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泽民 二分明月 数点 赞颂 民族英雄

激励青年江泽民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赞颂哪位民族英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18:39:03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禹贡》中说:“淮海为扬州。”扬州是《周礼》所称九州之一,历史悠久,自古地灵人杰。

扬州历史上曾涌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如写出“孤篇盖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的诗人张若虚,就是扬州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是扬州高邮人。清代的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更因明末爱国名将史可法坚决英勇抗击清军、慷慨就义而成为“英雄之城”。

史可法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出生于河南开封。字宪之,号道邻。明崇祯元年(1628)年,他登进士第,授西安府推官。不久迁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1635),史可法升任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堵截农民起义军。崇祯十年(1637),史可法升任右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阻击李自成起义。其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史可法闻讯,北向失声痛哭,以头撞柱,血流至脚。史可法为崇祯帝发丧后,拥立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即帝位,建立南明政权。

弘光帝朱由崧加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因权臣马士英的排挤,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

清朝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朝和硕豫亲王多铎指挥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传檄各镇,无一救援者。扬州城防空虚,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趁机致书信劝降,史可法回了一封大义凛然的《复多尔衮书》,拒绝降清。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扬州城。当夜,扬州城破,史可法欲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史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清军擒住他,把他押至扬州城南门。豫亲王多铎以“先生”称呼他,想劝降他。但是史可法怒发冲冠,大骂不休,拒绝投降,旋即被杀害。

展开全文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可怜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据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这就是扬州人不堪回首的“扬州十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史可法舍生取义281年之后,1926年8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降生在古城扬州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庭。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饱读诗书,且经商有成。他懂中医,擅长写古典诗词,酷爱音乐,心中澎湃着怀浓烈的爱国激情。虽然在江泽民7岁时,江石溪就去世了,但是他所培育的家风,对江泽民有着深远的影响。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曾自豪的说:

“我们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一贯致力学习求知,并酷爱文学艺术。我们家在读书、做人方面的良好家风一直是代代相传的。”

在祖父江石溪的熏陶感染下,江泽民自幼就对英勇就义于扬州的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如数家珍,并以之为楷模。而扬州城北梅花岭的史可法的衣冠冢,距离江泽民童年、少年时代居住过的东圈门地区只有不到一公里。这种地缘上的亲近,更让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深深的烙印在少年江泽民的心中。

所谓“衣冠冢”,就是只埋葬着史可法衣服、帽子等物品的坟墓。原来,当年扬州城破之日,史可法被杀害之时,正值炎热夏天,他的忠骸很快腐烂,与遇难的扬州军民的遗体混杂在一起。因此,当人们寻找史可法的遗骸时,已无法辨认,因此不知下落。一年后,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用他遗留的袍笏招魂,将他的衣冠等物,葬于扬州天宁门外的梅花岭上,这就形成了史可法的衣冠冢。

江石溪

明亡百年以后,清朝著名文史家全祖望,登上梅花岭,凭吊衣冠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了《梅花岭记》,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文章中,全祖望含泪写道:“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史可法的忠骸虽然遗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他的崇高气节和爱国精神凝结成一座望之弥高的丰碑。在扬州人的心中,史可法已然成为这座古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烙刻在他们的生活中。于是,在扬州留下了这样一些极具史可法色彩的地名:“史可法路”、“罗丝结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清军,巷战血拼时将士的尸体一个摞一个直达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等。清朝乾隆年间,又在梅花岭史可法的衣冠冢处,建立了祠堂,称之为“史公祠”。

史公祠内珍藏着数十幅名家拜谒时撰写的楹联,是史可法悲壮生涯和胸襟气节的精炼写照。著名的有——

清代严问樵所题:

生来自有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清代俞樾所题:

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

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

清代蒋士铨所题: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臣之局,过墓兴哀。

清代吴大瀓所题:

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民国时朱祖延所题:

繁华成绮梦,怅望淮左名都,十里春风吹荠麦;

