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星 工人运动 名宿 早期

康景星:早期工人运动名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22:26:02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刘汉峰

长辛店是我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早期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的红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长辛店为北方早期工人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康景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位。

从长辛店走出的北方工人运动先驱

康景星,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人,1891年出生于工人家庭,1907年到长辛店火车房当铆工。1921年5月5日,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会成立。随后,分头组织建立基层工会。火车房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地方。作为火车房的一员,康景星积极筹建火车房工会。他在火车房找了14个工友,借吃西瓜为名,开会商谈组织工人自己的团体,赢得了大家赞同。火车房工会建立起来后,规定每个人准备一个小本子,专记工头、总管欺压工人的事情。工头欺压工人的事情超过三件,就用集体手段去找他们算账。火车房工会的建立,很快吸引其他工友参加进来,不久该工会会员发展到24个,壮大了基层工会的力量。

1921年秋,北京党组织在长辛店工人中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其中有史文彬、王俊、陈励懋、康景星、杨宝昆等。劳动组合书记部为了在全路进一步开展工人运动,从长辛店抽调一批革命骨干力量,输送到天津、保定、正定、山海关、南口、高碑店、琉璃河等地。康景星被派到了正定。

打开正定铁路工人斗争的新局面

正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长辛店到郑州的中点位置,可以说是京汉路北段的关键车站。正定对于北联长辛店、南接郑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康景星到正定以后立即联系组织工人,着手建立工人俱乐部。在康景星的领导下,1922年1月建立了石家庄地区第一个工人俱乐部——京汉铁路正定火车站工人俱乐部。俱乐部参照长辛店的经验,在正定车站外茶馆里租了一间房子,俱乐部里准备了胡琴、弦子、大鼓等,表面是娱乐活动场所,实际上建立起了工会组织,并逐步在工人中建立了威望。

1922年8月下旬,在党的领导下,长辛店铁路工人开展了“八月罢工”。康景星随即召集成立敢死队,带动车站工人参加支援长辛店的罢工,直至获得胜利。这一胜利为全路工人争得了切实的权利,大大提高了工会(工人俱乐部)的声望和影响。之后,康景星参与了支援正太路工人罢工的行动,康景星与高登五在其中巧施“现洋计”,助正太工人一臂之力,震慑了外国资本家,为赢得罢工最终胜利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锻造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康景星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并参加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1923年2月1日,康景星作为京汉铁路代表到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其间,大会受到军警的无理干扰。当晚,总工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各代表离开郑州,并于2月4日实行全路同盟总罢工。康景星、丁贵山、张保合等迅速回到正定,连夜召开正定所属各站工会委员会,讨论拟定罢工方案。在罢工中,工人纠察队成功截停了阎锡山军队押送的军粮车。罢工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惧怕。2月7日晚,反动军阀出动军队镇压工人运动。在此次斗争中,康景星被捕,被关进了保定军法营务处监狱。当时,这里还关押着京汉路其他各站被捕人士,共27人。

康景星在狱中表现十分坚强。据当时被捕者回忆,康景星、史文彬、洪永福三人受到的刑罚最重。审讯时,康景星曾遭到军法处施以的鞭刑,“直打得脊梁上,全无完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康景星等人坚持与敌人斗争。在史文彬的领导下,监狱的共产党员秘密成立了党小组。党小组在监狱内开展宣传、组织活动。吴雨铭和康景星曾经在狱中做了发展张士汉为党员的工作。

随着局势的变化,1924年10月,冯玉祥倒戈反吴,派孙岳打下保定,赶走了曹锟嫡系曹士杰的第十六混成旅。党组织利用这个时机将“二七”大罢工被捕者解救出来。被长期关押的康景星终于出狱。

奋斗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

1925年初,党组织派史文彬、康景星、张士汉等人随国民军胡景翼部从北京南下,恢复沿线的工会。史文彬被派到了保定,康景星到了高邑。同年2月,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大会期间恢复了京汉铁路总工会,并召开了京汉路总工会代表会议,康景星仍任京汉路总工会委员。1926年2月,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天津召开,康景星被选为执行委员。

北伐期间,党组织指示史文彬、康景星等在胡景翼的部队中组建铁道大队,史文彬担任大队长,姚佐唐、康景星任副大队长。队伍成员主要是京汉铁路的工人。在铁道大队参加作战过程中,康景星表现得机智勇敢,善于迷惑对手。在国民军第二军先头部队十四旅与奉系军阀作战中,康景星利用火车制造声势为国民军助战。此外,在参加对直系的作战中,康景星曾开着火车勇闯滹沱河大铁桥,表现出了他的过人胆量。

大革命失败后,康景星继续与敌人周旋,1932年被敌人杀害。

康景星革命的一生,是中国工人阶级从默默无闻到走上政治舞台发挥历史作用的缩影。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党建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