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目—猛蛛亚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螯肢亚门
蛛形纲(蜘蛛纲)
蜘蛛目
猛蛛亚目
猛蛛亚目(学名:Mygalomorphae),即原蛛亚目,是蜘蛛目下的一个亚目。毒牙相对新蛛亚目来说,其区别在于毒牙为平行状。其下生物的寿命可达25年。
1.进化
蛛鲎曾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猛蛛亚目生物,历史可追溯到石炭纪(3.5亿年前),后来这具化石被发现其实是广翅鲎的一种,因此现在最早的猛蛛下目生物为格氏玫瑰古狼蛛(Rosamygale grauvogeli),它来自三叠纪,该亚目下没有任何生物来自侏罗纪。
2.分布
其下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更北的地区也有其踪迹。而其下很少有生物产自欧洲,大约只有12种。不过在泛古陆时其分布遍布全球。
展开全文
3.下属科
墨穴蛛总科(Mecicobothrioidea)
墨穴蛛科(Mecicobothriidae)
小点蛛科(Microstigmatidae)
六疣蛛总科(Hexatheloidea)
六疣蛛科(Hexathelidae)
六疣蛛亚科(Hexathelinae)
毒疣蛛科(Atracidae)
毒疣蛛亚科(Atracinae)
上户蛛总科(Dipluroidea)
上户蛛科(Dipluridae)
线蛛总科(Nemesioidea)
线蛛科(Nemesiidae)
捕鸟蛛总科(Theraphosoidea)
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
鳞毛蛛科(Paratropididae)
螯耙蛛总科(Barycheloidea)
螯耙蛛科(Barychelidae)
地蛛总科(Atypoidea)
地蛛科(Atypidae)
穴蛛科(Antrodiaetidae)
弓蛛总科(Cyrtauchenioidea)
弓蛛科(Cyrtaucheniidae)
异蛛总科(Idiopoidea)
异蛛科(Idiopidae)
螲螳总科(Ctenizoidea)
螲蟷科(Ctenizidae)
盘腹蛛科(Halonoproctidae)
四纺蛛总科(Migoidea)
四纺蛛科(Migidae)
线足蛛科(Actinopodidae)
分类未定
大疣蛛科(Macrothelidae)
长尾蛛亚科(Macrothelinae)
4.上户蛛科(长尾蛛科)
上户蛛科(学名:Dipluridae)又名长尾蛛科,是上户蛛总科(Dipluroidea)下唯一的一科。
(1)特征
上户蛛科的头部低于胸部,其中吐丝器短于后吐丝器,是中小型的蜘蛛,最小的Microhexura montivaga只有3毫米长,其他种一般长度为5毫米。其下的穴居种Masteria caeca没有眼睛。
其下的生物会在河岸的裂缝、树皮及落叶层中筑造巢穴。
(2)分布
上户蛛科的生物主要分布于热带的中南美洲,澳大利亚也有相当数量的长尾蛛。此外在北美和亚洲也有分布。
5.地蛛科
地蛛科(学名:Atypidae),是蜘蛛目的一科。与较常见的蜘蛛不同,这种蜘蛛有四个书肺并且触肢的动作范围几乎是平行的(不像人用餐时拿筷子的交错形式),看照片中之地蛛科Sphodros rufipes容易看出,触肢的应用方向是从上往下,而不是斜的。因此这亚目的蜘蛛从前之拉丁语名称是Orthognathidae,即‘正额’的意思。
(1)特征
这种蜘蛛能用丝制造约30cm.长的筒,一端是在地面下,另一端则悬在树干或其他竖立面上。蜘蛛躲在其中等待猎物在外爬过去便用其螯肢穿过丝面捕之,再拉它到里面吃。
(2)地蛛
地蛛(学名:Atypus karschi)是蜘蛛目中相当原始的一类蜘蛛,属于地蛛科地蛛属,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北部,最大的体长可达1.8厘米。地蛛常见的栖息地位于树木的根部以及石壁的基部,常筑造丝管,栖息其中,猎捕猎物。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17-18毫米;雄蛛体长12-13毫米。背甲方形,黄褐色,头部色泽较浓,颈沟及放射沟明显。眼区隆起,呈暗褐色。8眼集为一团,中央有二眼,两侧各有3眼排列成三角形,前中眼间为该眼直径的二倍。螯枝强大,黑褐色,较头胸部稍短。颚叶内缘端直,其内缘及下方密生齿状突起。胸板淡黄色,长、宽约等,前缘端直,末端稍呈圆形,周缘有4个凹形圆斑。步足无毛束,具3爪,上爪有栉齿,下爪具3齿。腹部卵形,灰褐色或黑色。
②生活习性
该种蜘蛛喜在无直射光线而雨水不能侵入的树根、石缝或土墙等下部造巢,其巢呈袋状,由地下而延伸至地面。地下部为休息及产卵处所,地上部为狩猎装置。地上部粘有细小的土砂,由侧方引出多数短丝,以固定于树秆等处,以防巢管动摇。上端扭转而变细,固着在他物之上。该蛛经常潜伏于地上部与地下部的交界处,当昆虫爬过时,即用螯爪透过巢壁将其咬住,拉入地下部将掠物吃掉。剩下的残渣,由巢的上端投到外面,然后修理巢壁破坏处的部分。卵囊纺锤形,其两端固着于地下部的巢壁上。
6.穴蛛科
穴蛛科(学名:Antrodiaetidae)是地蛛总科下的一个科。穴蛛科下的大部分生物都位于美国西部及东部。
7.螲蟷科
螲蟷科(学名:Ctenizidae)是蜘蛛目的1科,通称螲蟷。
(1)特征
