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暖,万物复苏
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
春耕农忙时节
让我们来欣赏田间地头
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
展开全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好景在春耕
农户们也都趁着晴好天气
紧锣密鼓忙春耕
但你了解农业“靠天吃饭”大智慧吗?
所谓“靠天吃饭”,则是说气象、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相当大。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会有好收成;如果旱涝灾害,庄稼就会减产甚至绝产。农业生产的好与坏由气象、气候条件来决定。
古时候,人们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预测天气,因此,古人只能靠观天打卦了。即使到了现在,在广大的农村中,许多人还是沿用古老的习惯,村民出门劳作或出门办事,常靠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决定如何安排生产劳作、外出办事。而这些经验性总结通过老一辈人的口传和积累,至今还在起作用,甚至有时民间老百姓的经验性总结甚至比天气预报要准。
今天我们来扒一扒有哪些农业气象术语。
一、古韵俗语型
1、"瑞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农谚,它的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2、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 ”稻秀暖、麦秀寒”。
3、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 ”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水、火是不相容的,为什么锄头底下有水义有火呢?这是说铲地可以起到既能保住下层土壤的水分,减少表层土壤水分的蒸发,叉能提高温度的双重作用。“锄头底下有水”是什么意思呢?在下雨或灌水以后,土壤变僻比较紧密,土壤中的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了水分,如果雨后不及时铲地,那么大量的水分就会沿着土壤中的毛管孔潦,不断上升到地表蒸发掉。而在这个时期铲地,可以切断上面土壤和下面土壤之间的毛管孔隙的连接,使水分不能沿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减慢,起到保蓄下层水分的作用。“锄头底下有火”是说土壤中水分多,地就发凉j铲地后表屡土壤疏松了,容易透风,表层水分很快蒸发掉,表层土温上升加快,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
4. 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5. 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打”。
二、文艺底蕴型
1、以美丽的花果植物命名
这种婉约的初衷和柔美的名称多起源于诗情画意、才思敏捷的古代文人。
桃花汛
“桃花汛”也称春汛、桃汛。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上旬,黄河的宁夏河段、内蒙古河段冰凌融化,河水会猛涨。 河水流至下游时,正值沿岸地区春回大地、漫山遍野山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被叫作“桃花汛”;在水柔山青的江南一带,此种情况多被称为“桃花水”。
《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记载:“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隋末唐初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为其作注时,阐明这一名称的由来,“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耳。”
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之称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而其缘何以梅命名,南朝梁代《纂要》中称“梅熟而雨曰梅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而宋代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2、以节气命名
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少气象名词均以节气命名,不但传递了气象信息,也饱含着文化底蕴。由于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以节气命名的多为农业气象服务用语。
寒露风
“寒露风”是指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前后,故名“寒露风”。
小满寒
“小满寒”是指出现在“小满”节气前后的低温冷害,所以叫小满寒。在江西,小满寒具体指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北方冷空气南下,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2℃,或者最低气温低于17℃的低温阴雨天气。同样道理的还有芒种寒、清明风。
3、以节日或节俗命名
除节气外,有些气象服务术语还与中国传统节日节俗有关,出口便觉文化内涵扑面而来。比如说龙舟水。“ 龙舟水”又称端阳水,民间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端午时节,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由于此时正值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所以称之为“龙舟水”。
三、生动形象型
倒春寒:其实倒春寒也是农业气象术语,用这个名词来提醒农民们,注意做好春耕期间的防寒保暖。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每年的3月21日到4月10日,这段时间正值春耕,如果发生倒春寒,日平均气温不会高于12℃,维持期多在3天以上,有时候长达半个月,不 利秧苗生长,同时降温伴随着阴雨,对农业的危害很大。因为目前我省尚未大范围开始春耕,说“倒春寒”为时尚早。
四、平实普通型
尽管汉语博大精深,不少气象服务术语的命名也是精彩巧妙,但大部分的气象服务术语还是属于平实普通型。就好比饮食的命名一样,鸳鸯火锅、四喜丸子、翡翠虾仁等有声有色的名字固然为菜品增色不少,但毕竟还是诸如番茄炒蛋、醋溜白菜、红烧排骨、小葱拌豆腐等大众菜名更为常见。这类平实普通气象服务术语我们不胜枚举、耳熟能详,比如“暖冬”“连阴雨”“干热风”“高温热浪”等等,当然也包括篇头列举的阴晴冷暖、风霜雨雪和我们可以据此证明自己“新潮前卫”并“见多识广”的“PM2.5”和“飑线”。
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无界田园等
@人民日报、无界田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