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之下,一行出殡的队伍正缓慢前行。
沉重的气氛弥漫着,众人皆是沉默。烈日使他们汗如雨下,可却没有人想要走得快些。
仿佛慢点走,就能把她慢一点送走。
黑白照片上美丽的女孩子,仍然开朗的笑着,脸上的酒窝让她笑起来十分地亲切。
可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6岁生日的前一天。蛋糕店里为她定做的写着“26”的蛋糕,也不会如约被取走,等到为她唱起“祝你生日快乐”,为她庆生的那天了。
女孩的名字叫陈莹丽,是温州乐清一名乡村女教师。
2017年7月13日,陈莹丽因罹患肝癌去世。
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月,她仍然不肯离开“三尺讲台”。她忍着病痛的折磨,拖着迟缓的步伐一步步挪进教室,坚持执教直到中考前的最后一天,直到将自己的学生们悉数送上考场。一个月后,陈莹丽去世。
展开全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早在2017年3月24日,陈莹丽就已经被查出了肝癌。
当天深夜,陈莹丽低烧不止,腹痛难忍,忍不住打电话告诉了自己父母。于是第二天一早,她的家人就将她送进了医院。
当验血结果出来之后,医生却欲言又止,悄悄地将她的家人叫到一旁,建议他们将陈莹丽带到上海做深入检查。
当最终结果一出,连专家都摇摇头,表示已经无力回天。陈莹丽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也已经无法再动手术了。
听闻医生的话,一家人如堕冰窖。“在这之前,一点迹象都没有啊。”陈莹丽的父亲陈玉臣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陈莹丽在家人善意的隐瞒下,并不十分清楚原来自己的病已经如此严重。但疼痛时不时发作,也让她不得不向学校请了病假,进行休养。
可就在这时,校领导却找上了门。
原来镇安学校里仅有两名社政老师,另一名老师已经临产,请了产假。从城里借调来的代课老师两头难顾,不到一个月就走了。不到三个月就要中考了,不知内情的校领导急得焦头烂额,只能拜托陈莹丽回到讲台之上。
思前想后,陈莹丽答应了。
陈玉臣本想劝她好好休养,但陈莹丽坚持自己的做法,她带的是毕业班,三个月后学生们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对他们的人生至关重要,她一刻也不能松懈。
她从小就倔强,认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母亲含泪劝她,她也只是安慰:“放心吧妈妈,我会按时喝中药的,让我去吧。”
从城南街道支岙村的家,到大荆镇安学校,中间有着120公里的路程,乘坐公交需要转线三四趟,单程也要花费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就是身体健康的人每天来回折腾,也难免感到十分疲累,更别说病痛之中,已经快走到生命尽头的陈莹丽。
看着日渐消瘦的女儿,父亲十分心疼,便提出每天接送她上下班。
可即便是这样,每天下班一回到家,陈莹丽就累得不能动弹。可一站到讲台上,即便再疼她也要上好每一堂课,从不缺席。
有次大雨倾盆,陈玉臣的车子在路上出了故障,他借机规劝女儿向学校请一天病假休养,陈莹丽执意不肯,苦劝无果,家人之间还爆发了一次争吵。
她执意坐公交也要到学校去,最后不得已,由母亲陪着女儿坐了公交,又转了三轮车到学校去。
路上颠簸,陈莹丽已经浑身无力。她靠着母亲,告诉她“妈妈,孩子们就要毕业了,我不能耽误他们学习。”
回忆起来,姐姐陈茴茴至今仍半是“埋怨”半是心疼。
陈莹丽的学生卢晓琪回忆:中考前的最后一天来临时,她在课室外看见陈老师,她脸色苍白,几乎是弓着背、扶着墙,一步步挪进的教室。那时她连电脑都已经拿不动了,是同学帮忙拿进来的。
在最后的课堂上,她声音很小,说自己已经响不起来了,希望学生们能体谅下自己,学生们都听得很用力,也很认真。卢晓琪说,那时候知道陈老师病了,没想到竟然会这么严重。
6月16日,中考结束。陈莹丽就病倒了,再也没法站起来。
二、“假如天堂有老师,那一定是你的模样”
1991年7月,陈莹丽出生在杭州乐清一个普通的家庭。陈莹丽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尽管这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家庭,却丝毫不乏平凡的快乐。热情开朗的陈莹丽一直是为这个家带来许多欢乐的开心果。
“以前我们出去散步,阿丽最爱挽着我的手了,爸爸、爸爸叫个不停……”陈莹丽的父亲回忆道。
尽管至今他仍未从失去女儿的悲伤中走出,可提起女儿,他仍然满含骄傲,因为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然选择了她最热爱的事业,坚守在最需要她的岗位上。
从小,陈莹丽就是一个乖巧的好学生。她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大方,乐于为他人分忧,在老师和同学之间特别受欢迎。
“成为一名老师”是陈莹丽从小到大的梦想。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之后,陈莹丽如愿以偿地走上了教师岗位。2016年,陈莹丽来到大荆镇,成为镇安学校一名社政老师。
刚到学校报道时,校长金峰就激动地握住陈莹丽的手,半是感激半是忧虑地向她坦言:“莹丽啊,我们这里是山区,条件可能有点艰苦!”
