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如果,一个女人背后站着四个成功男人,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诗人徐志摩、作家金庸,将这四位响当当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却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
她就是蒋英。
蒋英的父亲是蒋百里、丈夫是钱学森、表哥是徐志摩、表弟是金庸。
在如此群英荟萃的家庭中,注定了她精彩且不凡的人生。
在战火中完成学业
蒋英生于1919年,浙江海宁人。
父亲蒋百里,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以兵学泰斗而闻名于世。
蒋英排行老三,从小天真漂亮、活泼可爱。
展开全文
在父亲的影响下,蒋英从小喜爱音乐。在她五六年级的时候,父亲给她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架钢琴后,从此,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1935年,16岁的蒋英跟随父母出访欧洲。欧洲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喜爱音乐的蒋英流连忘返。
父亲也有意将女儿留在德国学习。于是,蒋英成为了德国柏林一所贵族学校中的首位东方留学生。
年轻的少女,很快就适应了全新的环境,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德国人坚韧严谨的品德。
两年后,蒋英以优异的成绩被柏林音乐学院录取,主修声乐。
大学的时光,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一段回忆。
白天她忙于练声、练琴、学习语言,晚上则沉迷于音乐厅里的交响乐、歌剧、话剧。
蒋英回忆那段经历说:“当我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时,这儿也想听,那儿也想听,什么都感兴趣,我仿佛掉到了音乐的海洋里,它像海涛一样阵阵向我冲来”。
凭着对于音乐的热爱,蒋英快乐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但是,战争的爆发让求学之路变得困难重重。
粮食的紧缺、随时响起的警报、与家人联系的中断,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学校的课程一度中断,老师也只是偶尔出现。
即便如此,蒋英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学习。靠着每天早晚两顿土豆果腹,蒋英终于在1941年毕业了。
而此时,却传来了父亲蒋百里去世的噩耗。
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父亲曾对蒋英说:“你既然喜欢音乐,就该努力去学。求学问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才会有丰硕的收获”。
蒋英虽然内心悲痛万分,但是想起父亲的教导,她毅然决定去当时的中立国瑞士继续求学。
来到瑞士后,虽然生活依然艰苦,每天都要靠捡菜叶生活,但是蒋英的精神世界却异常快乐。
她进入瑞士路山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曾经热爱的音乐,早已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在黑暗中指引她前行。
1943年,蒋英参加了在瑞士鲁辰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一举拿下国际女高音比赛的冠军,开创了亚洲音乐史的新纪录,成为东亚获胜第一人。
一战成名后,蒋英迎来了歌唱事业的高峰,不仅受到欧洲声乐界的关注,还获得了名家的大力赞扬。
不久,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蒋英一心想要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终于在1946年底,蒋英带着她动人的歌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系统专业的音乐训练,让蒋英在舞台上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优美动听的音乐表演掀起了一阵“蒋英热潮”。
有记者评价道:“她是一颗在东方冉冉升起的西方古典音乐的明星”。
然而,这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却突然选择了结婚。
1947年9月17日,蒋英嫁给了自己的“干哥哥”钱学森。郎才女貌的结合,轰动一时。
干哥哥和“童养媳”
蒋英和钱学森的婚姻,最初源于双方父母的一个“合同”。
钱学森总是笑称“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蒋家和钱家本是世交。当年,蒋家有五朵金花,而钱家只有钱学森一个儿子。
于是,钱家就提出希望蒋家能把老三过继给他们的请求。
军人性格的蒋百里爽快地同意了这个要求。于是,只有四岁的蒋英被过继到钱家,改名“钱学英”。
但是因为年龄小,小蒋英很快就想家了,加之当时钱学森已经12岁,年龄的差距,加重了小蒋英的孤独感,每日哭闹不已。
另外一边,蒋百里夫妇很快也后悔当初的决定,就向钱家提出把蒋英要回来的想法。
钱学森的妈妈只好答应,但是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百里一口就答应了。
从此,蒋英就叫钱家父母干爹、干妈,叫钱学森“干哥哥”。
后来,在蒋家和钱家的聚会上,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蒋英和钱学森合唱了一首《燕双飞》,逗得两家父母高兴不已。
谁也没想到,两小无猜的一首曲却成为了两人一生的写照。
没多久,钱学森去了美国,蒋英去了德国,两人断了联系。
直到,蒋英从欧洲回国后名声大噪,钱学森才有了蒋英的消息,于是赶紧从美国回到了中国。
再次相见,两人早已不再是青涩的少男少女,钱学森对于眼前的蒋英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于是,钱学森主动向蒋英表达了爱意。
“我们开始交朋友吧,然后就结婚。你跟我去美国好吗?”
