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日,一个老人躺在病榻上,这天,久卧床上的她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便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跟跪在榻前的孙子交待后事,说完,不顾孙子的哀恸,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她死了,她的孙子陷入了痛苦之中。
不仅因为失去亲人,更因为他不知该把祖母葬于何处。
夫妻生同床、死同穴,按理,他的祖母应该和祖父合葬,可是祖父去世后,祖母改嫁过来,再与祖父合葬,不合适。
祖母和她后来的丈夫合葬,他心有不甘,且那人多年前就被他父亲毁尸掘坟,自己都没了安身之处。
虽然祖母临终有遗言,可以独葬,但想到祖母会因而孤单、凄凉,他的心便疼,不想听从祖母的决定。
他这一拖,便是三十余年,直到1725年,他死后三年,他儿子才将老人棺椁就地安葬,老人得以入土为安。
老人是谁?
被称为“清代国母”的孝庄皇太后。
展开全文
1613年二月初八,科尔沁草原上的宰桑贝勒家,又生了一个女儿,宰桑给她取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宰桑很有远见,不仅让孩子们吃好,穿好,玩好,还聘请文人学士教他们读书,开启智慧。
知识改变命运,多年以后,布木布泰读过的书,形成的智慧,不仅改变了布木布泰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科尔沁部的命运。
1625年的冬天,在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12年后,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远赴辽阳,也嫁给了皇太极。
表面看,布木布泰嫁皇太极,是因为姑姑孤单,但其实,这段婚姻是努尔哈赤在联络科尔沁部落上加重砝码。
那年,皇太极34岁,对13岁的布木布泰,他没有兴趣,心里也不认为她是自己的侧室。
直到婚后半年的一个雨夜,皇太极偶然推开了布木布泰房间的木门。
在屋里,皇太极无意间看到桌子上有一方素白手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他有些好奇,拿起手帕细看,只见上面写的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一些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
“你能阅读《三国演义》?”皇太极惊诧的口气中明显带着喜悦,皇太极自幼便喜欢读书,尤其对历史典籍很有研究。
两个人开始聊天,从三国,到时局。
布木布泰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当她说:“大明虽幅员辽阔,兵多将广,但实际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依贱妾的短见,而今的大明恐怕是一辆快散架的战车,江山不会坐很久了”时,皇太极的心里不由生出了异样的情愫。
他没有想到,科尔沁部竟然有这样的女子,胸有治国之策,才智聪颖,看事透彻,如果她不是女儿身,肯定能成为科尔沁部的盟主。
而现在,这个女人是他的妻子。
他走到布木布泰跟前,捧起她的脸,柔声问道:“爱妻,你难道是智慧的化身吗?”
从此,几房福晋,皇太极最宠布木布泰,直到1634年,他娶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
海兰珠千娇百媚,娶了她后,皇太极的心里再也没有了别人,包括给他“赠君释狐疑”的布木布泰。
也因而,在他继承汗位八年,把国号改为大清,册封妃嫔时,海兰珠是仅次于皇后哲哲的宸妃,布木布泰则是位居最末的永福宫庄妃。
但也许是福无双至。
1638年,正月二十八,海兰珠被皇太极看作“天命神授”,日后极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因为疾病不幸夭折。
事有凑巧,两天后,即正月三十日深夜,庄妃的儿子降生。
因太监渲染,皇九子降生时,红光照宫闱,香气久不散,皇太极给新生子取名福临。
儿子夭折,令海兰珠终日郁郁寡欢,以致身染沉疴,于1641年去世。
爱妃的死,让皇太极心如刀绞,整日茶饭不思,终,病也不能起。庄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仅每日在皇太极身边尽心照顾,还主动帮他批阅奏章。
但这,只是让皇太极感动,重新获得他的宠爱,想让一个男人离不开自己,不仅要让他感动,还要对他有所帮助,成为他的不可缺。
这天,皇太极又来到永福宫,不知为何,他叹了一口气,见他叹气,庄妃忙问:“近日松锦大捷,威震华夏,何以战胜而长吁短叹?”
“你说呢?”皇太极知道庄妃聪慧,便故意不说。
庄妃想了想,说:“国主虎威,降蒙古、平朝鲜,大胜明朝于松山,长城以外都已为我所有,莫非以未能并吞中原而不乐?”