镇安中学是山区里的学校,教学条件极为落后,这里的学生60%都是留守儿童,学制是九年一贯制。
现实的冷水泼面而来,可是陈莹丽在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心里准备。因而她非但没有打消在这里执教的念头,反而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她深知,这是大山孩子能走出去唯一的路了。
在执教的这一年多里,陈莹丽从家里到学校每天来回要60公里,交通不便,山路也崎岖,
“这里三四月份吃枇杷,五月吃杨梅,六月吃桃子,七月吃西瓜,十月吃桔子,水果多得很……这简直太棒了!”
在她留下的日记本里,满满记录着山村生活的热情。她对新岗位的热情,在日记里也是随处可见:
“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教师节,棒!”
“制定了一条班规,希望能重振班风”
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这条:
“要抱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做教师的工作。”
她是这样想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陈莹丽的班级大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期悄然而至,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加上大多数还是留守儿童,心理上比同龄的孩子要更加脆弱,想要“驯服”这帮孩子实属不易。
她的班上有个叫轶超的男生就坦言,一开始他并不喜欢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师。但 陈莹丽的热心和真诚慢慢打动了他,有谁会不喜欢一位上课有趣生动,课后还主动关心学生、能和学生谈心的老师呢?
“陈老师非常美,很瘦弱,她对待我们像朋友一样,课间还会侧坐在桌子边,和我们谈心开玩笑。”这是同学们对陈莹丽的评价。
有另一个学生,有天和家里闹了别扭,竟然闹到了离家出走的地步。
陈莹丽得知这个消息后,特别担心这个孩子的安危。她火速联系了政教处的老师,一起前去这个孩子的家里进行了拜访,再和家长一起帮着找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把孩子找了回来。
之后,陈莹丽十分耐心地和孩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倾听他内心的想法。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自己还躺在病床上,却还热心帮小学部一名患病的学生筹措治病款项,将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样关心。
“她的笑容是最有感染力的。”陈莹丽生前的同事说。
在办公室里,她总是热心地帮助同事。经常有同事因为课业繁忙来不及吃饭,她就在办公室里放上一口小锅,为同事做一顿香甜的八宝粥。
同事在课业上遇到难题时,陈莹丽总是会安慰他们,帮他们尽心思考这些难题,将这些难题当作自己分内事一般上心。
即便到了她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的时候,有新同事来报道,她也尽力地帮对方缓解初到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
和陈莹丽一起搭班的高老师说,若不是因为病魔,陈莹丽一定会成为一名极其优秀的老师。
在她的带领下,她的班级在学区测里获得了学区第二的好成绩,打破了以往的记录。
在陈莹丽去世之后,她的办公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维持着原样,仿佛她随时都会回来,笑盈盈地和你打招呼,接着认真改卷、备课。她的桌上至今还放着“班主任工作手册”与“关爱留守儿童具体计划”,上面密密麻麻的满是陈莹丽的笔记和备注。
一本名为《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的散文集仍然摊开着,停留在“当梦想遇见责任”的章节。这是陈莹丽感人举动的最好注解。
三、红烛燃尽,余辉长存
“好在我尽了最大努力,给他们上完最后的课。希望在他们心里,陈老师一直都是美美的。”
这是陈莹丽最后的希望。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陈莹丽瘦成了皮包骨,脸颊凹陷,从脸上丝毫看不到以往灵动活泼的模样。
当最后的噩耗传来,学生们得知陈莹丽去世的消息,都十分震惊难过。她将最后的时光都倾注在了他们身上,不少同学都产生了愧疚的感觉,恼恨自己在陈老师的最后一课里为什么不更认真一些。
2018年4月2日,镇安学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晨会。
416名学生和38名教师手捧红烛,缅怀最美丽的红蜡烛陈莹丽老师。
十几岁的孩子们经历还很单纯,陈老师的离世仿佛在这样一片纯净的世界里荡起一片涟漪。“以前的清明节是和家人一起扫墓,今年的清明,心里多了一个人。”
“有时候同学们坐在一起聊天,谈起陈老师的时候,会突然沉默下来。”陈莹丽的学生卢佳宇说,同学们不知怎么安放这种想念,“有时候会刻意不去想她,因为这总是悲伤的事情。”
她说:“我们的进步就是对陈老师最好的怀念。”
卢晓琪也是陈莹丽班上的学生。一开始她为陈莹丽的做法深深震惊,不能完全理解,却被她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一个人对她所热爱的事业能做到这种程度,这让卢晓琪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深入的认识。
中考过后,她被乐清中学录取,成为镇安学校唯一被乐清中学录取的学生。2020年,她如愿考入了浙江大学,成为从大山里走到大城市的孩子。
陈莹丽是一个始终萦绕在她心头的名字。深受她的影响,卢晓琪选择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她也将成为一名教师,为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换作是我,也会这样做!”陈莹丽的大学同学这样说道。他是杭州市建兰中学的一名思品课老师,“从报考师范专业的那天起,我们就立志做一名好教师!”
他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女儿去世之后,陈玉臣将政府、学校的慰问金和来自社会的捐款全部拿了出来,成立了“陈莹丽助教基金”,用以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她的弟弟也正在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他希望自己能继续姐姐的事业,将她的热爱发扬下去,完成她的梦想,也让山区里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有学上,有书读,多一条从山里走出去的路。
参考资料
浙江新闻:《美丽的“红蜡烛”——追记乐清90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
浙江日报:《“我也要像陈莹丽老师一样,成为一名教师”奔跑吧!有梦想的女孩》
新华社:《永不消逝的青春之歌——追记“90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