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战争 战力 晋绥 二流 何在

在解放战争中,战力只能算二流的晋绥军,为何在防守上却很顽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1 01:29:03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解放战争初期,阎锡山的晋绥军是最先被我军击败的国军,在上党等战役结束后,基本就只能龟缩在晋中和太原附近苟延残喘。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1945年早就被刘邓给打趴下的晋绥军,为何要拖上三年,直到1949年才被我军彻底在太原战役中歼灭。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军事爱好者将其归纳于两个字——防守,确实,别看晋绥军在作战中处于“外战(出省作战)外行”,但在防御这个领域晋绥军还是处于第一档的存在。军中更有很多防守悍将,比如傅作义就是一个防御大师。

那么在解放战争中,晋绥军为何是这么多军阀派系中,防守独一档的存在呢?

晋绥军士兵

解放战争晋绥军防守

关于解放战争中,晋绥军的防守如何?可以从当时我军进攻运城、临汾和太原的作战中观其一二。

先说运城战役。

被称之为凤凰城的运城,是当时晋绥军在山西的南大门,在1947年我军进攻运城之前,这里驻扎着3个专署、16个县政府,以及许多逃亡地主等,兵力数千人。在防御工事上,除了之前的城墙之外,还有日军第1军留下来的坚固堡垒。在解放战争开始后,为了巩固这个坚城,阎锡山还在的外围以高碉堡、低碉堡、野战工事组成交叉火力网。在外围有十二三米高的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和深宽各8米的护城外壕。加上城墙周边构筑有大量明暗火力点,构成护城的火力网,这的确是一座具有重兵防守的坚城。

展开全文

进攻的运城的我军

面对着这座坚城,我军在攻坚的时候就吃了好几次大亏。

1947年7月陈赓在转去外线作战前就想攻取运城,好让吕梁和太行根据地连成一块,同时切断胡宗南与阎锡山的联系。不过战役进行到一半,因为当时的太岳纵队缺少攻坚武器,因此只能围点打援,歼灭胡宗南援军一个团就草草了事。

第二次进攻则是在太岳军区分家后,王新亭带领太岳军区留守部队进行攻坚,就战斗力上来说还不如第一次。而且在作战中,王新亭的8纵缺乏重武器,只能是以突击队+坑道作业的方式进行进攻,但运城战役正值,隆冬季节,土冻地坚,又在敌城墙火力下作业,部队伤亡很重。突击队突击得手后,后续部队又不能及时跟上导致进攻缺乏延续性。

虽然这一仗靠着坑道部队用10吨的炸药破坏敌人攻势得手,但整个战役歼敌4000余人,我方却付出将近6000人伤亡的代价,不得不说,晋绥军防守还是有一套。

运城巷内的城墙

再来说临汾战役。

如果说运城只是晋绥军防御体系的冰山一角,那么临汾战役这是晋绥军城防体系的集大成者。

当时的临汾有多重要?

按照阎锡山的话来说

为了守卫临汾,阎锡山派出了悍将梁培璜担任临汾城防司令,并派遣日本专家对城防工事进行的加强。

临汾古城墙旧址,还是那么高

当时的临汾一共4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以城东、南、北各2.5公里,城西7.5公里内的较大村镇为据点构成。并在区域内设置明暗碉堡和独立作战的主堡,每个主堡的可容下100-300人在其中,并有生活物资和弹药让其独立作战。

第二条防线则是三碉一组的护城河阵地,并有交通壕将其沟通,在明堡之下还有暗堡、铁丝网、地雷等防御物,第三条防线是城墙上的攻势,配有轻重机枪堡垒从临汾城墙居高领下。第四条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专门用于打巷战,累计有11个巷战据点。

这样立体化的防御,也无怪梁培璜极为得意地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奇诺’,来个以少胜多。”

临汾街道内从工事里出来的国军

在临汾战役中,我军进攻的还是王新亭的8纵。不过我军在作战中依然只能依靠土行孙的战法,钻到地下去,用坑道破城。但有了运城的失败晋绥军也不是傻子,他们设置T字型壕沟,同时还往坑道灌水,并利用炮火他们一面以炮火拦阻,用步兵连续向外反扑,在坑道内,设有监听设备,发现动静即实施对挖,临近时炸毁对方坑道。甚至双方还在坑道内进行肉搏战。

整个临汾战役我军付出了一万五千人的伤亡,才终于攻克。伤亡可谓不小。

我军进行坑道作业

最后是太原战役。

作为我军的晋绥军副本的最后一关,太原的守军防守更是临汾的PLUS版,光碉堡就有6000多个,而且种类繁多。

光一个太原外围作战我军就进行了半年之久,本来我军还想通过之前坑道作业进行,但奈何太原城有梯次的防御阵地,而非一座孤城,最后还是靠着东野炮1师和华北野战军炮兵师的助阵,集结将近30万兵力才将其攻下,可见当时太原城有多坚固。

进攻太原的我军突击部队

晋绥军为何善守

那么为何在野战中战力羸弱的晋绥军,为何防守会这么强,让我军每一次攻坚都异常艰难呢?