体长1~3厘米。螯肢发达,前端有几排刺组成的螯耙,用于挖土掘穴。螯牙能上下活动。触肢长,步足状。多数种类仅有4个纺器。全球约500余种。穴居地下,洞内衬以丝膜。绝大多数穴口有可以开启的活盖。盖下有丝,蜘蛛可以拉紧盖使洞口紧闭。盖上有残屑伪装,或长有青苔而与地表一色。如有小虫经过洞口,蜘蛛即启盖冲出捕捉,带入洞内取食。除捕食外,雌蛛很少离洞。但雄蛛徘徊寻找雌蛛。本科常见的为垃土蛛属的种类。分布在中国福建的里氏盘腹蛛形状奇特,腹部后端平截如磨盘状。
(2)里氏盘腹蛛
里氏盘腹蛛(学名:Cyclocosmia ricketti)为螲蟷科盘腹蛛属的一种蜘蛛,俗名截腹蛛。里氏盘腹蛛腹部末段平截,呈磨盘状,中央稍内凹,盘的周缘密生灰色细毛,中央和近后方有3对大小不一的环状压痕。从压痕到周缘布有放射状的沟、肋,排列精致,颇似一圆形图案。里氏盘腹蛛喜在农田田梗上挖洞而居,主要捕食陆生节肢动物在中国大陆,天敌主要是黄蜂和蝎类。里氏盘腹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
①发现
2017年3月16日,云南昭通盐津庙坝村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只类似蜘蛛的生物,外形奇特,屁股圆圆的上面还有花纹。经查询,这是一种学名为里氏盘腹蛛的罕见蜘蛛,在中国一共只发现过6只。
2020年4月19日,在四川雅安雨城区草坝镇一居民的自家地里发现了1只里氏盘腹蛛。
②形态特征
里氏盘腹蛛雌蛛深褐色,成体体长约2.7~3.0cm,其中头胸部长1~1.2cm,宽0.9~1.1cm;腹部长1.1~1.5cm,宽1.3~1.5cm,腹部末端直径1.3~1.5cm。里氏盘腹蛛的主要特征是腹部末段平截,呈磨盘状,中央稍内凹,盘的周缘密生灰色细毛,中央和近后方有3对大小不一的环状压痕。从压痕到周缘布有放射状的沟、肋,排列精致,颇似一圆形图案。
③生活习性
里氏盘腹蛛一般在200~300cm高的农田田梗上挖洞而居,洞穴四周衬有蛛丝织成的内壁,呈直管状,无分支,长15cm,直径2cm。洞口有一活盖,活盖内侧也是由蛛丝织成的内壁,外侧附着有沙粒,并着生苔藓,与地面极为相似。
里氏盘腹蛛主要捕食陆生节肢动物,据说也可捕食小的青蛙和蜥蜴。里氏盘腹蛛的捕食方法因栖息地的不同而不同。潮湿环境中昆虫的数量很多,主要采取伏击的形式:晚上潜伏在洞穴的入口处,前伸前两对步足(步足上分布很多感觉毛,可以感受到地面的振动),当猎物经过洞口时,就会从洞内冲出来,将猎物拉入洞内并取食。里氏盘腹蛛的捕捉动作很快,以至有时错误地将不可食的猎物拽回洞内。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由于昆虫的数量较少,也时常出洞寻找和捕食猎物。
里氏盘腹蛛的天敌主要是黄蜂和蝎类。如果黄蜂发现螲蟷的洞穴,便马上进入洞穴,在螲蟷的身上轻轻蛰一下,螲蟷马上瘫软下来,任由黄蜂摆布。螲蟷抵挡黄蜂的方法是用螯肢紧紧地抓住洞穴活盖,不让黄蜂进入。
④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浙江、四川等地。
国外分布:泰国等地。
8.四纺蛛科
四纺蛛科(学名:Migidae)是猛蛛亚目下的一个科,大陆漂移前主要生活在冈瓦纳大陆,现分布于南半球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巢穴拥有一个活板门样的入口。
9.大疣蛛科
大疣蛛科下有一个亚科长尾蛛亚科(Macrothelinae),其下有一个属长尾蛛属(Macrothele),长尾蛛属又可称为粒突蛛属、大疣蛛属,大多数物种分布在亚洲,当中包括印度、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和爪哇,其中有4种分布在非洲,还有2种分布在欧洲。
此属的蜘蛛体型相当的大,在中国大陆雌性蜘蛛体长可达1至3公分(0.4至1.2英寸)。雄性蜘蛛的体型则比较小,有时甚至只有雌性蜘蛛体型的一半的长度而已,这些蜘蛛喜欢在岩石下或原木下或著是地下的缝隙或洞穴张网或建成漏斗状的网。
(1)贵州粒突蛛
贵州粒突蛛(学名:Macrothele guizhouensis),又名贵州大疣蛛,为大疣蛛科粒突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贵州等地,常栖息于土坝或坡坝挖洞筑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湄潭。
(2)赫氏粒突蛛
赫氏粒突蛛(学名:Macrothele holsti)又名赫尔斯特上户蛛、霍氏大疣蛛,为大疣蛛科粒突蛛属的动物。分布于台湾岛等地,多栖息于山区,在洞穴或多石的地方张网。它是台湾中南部山区一种常见的毒蜘蛛。
(3)黑毛粒突蛛
黑毛粒突蛛(学名:Macrothele simplicata)又名黑毛长尾蛛、黑毛上户蛛,为六纺蛛科粒突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4)中华粒突蛛
中华粒突蛛(学名:Macrothele sinensis)为大疣蛛科粒突蛛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浙江、安徽、河南、北京等地,多见于洞穴、墙缝和山坡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河南、北京。
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