不久,他们就结婚了,童养媳嫁给了干哥哥。
印象深刻的新婚期
当时,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婚后,事业刚刚起步的蒋英,只能推掉许多演出机会,跟随丈夫一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
钱学森送给蒋英新婚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架黑色德式三角大钢琴。
初到美国,蒋英幻想着甜蜜的新婚期,然而两人团聚的第一天,钱学森就给蒋英泼了一盆冷水。
吃完早饭后,钱学森喝完茶,起身对蒋英说:“那我走啦,晚上再回来,你一个人慢慢地熟悉吧。”
人生地不熟的蒋英,等待了一天,好不容易把钱学森盼了回来。两人到外面吃完饭后,钱学森泡了一杯茶后对蒋英说:“回见,回见。”
还没等蒋英反应过来,他就进了书房,直到晚上12点才出来。
这时,蒋英才认识到生活中不光有浪漫和甜蜜,还有现实和琐碎,尤其“理工男”丈夫的无趣,更是一个考验。
虽然,钱学森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和搞研究,但是每周末两人都会有固定的休闲时光。
蒋英经常陪同钱学森出席社交场合,她的落落大方,受到了友人们的一致好评。
蒋英很快适应了美国的自由生活,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热爱的音乐。
她给自己的规划是:“有家庭,有两个宝宝以后,我就要搞自己的专业了”。
然后,生活总会在人毫无防备下,上演“无常”的戏码。
相濡以沫的灰暗时刻
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布成立后,钱学森决定回到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对蒋英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但是,回国的行动却遭到了美方的破坏。
在一家人回国的前夕,钱学森以是美国共产党员,且属非法入境的指控被抓。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蒋英临危不乱,带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为营救丈夫而四处奔走。
经历了十五天的牢狱折磨,蒋英凑齐了一万五千美元的保释金后,钱学森才获准保释。
蒋英去接钱学森时,丈夫已经被折磨的失了声。
出狱后,钱学森一家继续被联邦调查局紧密监视。
他们不能离开洛杉矶,活动范围只限于居住地三十公里范围内,每个月必须去移民局登记、汇报行踪,随时接受移民局官员的传讯。
在如此屈辱的生活中,夫妻二人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在蒋英的精心照顾下,钱学森渐渐恢复了说话能力。
蒋英每天弹琴,进行发声练习,而钱学森埋头著书,完成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本专著。
在书的扉页上,钱学森醒目地标注了“To tsiang yin”(献给蒋英)的字样,以表达对蒋英的爱意。
正是夫妻间的相濡以沫,让两人共同撑过了那段灰暗的时光。
艰难的回国之路
在美国被软禁的生活持续了五年,钱学森一家才返回中国。
而这得益于蒋英冒险暗中传信,才把一家人救离苦海。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就美方扣押中国侨民和留学生的问题进行谈判。美方对外声称早已释放在美华人,对于扣押一事拒不承认。
直到中方在会议上出示了钱学森的亲笔请求救援的信件,才得以让美方承认事实。
最终,中国政府以提前释放11名朝鲜战争俘获的美方飞行员为交换条件,换回了被软禁的钱学森一家。
而这封起到关键作用的信,就是由蒋英冒险寄出的。
收到可以回国的消息后,蒋英一刻不敢耽误,生怕有什么变动。
飞机票没有了,他们一家人就坐着轮船的三等舱返回了中国。
1955年10月,蒋英和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到祖国的怀抱后,蒋英被分配到中央实验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员。
许久没有登台的蒋英,异常兴奋。
在舞台上,她再次释放了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渴望,每次全力的演出,都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曾经在重庆演出时,蒋英一连返场六次。
另一面,钱学森的工作也在神秘中进行。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经常神秘失踪,有时是十天半月,有时是好几个月。
有一次,钱学森失踪了好几个月,毫无音信。蒋英内心焦急万分,她只能跑到国防部五院询问丈夫的消息。
“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最终知道丈夫平安的消息后,蒋英只能孤独地返回家中。渐渐地,她也习惯了丈夫的突然失踪。
丈夫忙于工作,家中的大小事务全落到了蒋英的身上。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家里,蒋英只能放弃了热爱的表演。
虽然无法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蒋英在舞台下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她将全部的心血用于培养下一代歌唱家身上。
在执教生涯中,蒋英桃李芬芳,培养出许多蜚声乐坛的歌唱家,章亚伦、祝爱兰、姜咏、李双江等皆是她的得意门生。
2012年2月5日,蒋英逝世。她的门生和挚友都赶来为她送行。
到此,蒋英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可可·香奈儿说:“女人二十岁的面容是与生俱来的,三十岁的面容是生活塑造的,五十岁的面容则是我们自己得负责的”。
蒋英出生名门,在经历了二战、被美国软禁的苦难后,依然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她有着显赫的家庭和丈夫,但是她没有被淹没在星光之后,而是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总有人说,女人何必活得那么辛苦呢?
这是因为,一旦选择了那条轻松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孤独。
也许,大部分人都成不了传奇,但起码,我们可以活成自己。
参考资料:《蒋英传》
. END .
【文| 于三皮儿】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我21岁,减肥让我差点失去生命”:自杀式减肥,毁了多少人?
她是蒋介石的一生挚爱,受蒋经国尊敬的后妈,令宋美龄吃醋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