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一丹 白岩松 倪萍 齐名 铁杆

她是白岩松铁杆搭档,与倪萍齐名,65岁敬一丹:这才是真正的女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18:40:02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几天,是敬一丹的65岁生日。

2015年1月30日,60岁的敬一丹最后一次在《焦点访谈》主持,向全国观众深深鞠了一躬。

离开电视5年,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她。

“敬一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电视达到巅峰时代的标志。

敬大姐退休是岁数的原因,但是大家解读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回望过去,敬一丹总撞上时代潮流,而每一次她都牢牢抓住了。

01

《焦点访谈》

一生是为一事来

敬一丹经常自嘲,“好人下不去手,坏人又斗不过。”

但她一个看似没有锋芒的人,却在电视最犀利的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中待得最久,是观众心中敬爱的“敬大姐”。

1988年,33岁的敬一丹进了电视,和电视一起步入黄金时代,40岁成为了《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电视,黄金时段,每日播报播舆论监督!”

收到邀请时,敬一丹眼睛都发亮了,她知道自己即将成为见证历史的人。

展开全文

《焦点访谈》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栏目,它狙击社会的阴沟旮旯和丑恶,所有的主持人都在用最犀利的方式,让网民保持痛感。

别人都是“刺痛”,但敬一丹选择“隐痛”。

东莞特殊服务业泛滥被曝光,编导准备的背景图是衣衫不整的女孩,敬一丹当即要求换掉,“我们是要让整个社会保持痛感,而不是让这些女孩痛苦。”

在监狱采访失足少年,她开口第一句话是,“你这扣子怎么是红线缝的呀?”

她对弱者的苦难有天然的悲悯和保护,对于强者,她也从不一竿子打死,二十多年来,她由始至终只秉承一个新闻态度——尊重事实。

《焦点访谈》堪称“毁人不倦”,经常节目播出第二天,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会乌纱落地。

但《焦点访谈》越火,敬一丹就越谨慎克制。

“有时连法律都没有力量把一个个案立刻弄得清清楚楚,都需要时间、需要证据、需要程序,一个媒体人怎么可能呢?”

其他主持人一向大刀阔斧,言辞犀利,而敬一丹总是寻根盘底,绕过情绪,带观众看到事件的全貌。

湖北出现了假种子,愤怒的农民把粮库砸了一个大窟窿,误了农时。敬一丹对农民同情,对当地官员愤怒,准备了压倒性质问的稿子。

但她到现场一看,县长和书记都在一线紧急处置,她把这些镜头也放进去了,因为她觉得比起煽动观众“惩恶”的情绪,还原事件的全貌才是新闻人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取舍,让观众的愤怒减半,让节目减弱了犀利的锋芒,却恪守了节目的初衷——用事实说话。

“这个平台需要有公信力,需要你理智、客观、公正,而不是情绪大起大落,对这个厌恶,那个不屑。”

二十年如一日,敬一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新闻信念,《焦点访谈》也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现在舆论监督遍地开花,但在当时,《焦点访谈》一枝独秀,它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而敬一丹是承受托付最多的一个记者。

她的办公桌上,每天都有几十上百封观众来信,写着“敬一丹收”;她下班走在楼道里,有时会有一些人“扑通”就给她跪下了,“求求你帮帮我”;她在新书签售会,有人会一手递书,一手送上一张申诉书。

信封上寄出地址大多很长,来自偏远的角落,求助的人头都压得很低,声音带着哀求的颤抖,敬一丹知道,他们都是一些走投无路、申诉无门的人。

“这些写信的观众好不容易发出声音,就是希望我们能把这些声音传播出去,有声音,就需要倾听、回应、交流、沟通。”

所以,她每天拆信看信,总是倾尽全力帮助每一个人,还在读者来信中挑选出极具代表性的105封,编写了一本名叫《声音》的书,替读者发声。

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在“温”和“锐”之间平衡,让社会保持痛感,为民请命的她,早就成为了观众又敬又爱的“敬大姐”。

