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壁画 之美 唐代 墙上 博物馆

“墙上博物馆”——敦煌壁画:从敦煌壁画看唐代建筑之美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1 08:51:02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敦煌壁画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是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艺术作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要包含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等7种画像类别。其画风,皆源于生活,源于鉴赏,源于艺术。

壁画一直被人们称为——“墙上博物馆”。而敦煌壁画,在记录中国历史演变的同时,更是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

但随着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敦煌壁画的画风也受时代的影响,不断演变变形,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虽然,敦煌绘画艺术,自发借鉴吸收不同文化的艺术精华,但由于历史的因素,敦煌艺术最终仍然避免不了由高潮走向了衰落。

但是,艺术天生就有其记忆力和语言表达力,它能利用极简的艺术线条和简易的笔墨,向人们展示它的魅力;也能利用复杂的图形和浓烈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它的生动。

艺术,它记载了历史长河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兴盛衰败,源远流长。敦煌艺术,更是继承了艺术的原本魅力,更在中国历史上,添画了它的经典一笔。

展开全文

一、丝绸之路下的极盛艺术

唐朝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越发频繁,丝绸之路更是将其推到了兴盛和高潮。“丝绸之路”不仅是架设在东西方之间的友好桥梁,更是联结国内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西方各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原,逐渐影响了敦煌艺术绘画。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到了武则天时期,壁画更是变得海纳百川、丰富多彩。

唐朝时期经过丝路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形象,也逐渐姿态饱满、丰富,又加以融入山水风景,使画面更显生动、鲜活;色彩鲜明、艳丽,不断彰显着唐代生活的富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

2022年,敦煌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的敦煌绘画3D模型特展,该展更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复活’了”出圈。

该展中最大的展品,就是唐代佛寺建筑群模型,总长度长达4米。展览更以《唐风古韵净土重现》动画短片,呈现唐代建筑的仅仅只是一个展品模型和一个动画短片,就已经可以看出其辉煌,更不用说唐朝时期的建筑本体。

在敦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建筑细部基本是由台基、栏杆、地面铺装、墙、窗、柱、斗栱、障日版、屋面各部分等组成。

最主要的是台基,台基是房屋的基础,而唐朝时期敦煌壁画的台基,都以连通、分隔和装饰作为其主要作用,因得唐代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在佛家讲经的平台上,都有台基承载。

而唐朝时期的台基,也受到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所带来文化变革的影响,由原先多为青砖砌筑的素平台基,转为在台基立面装饰各种图案,多以华丽装饰越发繁华复杂的形式。

斗拱作为中国建筑中最具有特色的构件,它的变化也在唐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有了新的转变,由初唐的不出挑,发展至出挑,甚至开始增添斗拱数量,以及批竹昂耍头,逐渐使之越来越雄伟壮观、出挑深远。

可以肯定的是,在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影响下的大唐敦煌绘画艺术,和南北朝和隋朝,对于绘画勾勒线条的简单、单调和豪放、粗犷相较,其线条画风逐渐走向了华丽、炫彩和流畅、细腻。

纵观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图像,无论其从整体纵观全局,亦或是由局部观察其貌,敦煌壁画上的建筑线条,也都表现得更为真实完整,更加华丽雄伟。

二、倒“凹”字里的唐建筑

提到唐朝的建筑,不乏让人联想到“大明宫阙”。“阙”这个词,最先见于《诗经》,唐朝时期同时沿袭其建筑礼制。

在《古今注》中有过记载:“阙……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可以看出阙所塑造的森严感,和释放出来的皇权礼制性。

在“宫阙”的建造上,唐朝时期的建筑造型、建筑构思、建筑手法,堪称当时最为霸气的宫殿,其规模亦是当时中国的巅峰之作,其造型甚至影响了不少亚洲国家,以及以后的宫殿建造。

敦煌壁画记载的唐朝时期的宫阙形象,总体以倒“凹”字成形。

和东汉至北朝时期的“坞壁阙”不同,唐代的宫阙更加注重其礼制的特性,忽略了宫阙的防御性,这和唐朝时期统治的开放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素。

倒“凹”字形的宫阙特点就是极大程度的收敛其建筑整体的中央构造布局,双面阙楼不断向前延伸,甘愿陪衬中央的地位,三方共建成一座和谐包揽、融洽统一的建筑整体。

而仔细观摩敦煌壁画上的唐朝宫阙,还会发现,在中央城楼的位置,又细化出了三个部分,再次构成一个小范围的建筑整体。

由整体三局到内部细化的三个布局,不断缩放人们对宫阙的统一感官。由远及近的感受,被宫阙包容进去的感觉,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其宏大巍峨。

我们也曾疑惑,倒“凹”字形的建筑特点有什么好处?