“你倒是聪慧,猜到我的心意了。”皇太极称赞道:“要想进军中原与明争天下,非要有熟知中原内情的人相助不可。洪承畴正是这种人才,我有心劝降他,可他誓死不降。”
庄妃道:“刚直的人总有脆弱的地方,想死的人终有留恋之情。臣妾想,金银玉馔、高官厚禄都不能打动的人,若从情入手,说不定会有奇效。”
皇太极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等范先生回来,再好好合计。”
范文程到来后,皇太极问他洪承畴的情况,范文程无奈地摇摇头,说:“仍是不降。”
“不过,”突然,范文程想起了一件事:“适才臣在三官庙中与洪承畴对谈时,有一丝尘埃飘落在他的衣袖上,那洪承畴轻轻拭去,臣想,一个身陷囹圄的人,如此深爱自己的衣服,肯定会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时机还不到罢了。”
“他是在等皇上亲自抚慰。”庄妃道。
当夜,经皇太极首肯,庄妃穿着宫女装束去了三官庙,她将一碗参汤端至洪承畴跟前,对洪承畴施了一礼后,说道:“洪大人一心求死,难道不有所顾恋?难道洪大人不想家吗?多年征战在外,家中妻小岂不望眼欲穿?”
庄妃的话让洪承畴想到了家中等待自己的妻儿老小,心不禁有所动,又想大明朝几位功臣的悲惨结果,他对庄妃说道:“请回去吧,告诉皇太极,洪某领情了。”
庄妃回宫后,把会面的情形详细告诉了皇太极,第二天,皇太极在庄妃的陪伴下,亲自到了三官庙,不仅对洪承畴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还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
洪承畴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愿意归降大清。
可是,庄妃的智慧只能解除皇太极的忧虑,却无法帮助他挡住死亡的脚步。
据《清实录》中对皇太极的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
1643年八月九日夜,五十二岁的皇太极于清宁宫突然驾崩,既未留下片言只语,也未来及立太子。
而这,无疑把庄妃在内的后宫,把大清都推上了风口浪尖。
皇太极死得突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按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
当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
共议嗣君之事,据朝鲜的《沈阳状启》记载:“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
文中,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第九子便是庄妃的儿子福临。
这就奇怪了,豪格是皇太极的皇长子,他为何会主动请辞帝位?是皇帝的位置对他没有吸引力吗?
豪格对帝位没有兴趣,多尔衮也没有吗?兄终弟及,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他为何不争,还提议福临继位?他又为何提议福临,而不是别的皇子?
福临继位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是庄妃在运作吗?
皇太极驾崩,有资格继承帝位的贝勒、亲王都摩拳擦掌,意欲夺位。
庄妃虽身在后宫,但也感到了争夺皇位的剑拔弩张,仿佛听到了磨刀霍霍声,她不禁害怕太祖、太宗创立的大清基业要在这场帝王争夺战中被毁。
她细细揣度,发现,论实力,帝位的争夺战最后有可能是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发生。
想到多尔衮,庄妃就不由想到了他的生母阿巴亥,不由担心,多尔衮若继位会不会因为当年皇太极逼其母生殉,报复自己和福临?
为了大清基业,为了自己和福临,庄妃决定赌一把,在清宁宫权力还没有消失的时候,把福临推上皇位。
她赶到清宁宫,将目前形势分析给皇后听,皇后听后深感害怕: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都要发生血战,结果都是不堪设想。
再三思量后,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清宁宫的特权,避免相互残杀的悲惨局面发生。
她召来豪格,向其言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劝他放弃继位,豪格虽然觉得委屈,但就像庄妃所说的,他继位,多尔衮一定会站出来反对。
说通豪格后,两人又召大贝勒代善入宫,代善害怕豪格、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但对福临继位,他有些不悦,他想,福临继位,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怎么也不能落到一个女人手中。
庄妃看懂了代善的想法,她诚恳地对代善表示:“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绝不参政。”
代善默认后,庄妃又独自去了睿王府。
见了多尔衮,她单刀直入,直言说道:“我来睿王府,是来和你商量嗣君事宜的。论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继承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同意,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和代善一支,也都会反对你,到时,国中岂不就要大乱。”
“先帝在时,就有立我的想法,等这个位置,我已经等了整整17年。”多尔衮极其愤慨地说。
为平息多尔衮的怒火,他吼,庄妃依旧语气平和,继续说:“王爷应以国事为重,清宁宫也不会拥立豪格,虽然他是太宗的长子,但他有勇无谋,担不起大清叩关而入,问鼎中原的担子。”
观察到多尔衮听到后宫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庄妃方提出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的意见。
庄妃说的话合情合理,多尔衮权衡利弊,确定自己虽不为皇帝,却有皇帝的权力后,同意了庄妃的意见,并表示会全力协助福临登上皇位。
而这,也正是八月十四日大殿议政的结果。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
清朝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中一条就是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说下嫁,历史典籍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说没有下嫁,明朝遗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却有讽刺太后下嫁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虽然张煌言是借诗讽刺清廷,但无风不起浪,没有太后下嫁之事,他怎么会说得这么有鼻子有眼?
