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浦阳江上溯,稻田连绵起伏深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镶嵌其间。黄泥夯的墙,仿茅草屋顶,绿油油的草坪,走入其中仿佛穿越万年。
这里完整保留、复原了20多年前的考古场景,在探坑中,惟妙惟肖的考古人员塑像呈现出或蹲或挖或研究的姿势。通过考古人员的手铲,参观者仿佛拾起一万年前掉入历史缝隙的稻米,透过它斑驳、炭化的痕迹,寻找到原始上山人驯化它、栽培它的痕迹,延续起千古文明。
一粒炭化稻米,改写世界农业历史
上山遗址有三个“最早”,分别是世界最早的炭化稻米、世界最早的彩陶和中国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这背后可以概括出三个关键词:农业起源、村落之始、巍乎上山。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陈列馆里,陈列着一粒炭化的稻米,在放大镜和灯光下,其表面呈现出斑驳的焦黄色。这是2006年从上山遗址中发现的一粒完整的炭化稻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粒驯化稻米。它为“栽培水稻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
这是一份怎样的证据呢?农业科学研究表明,用显微镜观察水稻小穗轴,野生稻会呈现出比较光滑的结构,驯化稻(栽培稻)则比较粗糙。而这粒炭化的稻米已经有了驯化的痕迹,距今已将近1万年,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水稻的耕种、收割和脱粒是稻作过程中重要的几个阶段,上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与之相关联的石质工具。耕种前,上山人用石斧、砍砸器等除去灌木杂草,在沼泽湿地中播撒稻种。稻米成熟后,利用镰形器和石片石器等割取稻穗。最后将稻谷放在石磨盘上,利用石磨棒搓磨,可以高效率达到脱粒效果,获得洁白、清香的稻米。研究者对镰形器、石片石器、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的植硅石和微痕分析,同样证实了上山遗址的水稻是经人工驯化的栽培稻。
后来,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丰富的上山遗址的炭化稻米,这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上山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与发展,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了田间博物馆,种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个各年代种植推广的水稻品种,这是全国首个稻作博物馆。
2020年,在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之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写下“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
一只陶罐的出现,彩陶历史前推千年
上山人对稻谷的钟爱和利用,贯穿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中还有一样引人注目的就是陶器。遗址里发现的许多陶片中,都掺杂着稻壳,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将稻米的残余物羼(音chàn,本义指群羊杂居,引申为掺杂)合在陶土中制作陶器。在烧制过程中,这些植物碎末和稻壳会变成炭,从而在陶器成型过程中减少收缩,减少器型变形,作用与掺砂一样。这也算是最早的资源循环、废物利用吧。
这说明在长期的摸索中,上山人的制陶技术日渐成熟,也因此,上山彩陶出现了。
在上山遗址发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西亚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并且中国的彩陶有可能是受到了西亚彩陶的影响,而如今,上山彩陶的发现,将彩陶历史前推了1000年。
展开全文
上山陶器大部分都有一层红色的陶衣,被称作“上山红”,许多器物上还绘有乳白彩色纹饰,纹饰类似太阳纹和八卦。上山人的彩陶工艺极其精湛,可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红彩主要为条带彩,装饰于盆、罐等的口沿或肩颈位置。乳白彩施于红色陶衣之上,主要见于壶、圈足盘和碗等器物上。其中乳白彩与红衣陶胎为两次过火,即“二次烧”工艺,在世界陶瓷史上绘下浓重一笔。
遗址中发现的一只彩陶双耳罐,器型完美,十分和谐,上有八卦纹饰,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能力。
走出洞穴定居旷野,远古中华第一村
稻米与陶器的出现,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已经具有了定居的能力。
能够栽培水稻,保证了食物的基本来源,就不用完全地靠天吃饭。以前需要经常出去打猎、捕鱼、采摘果子,种稻后,收获季节就可以把大米储存起来,不用逐水草而居。
实际上,在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区别也在这里。中原人更多的是定居,而草原上的民族则要逐水草而迁徒。
成熟的陶器烧制工艺,则意味着有别于更早人类的茹毛饮血,开始使用锅具烹饪食物。陈列馆里的一只圆底陶罐底部,有着明显的火烧痕迹,说明它是一种炊具。同时,储存粮食也有了可靠的、可移动的器皿,而不用四处择地堆放。
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就意味着可以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也意味着征服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上山先民开始走出洞穴,在旷野中定居下来,
而走出洞穴、迈向旷野,摆脱迁徙、实现定居,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
考古人员以金衢盆地为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21处的村落聚居群。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柱洞结构的建筑遗迹和带沟槽基址的房址,这是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和排房。此外还有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等类型。
村落周边还发现了灰坑、墓葬、器物埋葬坑等遗迹,排列分布有序;村落中还有环壕,这相当于最原始的城墙,可以起到排水防洪和防止野兽攻击的作用,说明村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和布局。环壕也是农业定居生活初步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东亚地区最早的环壕。
这就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村落,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村落痕迹之一。因此,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称其为“远古中华第一村”。
村落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时代,人类不再整日只为温饱,更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精神世界随之产生。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样本,是人类从穴居走向旷野定居的万年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