不难发现,倒“凹”字形可以使整体平面拉开建筑群体的深度,能更好的、更大范围的扩张空间的利用,从而使得建筑整体的气势更加磅礴。

倒“凹”字形在平面上还有其“进退法则”,能够更大程度地加强立面的高低错落,使得建筑群体拥有更丰富的造型。因为倒“凹”字形会围合出一个封闭空间,会令人产生压迫感,塑造其震慑作用。

三、长安城里佛堂寺

唐朝时期的佛教发展迅猛,尤其是经过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后佛教的传播更是大为普及,甚至影响其统治阶级,在唐朝的历代帝王都会迎送佛祖灵骨。

《唐会要》中由此记载:“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大寺,都致力于营建佛堂,耗费金额也颇为庞大。

透过敦煌壁画,我们也能看到唐朝时期的钟楼经藏,大多分设在左右对称的两侧,或在左右二廊的中间设立,抑或是设立于前后的角楼。

但是,壁画上唐朝的佛寺由于唐朝时期不设置鼓楼的原因,导致壁画绘画上也没有鼓楼的记载。

敦煌壁画中佛寺的建筑单体,大多造型简洁明了,淳朴雄大,气度非凡,这不仅使整体形象更具有观赏性,又能在朴实中看出细枝末节的匠心艺术。

唐朝时期的佛寺更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敦煌壁画上记录了当时殿堂里的菩萨彩塑、园林景观、歌舞剧演出等等,呈现了唐朝时期在寺庙里举行的多样化的文化文艺活动,也由此见得唐朝的佛寺规模之大。

壁画中规模较大的佛寺,大都在京洛一带,且布局千百种,甚至在壁画里也只呈现出部分可观,其余未知的可能还有更多,可以推论在当时的唐代佛寺,已经遍及全国,甚至影响至他国。

四、朱门大道生活宅院

敦煌壁画中也有对唐朝时期生活住宅的绘画记录,其中晚唐时期的第85窟最具有代表性。

第85窟的廊庑以前后划分两院,前后两院设有两个大门,在白居易的《伤宅》中有此一句:“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就是描述的这样的宅院。

可以从壁画上看到,这种宅院的围合方式和四合院的格局极为相似,都以前后共划分两院,前院以横向延伸为主,给人以长度上的延展。

后院以方正格局,持以开阔敞亮,同时在后面中间设有一座楼,四周用廊庑围合,用作走廊、房间、或是以此附建畜厩。

这样的布局仍然和礼制有关,也是尊卑长幼男女内外之别的封建传统礼法的呈现。

五、结论

透过敦煌壁画上的唐代时期建筑绘画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朝代建筑特色。

大体以庄严肃穆、宏伟雄大的格局建造,其规模甚至远远超越了历史长河里的其他盛世。建筑组群以回廊形式构成院落,同时横向延长,以倒“凹”形延伸纵横空间,主次分明,高低错落。

而唐代时期的木制建筑也在艺术造型和结构设计上实现了简单质朴与宏伟气派恰到好处的融合统一。因此我们认为,唐朝时期的建筑构造,几乎已经走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

唐朝时期,由于其自信开放的时代特色,所形成的建筑格局特点,不仅是在历史长河里被多个朝代所欣赏,就是如今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那个时代里的种种建筑,不论是庄严肃穆的“大明宫阙”,还是长安城里袅袅烟熏的佛寺,抑或是礼制围合的朱门府邸,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着唐朝时期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魅力。

流转千年,梦回唐朝,能够形成这样完善的建筑构造体系,也正是因为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所带来的冲击,影响了时代的艺术流向,也带来了时代建筑的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