还有,说没有,孝庄太后去世后的墓葬,为何单独在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且灵柩在地面上停放了38年之久?
但如果真有其事,原因是什么呢?
也许就如《孝庄》这本书所说。
初时,多尔衮真心辅佐顺治,但随着对他奉承拍马的越来越多,他的心开始膨胀,渐渐有了废帝夺位的想法。
对这,庄太后有所察觉,但就像豪格提醒她要对多尔衮防范时,她说的:“有些话必须说的,不能留在心里,但有些话必须留在心里,不能说。”
庄太后对多尔衮,早就看透,但有时,看透也要装糊涂。
原因简单,年幼的福临如雏鸟,而多尔衮如苍鹰,苍鹰吃雏鸟,易如反掌,雏鸟不想被苍鹰吃,除了积蓄力量,还要会忍,让苍鹰思想受到麻痹,让它误以为雏鸟还是雏鸟。
是汉子就要勇往直前,把自己龟缩在懦弱的壳里是无用的表现,有人也许会这样说,但懦弱和保命,哪个更重要?
为笼住多尔衮,庄太后不但自己,也让顺治对他礼遇到,甚至巴结的程度。
但欲壑难填。
一个人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小小的甜,对他就没有了吸引力。
豪格被囚,郑亲王被逐,庄太后感到了危机,她知道只有给多尔衮足够大的甜,才有可能收住他的心,遏制住他日益膨胀的欲望。
给什么,庄太后想到了,但她并没有去做。
直到多尔衮以顺治娶亲之名,给顺治盖新宫。
这让庄太后沉不住气了,一旦新宫建成,皇上大婚,居于新宫之内,多尔衮就可将他们永远囚禁于新宫,封以亲王,自己则坐拥紫禁城,独拥大权。
多尔衮登上皇位,顺治就会成为第二个豪格。
想到这,庄妃后背不由冒出一股寒气,为儿子,她决定奋起一搏,找多尔衮,向他直接摊牌。
她还没有离宫,范文程到了。
庄妃问范文程对多尔衮的看法,范文程支支吾吾,庄妃说:“学士不会眼睁睁看我们母子被废,先皇开创的基业在你我手中葬送吧?”
范文程才说:“随着功劳的增高,摄政王的权力欲望也在膨胀,排除异己,扶植党羽,独专朝政,现在已置皇上、两宫于不顾,一意孤行。长此下去,怕生不臣之心。”
“学士有没有良策挽此危局?”
范文程摇摇头:“今日摄政王已是位高权重,又有伟功在身,朝中文武均服于他。虽有两黄旗不满于此,但势单力薄,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范学士,若能使摄政王视皇上如己出,能否保住皇上的帝位?”
如果孝庄太后下嫁过多尔衮,这应该就是理由。
一个女人,没有了丈夫,儿子又年幼,无权无势的她,面对虎狼,所能舍出的、指靠的,只有自己。
为孩子,做母亲的,真的可以做到对什么都不管不顾,包括女人最看重的名节和死后的归处。
就如庄太后说的:“人死之后,任由后人评说吧!”
