明,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作为一生挚友,徐特立曾这样评价他:“朱剑凡是富家少爷,能及早走向革命,一生为革命奔走牺牲,实为我国罕见人物。”

肖凯回忆称:“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我妈妈遇到毛主席,主席很叹息地对我母亲说:仲芷啊,你爸爸去世的太早了,要不然,他就是我们的第一任教育部长,可惜,可惜。连说了两次可惜。”

名出国风,声蜚海外,桃李遍神州,煌煌业迹昭史册……周南为纪念朱剑凡建造的“剑凡堂”门前的对联,正是对其一生最好的评价。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