02

《感动中国》

媒体人要惩恶,更要扬善

在《焦点访谈》,她每天面对世间的恶与不公,群众来信时常让她拍案而起。时间久了,她却渐渐失去了面对丑恶的勇气。

但所幸她遇到了《感动中国》,每当春寒乍暖,敬一丹都会携手白岩松走上《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在她为那些感人事迹流泪的同时,她也释怀了心中的疑惑。

“世界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坏,除了《焦点访谈》的恶,我们还有《感动中国》的善。”

20多年来,敬一丹在“摧枯拉朽的惩恶者”和“见证感动的扬善人”,这两种身份中游走平衡,“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感,我会很危险。”

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敬一丹探访了很多老红军,时隔多年,他们的长征精神依旧令她震撼和感动。敬一丹提名他们为颁奖人物,但意外落选了。

她沉思良久,敲了领导的门,“70年了,这个群体在不断缩小,如果我们不在今年向他们致敬,或许再也没有机会当面感谢。”

最终,领导破例决定特别致敬老红军。

敬一丹一直在为中华民族的风骨人物奔走,不负众望。

很多网友说,《感动中国》里的人物事迹很让人感动,但是我们做不到。

敬一丹和她的团队一直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不指望这个节目能给中国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代涌动着很多“不相信”的情绪,敬一丹从不奢望所有观众都变成道德楷模,她一直致力于告诉观众,你不相信有人会做的事情,真真切切地每天都在发生。

18年来,每次上台之前,敬一丹都会蹲下来,问即将给候选人颁奖的小孩子,“你们知道什么叫好人,什么叫英雄吗?”

然后指着候场的入选者:“看,他们就是好人,就是英雄。”

敬一丹退休后,不再主持焦点访谈,却还在主持《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这种扬善信念的传承她一直不舍得丢弃。

03

退而不休,

永远拥抱新事物

敬一丹在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入行,成为电视一姐,在舆论监督的风潮下,成为民众心中的“包青天”,时代的机遇一一临幸于她,而时代的挑战却从不为难她。

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四面楚歌,电视人内外交困时,敬一丹却幸运地到了退休的年龄。

2011年,敬一丹在一所大学开座谈会,她问,“谁没看过《焦点访谈》?”

没有人没看过。

“现在,你们还看《焦点访谈》吗?”

举手的只有寥寥数人。

“既然你们不都怎么看电视,都扑向新媒体了,为什么还愿意和一个曾经的电视人交流呢?”

有人说,因为她是电视时代的一个标志,有人说她存在于很多人青春时代的记忆里,有一位新闻系男生的回答让她恍然大悟:

“我们现在是都用数码了,可是我们要看到柯达胶卷的话,也会觉得很亲切的。”

2015年,敬一丹从电视退休,她给了自己一个定位——“曾经的柯达胶卷”。

敬一丹自己经常打趣儿,“我退休啦,新媒体的挑战,就交给白岩松他们了。”

©敬一丹退休当天,与水均益和白岩松的合照

但她自己至今从未真正退下。

退休后的第1天,她就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拥抱新媒体。

她回顾过去的新闻采访,记录与父母的谈话,书写24节气的浪漫,向武汉发出问候和鼓励……

退休后的第11天,她的自传《我遇到你》首发,她在全国各地签售、演讲。

退休3年内,她写了三本书,几十年的媒体生涯,她一一记录在册,希望能给新进的年轻媒体人一些启发,“有了参照,有了脚印,年轻人走更长的路,才会看得更清楚。”

退休5年,她和女儿一起一直奔赴在活动的路上,支持三农工作,到过偏远山区支教,总是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她依旧不想在重大社会话题面前缺位、失声,“一个社会没有眼睛是不行的,人们意识到有眼睛盯着你的时候,就会变得很规矩,一些很放任的东西会收敛,就是建立秩序。”

2023年的《主持人大赛》,她3次登台为选手出题,她每一次都带着使命而来,为退场之后的新时代选拔人才。

20年的《焦点访谈》,17年的《感动中国》,她经历过传统媒体最好的时代,是电视全盛时代的标记。

65岁,离开电视5年,退而不休。

用事实说话,做社会的眼睛,她的步履从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