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瑾 怎么

南怀瑾:人是怎么死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19:40:03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人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探寻过。死亡前的感受如何?死亡后是否还有知觉?死亡后又会到哪去?当今世界的医学和科技无法解释这一问题,世界上流传几千年的佛教却给出了答案。

佛教将善恶观念融入到人的生死转生之中,是非真假难以评判,但其催人向善的原则却理应为人尊重。

一、人死的几大分散

南怀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被誉为国学大师,他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造诣很深,他精通儒、佛、道三家的典籍,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南怀瑾先生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解答了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一个疑惑:人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从佛教学说的角度为大家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

南怀瑾说他曾经多次在病床前目送着自己的老朋友或者陌生人死去,人的身死与佛教中的人体构成理论是分不开的。在佛教理论中,人的身体构成是与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相对应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被佛教称之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展开全文

地大是指身体中的骨头、肌肉;水大是指身体里里的各类体液;火大则是体内的热量;风大就是我们身体的呼吸。

人的死亡过程伴随着身体中几大部分的分散,人要死的时候,人身体里的地大先出现问题,即佛家所说的地大分散,将死之人会先感觉到身体很重,浑身上下都不能动弹,这一阶段,医生是可以抢救回来的。

如果地大的分散难以被有效遏制,身体就到了风大分散,病人的呼吸就开始不对劲。

佛教理论中,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呼吸方式是随着年龄变化的,婴幼儿的呼吸是从鼻子贯穿到胸口再到小腹和肚子,呼吸是十分深长的。而随着年龄年龄的增长,呼吸是越来越往上的,参与呼吸的身体部位也越来越少。人到老年,呼吸都集中于胸部以上器官。

人将要死亡的时候,呼吸就只存在于喉部了,此时的病人已经处于一个无法正常呼吸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也随之不断死亡。病人到了这一阶段,医生就会给病人带上氧气罩,利用氧气机,能让病人多活一会是一会。

风大分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刮风的幻觉,想要盖上被子,实际上就是身体内部的风消散了。

风大分散之后,身体中的水大就逐渐分散,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排出各类体液,冷汗是最开始排出的,且排出的量很大,这一阶段人的身体好像泡在汗水里面,而且汗水很冰,身体还伴随着大小便失禁和最后一次精液的排出。

水大分散就意味着很难抢救了,有经验的医生们一摸病人的身体,一看病人的大小便就大约能够确定这个病人能不能抢救的过来。

人死最后一个过程就是火大分散,当人的火大开始分散的时候,身体就会逐渐冷却,如果触碰病人的身体,皮肤也不仅仅是凉了,感觉好像是在摸冰块。病人的身体冷却到什么地方,就意味着他死亡到什么地方。在佛教体系中,人的意识和身体的暖气是息息相关的。

只要是火大还在,暖气就在,意识就在,等到全身冰凉,全身的暖气也没了,脑袋也冰凉了,意识就彻底消散,人的灵魂就离开了,这个人也就彻底死了。

南怀瑾先生在讲述人的死亡过程的时候,结合了很多自己亲眼所见的急救过程,这一套佛教理论是佛教关于人死过程的思想结晶,也与南怀瑾先生对于死亡的见闻相吻合,南怀瑾先生对这套理论较为信服。

二、幻觉、死相、来生与善恶息息相关

这套理论的是非真假不予置评,毕竟死人无法说出最真实的感受,但是这套理论有一个最大的作用,那就是劝人向善。

佛教理论主张人人向善,不断修行才能结成正果,大彻大悟,佛教“人是怎么死的”这套理论也不例外,是通过幻觉、死相以及来生来敦促信徒一心向善。

南怀瑾先生在讲座中详细讲述了人在死亡前的幻觉,实际上,人死之前的四大分散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一定的幻觉。

每个人的幻觉都是不一样的,幻觉的内容与每个人的善恶行为有关,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业力”,通俗来讲就是自己此生的所作所为影响了自己的潜意识,这些幻觉还能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死相。

一个人一生中做的坏事越多,临死之前所受到的“业力”就越重,就会出现一些十分恐怖的幻觉,这实际上就是潜意识中自己对错事的恐惧,甚至能看到自己谋害之人或者是一些邪恶之物,临死之前十分害怕痛苦,死相就会难看,表情扭曲。

而其他“业力”很轻的人,出现的幻觉大都是一些平平静静的幻象,甚至能够看见自己的已故的老朋友,相比“业力”重的人要轻松很多,他们的表情也会很祥和,有的人还会面带微笑而死。

在南怀瑾讲述的佛教理论中,一个人一辈子的善恶行为还会影响这个人死后的去处以及下辈子的转生。

一生致力于为善的人,死后一段时间内胸口部位是暖和的,或者额头是暖的,这些人就会往生西方世界,来生依旧为人。而一些人一辈子做尽坏事,死后肚脐下或者膝盖下是暖的,这些人大都会去往地狱,来生投胎为畜生。

南怀瑾还讲述,过去没有大医院的时候,一些个人人敬仰的大人物临死之前不愿意躺在床上,非要躺到地下,躺到地下之后还不舒服,一定要爬到饲养畜生的地方去死,这就表明了此人生前是徒有其表,实际上坏事做尽,来生一定不会为人。

南怀瑾在台北的时候也亲眼见过很多所谓的修道之人,临死之前深夜爬到马路边的臭水沟里,被人救回之后,没过多久又跑到臭水沟里去死。佛教理论中,临死之前的表现都是与每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的,就是佛教理论中的“业力”使然,今生影响了来生。

三、劝人向善的宗教理应尊重

通过佛教对人死过程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只有多做善事,临死之前才能轻轻松松,死后也才能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中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而它们所宣扬的本质就是一生为善。

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会对虚幻、不现实的佛教理论嗤之以鼻,然而在很多佛教徒眼中,这些言论就是真理。

在这些言论的影响下,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以佛教理念来约束自己,敦促自己多做善事。所以说,真正优良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这样的宗教理念也值得被认可,被尊重。近几年,世界各大宗教在我国的发展较为顺畅,吸收了很多虔诚的教徒。

质疑声、批判声却也随之而来,一些自诩思想先进的人开始对各个宗教言论进行肆无忌惮的批判,俨然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认为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才是高人一等,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

世界上每一个宗教的源远流长都是因为契合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你可以不相信宗教理论,但是你不能用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对宗教教义进行肆无忌惮的抨击。

宗教最大的作用就是用神灵和教义约束教徒自身,即便在外人看来,宗教所信仰的神灵和教义有多么虚幻、不科学,但是只要能够劝人向善,这样的宗教就是令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