冷艳入梅花,想见孤臣俊杰,一抔黄土掩衣冠。

在史公祠众多的楹联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悬挂于“飨堂”两边廊柱上的清代张尔荩所撰写的十四个字: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张尔荩,名树槐,尔荩是其字,安徽肥西人,是著名的淮军将领。这幅对联的妙处在于语带双关,余意无穷。

“梅花”,指史可法衣冠冢所在之地梅花岭;而“二分明月”,则化用唐人徐凝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该诗句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月色格外明朗皎洁,独占二分。“二分明月”于是乎便成了扬州的代称。张尔荩在下联用“二分明月”暗指史可法在扬州慷慨就义的感天动地的事迹。这只是这幅对联的表层含义。

而张尔荩这幅楹联更深层次的意蕴,则在于以梅花岭上的点点梅花,喻史可法的亡国之泪;梅花不畏严寒,独自怒发,更象征着史可法“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铮铮铁骨。以扬州碧空中的皎皎明月,喻史可法高洁的气节和忠贞的爱国之心。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笔力雄健,对仗工整巧妙,情景交融,意蕴深刻隽永,寥寥数语而孤愤悲壮之气呼之欲出。难怪这幅楹联激起了青少年时代江泽民的强烈共鸣。

1931年,当5岁的江泽民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侵入祖国东北三省。1937年,少年江泽民小学毕业后不久,扬州城沦陷,他不得不跟随家人去乡下避难。1939年8月底,江泽民的六叔、嗣父江上青为了开辟抗日根据地在皖东北壮烈牺牲。古城厚重的历史传统,诗书世家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动荡危亡的时局、失去至亲的悲痛,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激发了少年江泽民的爱国情怀,激励他立志报国,奋发图强。

江泽民读中学时,扬州正处于日伪政权反动统治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严峻形势,江泽民不仅刻苦攻读,打下扎实的知识根基;而且矢志追求真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那个时期,江泽民经常和他的同学结伴去史公祠凭吊。

江上青

在史公祠庄严肃穆的“飨堂”里,在松柏环绕的衣冠家前,在花开如雪的梅花岭上,都留下了风华正茂的江泽民的足迹。他和同学们反复吟诵史公祠里的一幅幅楹联,感怀史公的浩然正气并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民族英雄史可法俨然成为这一时期江泽民的精神偶像。

而史公祠“飨堂”两边廊柱上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副名联,给青少年江泽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花甲之年入主中南海后,在很多场合引用过这副对联。

1989年10月底,面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制裁”,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义正辞严地表明中华民族不畏西方压力的民族气节时说:

青年江泽民

“我是扬州人,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日本侵占时期,许多人去这个地方凭吊,以鼓舞抗日的志气。那时,我在扬州念中学,每星期都去,很受教育。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是不畏强暴的。”

江泽民巧借这幅楹联,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传达了中华民族蔑视所谓“制裁”,不会被外来压力所吓倒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

1990年2月19,江泽民会见了以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为团长的“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的二十七名团员,在亲切、轻松的交谈中,江泽民说: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我的家乡扬州就有不少。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就是我们扬州。……中国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从来不屈服于外来的压力。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叫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1991年10月,江泽民在接待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时,特地陪金日成到扬州参观了史公祠,并向客人一一介绍各处文物和楹联。

2011年4月,在纪念江上青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85岁高龄的江泽民挥毫写下了一首悲壮的《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词中有云:

“史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

“史岭红梅”显然化用自“数点梅花亡国泪”,而以史公祠的红梅比喻江上青烈士英勇牺牲的忠肝义胆。在江泽民看来,江上青烈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与三百多年前史可法的以身殉国的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逝世,举国哀悼。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的《江泽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可以说是一篇“盖棺定论”的文章,文中着意写道:

“江泽民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同时在诗书世家的氛围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江泽民早年就读于扬州东关小学和扬州中学,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家乡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常去梅花岭明代爱国名将史可法墓凭吊,吟诵史公祠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抒发悲愤心情。”

在中共的重要文献里,特意提及一副楹联,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足见这幅楹联的丰富意蕴和史可法的爱国精神对江泽民一生的影响之大。

(卢志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