但庄太后没有想到,她的再嫁,会成为横在顺治心中的一根刺,让顺治从心里对她疏离,给她的孙儿康熙出了一个终生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也许,真会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尔衮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突然殡天。
多尔衮暴死,作为夫妻,庄太后心中虽难过,但儿子最主要,为儿子能借机亲政,她不但于紧锣密鼓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化英亲王阿济格造反于无形,遣多尔衮亲信刚林去睿王府取国玺,与范文程、冯铨、洪承畴密议议政大臣之事,更在顺治亲政后,对顺治将多尔衮毁尸掘坟不发表任何意见。
就如很多人所说的:“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亲政、泄愤,并没有治愈顺治因压抑受到的心灵之伤,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记载,爱妃董鄂妃逝世后,感觉尘世了无生趣的顺治决意出家,虽然最终他被孝庄太后制止,不得已蓄发还俗,但就像为他举行净发仪式茆溪森师父的塔铭中一句“金銮殿上说禅道”,顺治的心已不在治理朝政上。
所以,《清世祖实录》上记载的:“顺治十八年,……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是真是假,无人知道。
但无论是顺治出家,顺治于24岁驾崩,历史把八岁的玄烨,即康熙推上了政治舞台。
康熙继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四人均对庄太后表了忠心,说会尽心尽职,以报先帝之恩。
但事实呢?就像孝庄太后说的,“任何人一旦掌权,都会生野心,不可不防”。
尤其鳌拜,不仅抗旨圈地,行径暴露后,不思悔改,还报复上报的大臣,而其余的几位辅政大臣,就如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记,“在他(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康熙对鳌拜日益嚣张的行径很是愤怒,他想把他从辅政大臣中踢出去,可是,当他对庄太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庄太后却不赞同,她说:“没有一击就中的把握,若贸然出击,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将自己逼上绝路。”
她还说:“强大的猎物一时无法获取,可用栅栏把它围住,等它慢慢衰老、消瘦,再捕获它。”
康熙不懂祖母的意思,庄太后向他解释道:“四位辅臣如果有三位听从圣命,他鳌拜再强大,也不过是笼中困兽。”
让辅臣听从圣命,最好的办法是皇帝和辅臣能成为利益共同体。
不久,庄太后传出懿旨:令天下选秀女入宫,以备皇上大婚。
熙熙攘攘的秀女走入宫廷,最终选出的呢?
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的女儿佟佳氏为妃嫔。
一个新的政治婚姻联盟就此缔结,康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在鳌拜私换宫中侍卫,重大节日时身穿黄袍上殿后,康熙决定不再姑息此人。
对于康熙想一举擒住鳌拜的想法,庄太后不反对,但她提醒康熙,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不然一旦功败垂成,祖孙俩的下场都会悲惨。
如何一举制服鳌拜呢?对此,庄太后想了一个奇招:“鳌拜虽勇猛,然十分粗鲁,不善注重小节,鳌拜尤喜布库,若招募数十名十二三岁内侍,以陪皇上习布库为名,天天训练,一则可保皇上安全,再则可作制敌奇兵。
而关键的一步,这支奇兵到底奇不奇,主要在保密上,既要让娃娃们努力去练习,练一身过硬的本领,又不能让他们知道朝廷的意图,包括教练也如此。”
如大家希望的,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利用“布库游戏”擒捉鳌拜,结束了清史上的“鳌拜辅政时期”。
自此后,康熙大权独揽,但无论大小事,都会与祖母商量。
只是岁月如刀,慈宁宫内,当年的美妇人渐渐年迈,成为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幸好眼不聋、耳不花,心思依旧缜密。
可是终究,庄太后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人老了,就如秋天的树叶,一阵风,都会被吹离枝干。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孝庄太皇太后,离开了她殚精竭虑一生的大清,她至爱的孙子。
死前,她知道自己因为下嫁过多尔衮,若葬于燕京,和皇太极合葬,会遭到反对、诋毁和猜疑,即使凭孙儿的帝威勉强行事,对后世子孙也是难言的尴尬。
为了孙儿不为难,为了维护皇室的荣誉与尊严,在她临死前那一刻,她对康熙说:“玄烨,哀家去后,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太宗文皇帝的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哀家轻动。况且哀家心恋你父皇和你,不忍远去,务必于孝陵附近为哀家则一地方安葬,这样,……哀家……的心就没什么遗憾了……”
这样的安排,虽有些无奈,但也是她给自己,给子孙后代能做出的最智慧的安排。
孝庄去世后,有评论说她是人人称颂的“清代国母”,也有人说她是清朝初期最为杰出的女政治家。
这些评论都对,但也许,她更想做的,是平常女人。
丈夫疼爱,儿子孝顺,可惜,她没有这样的机会,她出生就带使命,她的婚姻需要她谋划,才不至于被人挤掉,她的孩子需要她护佑,不然就有生命之虞。
幸运的,是她拥有那个时代其他女性鲜有的智慧,依靠着智慧,她才征服了人生路上所有的难,成就了精彩的人生,成为了时代洪流中不可小觑的大女人。
参考资料:1.汕头大学出版社 苏跃编著的《孝庄》
2.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若水 编著的《清宫秘史》
. END .
【文| 杜萧染】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又是一年了,李文亮医生,现在的一切没有很好,但也不赖
一切苦厄渡我,一切因缘渡我,我且迎去,不怒不怨,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