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村串寨 安顺 贵州 新华 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关注贵州安顺地戏传承人:走村串寨觅戏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19:35:0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安顺地戏传承人:走村串寨觅戏踪》,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屯堡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刘洋,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走村串寨寻找地戏的历史。具体内容如下:

神秘的面具、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春节期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刘洋,带着地戏表演队连着几天到村里给村民演出。节后,回到银行信贷员的工作岗位上,地戏又填满了他的业余时间。

安顺地戏是盛行于贵州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相传明朝军民由江淮地区“调北征南”至此,就地屯田驻扎下来,繁衍生息并保留着600多年前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屯堡文化。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

“工作之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走村串寨寻找地戏的历史。”刘洋说。看面具,学雕刻技艺,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地戏的传承故事、套路动作,搜集濒临失传的地戏谱……从小痴迷于地戏的他,总能在乡间找到支撑精神文化的丰厚养料。

1992年出生的刘洋是土生土长的屯堡人,小时候在村寨看地戏耳濡目染,12岁开始学地戏,2006年拜安顺地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先松为师。

2010年读大学以来,刘洋养成一有空就回乡走访的习惯,足迹遍布上百个屯堡村寨,走访了几百位了解地戏的老人。“一个村寨只跳一堂戏,有的虽然跳的是同一部书,但唱腔、动作、演出形式上会有些不同,而且没有官方文字记载,所以我要尽可能详细地做记录。”他说。

除了收集珍贵的老地戏谱,拍照后回家誊写保存,他还会着重问老人们地戏从何时开始跳、为什么跳、传承了几代、是谁教的?这些年来整理的手记就有五六万字,以便尽可能还原历史。

刘洋带了三支地戏队,每个队伍有二三十人,其中普定县白岩镇新寨村的高台地戏队,是数百年来没有间断过的一支队伍。2011年,他拜安顺地戏和屯堡文化研究专家帅学剑为师,这给了他更多写作灵感,“有时一个村的手记总结整理出来就能发表一篇文章”。

戴上面具是领唱领跳的“神头”,脱去面具是熬夜伏案的写手。2019年,他跟帅学剑一起,承担了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戏曲振兴工程《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中安顺地戏篇的写作,梳理地戏的历史源流、风格特征和剧本(选段)。

“流传在贵州安顺等地的400多堂地戏,共有31个剧目,以三国、杨家将、岳飞传居多,其中没有儿女情长,几乎都是朴素的忠君报国题材,反映了当时背井离乡到西南边疆的军民,演武激励斗志、教化子孙后代安心戍边等需求。”刘洋认为。

如今,安顺地戏三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两位已经去世。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石庆利说,刘洋是近年来安顺市培养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传承人代表,文旅部门不仅会支持地戏的发展,还会扩大渠道支持传承人著书立说。

地戏演出过去集中在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如今在一些屯堡景区设有演武堂,专门用于日常地戏表演。

“因为文化需求在变,现在村寨里喜欢看、能听懂地戏的人少了,老一辈也慢慢跳不动了。因此除了加快传承人的培养、加紧对历史的记录研究,作为传承人,我们还会去学校宣传。”刘洋说。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李贝多

二审 张婷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