首先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晋绥军区人员军事素养较高。

没想到吧,在人们印象中战力较弱的晋绥军反而军事素养较高。其实这并不矛盾,正比如《亮剑》里面被泥腿子李云龙打败的常乃超,后面也成为了我军高级指挥学院的老师。如果论军官文盲率和军事技能,晋绥军甚至比部分中央军还要高,这其实也要归功于阎锡山这个人。

阎锡山正经科班出身,少年时期毕业于山西武备学堂,到了青年时期又去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又在军队教育系统内任职。成为山西王后又大力兴办军校,炮,骑,辎和工等兵种一概既全。30年代初,晋绥军基本上形成从军士到高级将领兵种门类——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以及后勤在内的一站式培养培训体系。

土豪的晋绥军防空部队

除了自己培养之外,阎锡山还喜欢接纳人才,如同老蒋喜欢用黄埔生一样,阎锡山则是喜欢用保定生,特别是山西籍的。抗战结束后,他更是接纳很多不愿回国的日军第1军部队,这些人军事素养普遍较高。

而军事素养高的好处就在于部队战术执行到位,野战条件下部队可能会手忙脚乱,但在刻板的防守中,如何修筑工事、碉堡对于这些军校毕业生来说并非难事,挖壕沟、交通壕、筑堡这些都是军校基础知识,并不需要动脑。而且日军在山西的第1军残部多是和我军作战的老油子,知晓我军攻坚弱的毛病,常年的县城防御经验,也给晋绥军带来助力。而且晋绥军内部,阎锡山也给这些军官经常洗脑和以利益捆绑在一起,因此这些人打仗更加卖命,在防御中,自然也是坚守的到底

晋绥军在太原的混凝土堡垒

当然,晋绥军作为防御大师,背后少不了硬件的支持。

在地方派系中,阎锡山的部队装备可以说堪称豪华,在抗战前才不过10万人的晋绥军就装备了10个炮兵团,几乎相当于1个军1炮兵团(晋绥军是小编制),这个火炮配比密度甚至于比老蒋的中央军更强,整个晋绥军口径在75mm以上的山炮就有300多门。在轻武器方面,晋绥军也是装备冲锋枪最多的国军,当年在1937年,晋绥军消耗的冲锋枪子弹就达660万发,这个消耗有多猛?整个辽沈决战我军这么多自动火器一共才消耗600万发子弹,还不如10年前人家晋绥军冲锋枪多,更不要提还有机枪、步枪的消耗。

我军缴获和捡到的晋绥军冲锋枪

在野战条件下火力猛,也可能会被别人打一个措手不及,但在防御战双方拉开架势打,火力猛的一方守城优势就很明显,在密集的火力齐射下,谁敢冒头来进攻?

而晋绥军火力强的背后,除了晋绥军有钱之外,还在于他们完善的军工体系,当年太原兵工厂可是号称民国第一兵工厂(沈阳已经被日军占领),根据不完全统计,巅峰时期的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山炮以上36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太原兵工厂

有了这些装备阎锡山部队装备可是富得流油,以1947年2月的19军为例,整个军35000人,装备有轻武器:

这些装备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同期国军全美械军的水平,以及我军东野和华野头等主力纵队水平,从装备上将晋绥军1个军就相当于华北我军3个纵队。

晋绥军炮兵部队

除了装备水平之外,太原作为当时华北地区的重工业中心,有体系化的钢铁、煤炭、机械、化学和建材工厂,当时太原有华北最大的——西北实业发电厂。而这些工业材料也为晋绥军在修筑钢筋混凝土碉堡、路障、铁丝网等方面提供了绝对的物质基础。

最后,则还有我军自身方面的原因。

在1947年随着刘邓、陈谢的调走,晋绥军区解散加入西北作战,阎锡山的晋绥军面对的则是我军野战军留守部队,徐帅带领的华北第一兵团,除了王新亭的8纵算一支劲旅的之外,很多都是从地方升格过来的。虽然在平日里野战和运动战,还能轻松消灭晋绥军,但在真正的攻坚战中就暴露出自己火力上的不足。

设备和条件简单的我军部队

当年王新亭打运城时装备有多弱?全纵队只有两门旧山炮,其中一门还是牛车拉的连助锄,都没有,火炮撞针很短,要用镢头撞一下炮屁股,才能打出一发炮弹,其他的轻迫击炮又不能对城墙和碉堡工事造成威胁。进攻太原时也同样如此,徐帅手上的兵力一共才6万人,而晋绥军却达10万人以上,且不说兵力差距,就是在重武器上也是严重缺乏,最后还是靠着总部和东野炮兵师才撬开太原的城门。

东野进攻太原的炮兵部队

雨田君说

外人说到“晋绥军”都是将其当成二线部队来看,诚然,在进攻和野战上,晋绥军确实对不起他们身上豪华的装备。但到了防御战中,晋绥军则是会充分发挥出他们“土豪”的优势,强大的火力密度确实让山西我军很难突破。

所以后面在提到晋绥军的时候,莫要以为其只是一支弱旅,起码在防守他们就很顽强……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