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6日,特斯拉在官网公布全系列车型大降价后,国内汽车市场中掀起了一股集体降价的浪潮,“不比谁最低,只比谁更低”。
继特斯拉之后,多家车企纷纷跟进宣布降价,根据第三方统计,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别克、比亚迪等在内的30多个汽车品牌通过厂家补贴或经销商降价等方式加入降价大军。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自然乐于见到车企打价格战,因为自己是最终受益者。然而,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出现价格战本身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生病”了。
对于价格战应该有一个共识,行业出现大面积价格战,说明这个行业的市场已经饱和,同行之间已经开始互相拼刺刀、争夺地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已经无法承载那么多产量了,也就是说产能过剩了。
结合实际情况回看一些数据可以发现,隐患早就有了。只不过,特斯拉的降价行为让问题显现化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前年和去年的销量数据保持了正增长,但整体趋势上没有改变不断下行的趋势。
另一方面,结合汽车工业协会和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11.1万辆,汽车进口88万辆。出口明显增加,进口明显减少。
这里的重点是什么呢?国内汽车产量2702.1辆,进口88万辆,供给端只有2790万辆。然而,需求端是销量2686.4万辆和出口311万辆,总计2997万辆。按理说,供给与需求存在200万辆的缺口,市场应该是供不应求的。可实际情况是市场中出现了价格战,根本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过于求。
为什么?
进出口数据很难造假,产量数据不准只会“报多不报少”。那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销量数据失真。
其实,汽车销量数据造假不是什么新闻,如果有心的朋友按照关键字“汽车销量造假”去搜索的话能够找到一批车企销量造假的新闻报道。一般来说,车企销量造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虚增销量,复杂点的操作手法是设立几个第三方公司,通过左手倒右手的库存空转方法造假。
当然,数据问题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正处于新老更替的时代,传统汽车正在给新能源车让位。虽然新能源车的整体占比依旧很低,但增长速度非常快。对此,就会诞生一种猜想,眼下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不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什么叫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就是当新老交替时,原有供给端的转型速度慢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旧产能加速被淘汰。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新产能供不应求,旧产能供过于求。而当旧产能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时,市场整体表现出来产能过剩的现象,这就叫结构性产能过剩。
从实际情况看,并不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因为这场行业性的价格战是由特斯拉开得第一枪。众所周知,特斯拉只做新能源车,与传统能源汽车毫无关系。这说明,现在的产能过剩是整体性的产能过剩。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六B标准将替代国六A标准引发的政策性影响。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之前的计划,今年7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国六B标准。那么,国六A和国六B标准的差异在哪呢?
国六A排放标准:一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700mg/km;非甲烷烃不得超过68mg/km;氮氧化物不得超过60mg/km;PM细颗粒物不能超过4.5 mg/km;PN细颗粒物不能超过6×1011 mg/km。
国六B排放标准:一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500mg/km;非甲烷烃不得超过35mg/km;氮氧化物不得超过35mg/km;PM细颗粒物不能超过3 mg/km;PN细颗粒物不能超过6×1011 mg/km。
可见,国六B标准比国六A标准严格得多。因此,有一种说法是政策逼近导致需求萎缩。但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理由同上。无论是国六A还是国六B标准,与新能源车是没关系的。所以,这无法解释新能源车集体降价的行为。
总而言之,当前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并非是个别细分赛道或特殊原因造成的,而是整体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掌握了关键技术,否则不适合再选择创业造车。别看造车新势力选对了赛道,在传统车企转型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最后能活下来的没几家。
今年1月份,高盛发布了一份95页的对内报告——《The Eco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s》,这份报告非公开报告,只有高盛客户可以获得。
在高盛推荐客户购买车企股票中,中国只有三家上榜,分别是比亚迪、蔚来、理想。其他几家分别是:特斯拉、通用汽车、BMW、Stellantis(由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丰田、本田、尼桑、现代、起亚、马自达、铃木。
也就是说,在高盛看来,未来中国能够活得比较好得车企就三家,其他车企都会比较危险。尤其是现在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倒闭。
本轮因产能过剩而引发的价格战势必会对汽车行业造成一次大洗牌,对于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估计会有人建议救市。但最好的对策是什么都不做。因为洗牌本就是市场客观规律的产物,这是市场自我调整的结果。如果人为干预就是与规律对抗,虽说短期内能救活一些车企,但从长远看就会背负起一个沉重的负担。结局就是用纳税人的钱不断的为这些本该被淘汰的企业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