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部署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工作,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可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那么,国家推进专业教练员入校的背景何在,学校教练员又是一个怎样的岗位,与体育老师相比有何不同,能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哪些新鲜体验和改变?
01
蓄水渐丰但不够“止渴”
教练员入校或是一步妙手
当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已是不争事实,健康问题愈发低龄化,幼儿肥胖比例也越来越高。去年 7 月,全国政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建中表示,“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成长教育,其中蕴含的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抗压承压精神尤其珍贵。然而,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师不能配齐,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的开展以及学生体质健康”。
事实上,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体育教师数量已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为 77.05 万人,相比 2016 年增加 18.51 万人,体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也由 2015 年的 5.4% 提高到 2020 年的 6.97%。再细化到义务教育阶段,“十三五”期间,体育教师的数量也从 50.2 万增加到 59.5 万,每年新增教师约 2 万人,年均增速 4.3%。
展开全文
但在“双减”政策持续发力、体育纳入中考进程加快、“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观念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和要求也在呈指数上升,上述这些成果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甚至缺口短期内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此前个别学校已经面临着 2600 个孩子只能配备 2 名体育老师的尴尬局面,哪怕教育发达的上海,教师数量缺口也有约 2000 ~ 3000 人。且值得注意的是,缺口的拉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数量上,教学专业度上也初现端倪。
从 2021 年起,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体育中考分值都开始增加。以北京为例,其将中考体育成绩由此前的 40 分提高到 70 分,并增加了乒乓球、武术、游泳等 14 门自选考试项目。考试项目的增加无疑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对校内体育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为综合的要求,毕竟要求一位教师同时熟悉掌握多项运动的教学并非一件易事。目前来看,多数学校对此并未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校内体育教师多是一人分饰多角,进行“大杂烩”式的教学。
因此,国家发文从政策层面强调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能有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量,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明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学校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
02
术业有专攻
教练员入校的用武之地
专业教练员踏入校园,首先带来的是学校专业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升,特别对于一些相对小众的项目如滑冰、游泳、攀岩、赛艇、网球等,由专业教练员组成的师资成为学校开展丰富体育课程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教练员入校也丰富了普通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其体验更多的运动项目。
2019 年上海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赛艇项目“最佳教练员”王久铭表示,“教练员进校园”项目一经推出,她便谋求进入中学从事赛艇运动的教学。如今,其已是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赛艇教练员,负责该中学赛艇专项班的执教工作。面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她把赛艇运动的推广当成了目标,希望能让更多学生去了解赛艇这项运动,学到一些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教练员入校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中小学,高校亦是如此。据了解,羽毛球奥运冠军张洁雯到中山大学任教后,其公开课基本处于被学生秒抢光的状态。学生对课程如此前赴后继的“买账”,可见专业教练员不论是对大学生兴趣课程的开设,还是更高层面的竞技训练都有不小的帮助。
随着教练员入校的步伐愈发紧密,也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疑问。其中关于“体育老师和教练员有何不同,两者之间是否有冲突”便是许多从业者所担心和思考的?
对此,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韩会君认为,体育教师与教练员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体育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赋予了新的内涵,二者并不存在冲突问题。体育老师主抓“普及”,主要是按照体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而教练员岗位则是主抓“提高”,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质量和水平。
《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教练员按照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主要承担学生体育运动专项技能、体能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选育工作,承担学校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学校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运动损伤防护康复等知识技能传授,以及学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管理等工作。
广州市体科所副所长、跳水奥运冠军杨景辉则表示,《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规划了校园教练员岗位,学校可以根据场地设施和传统来开展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以前体育老师可能是一个“全科医生”,现在教练员就是“专科医生”,有了编制和经费,可以招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教练,让学生接受科学的专业训练,避免伤病和走弯路,为后续培养输送高水平运动员打下基础。
03
任重而道远
入校之路还需多方铺垫
目前一些地区已开始逐步探索教练员入校之路,例如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特地为教练员、中小学校搭建网上工作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上海市级“体育教练进校园”共有 9 个区的 81 所学校填报了需要“专业教练”需求, 140 名教练员进行了网上申报,最终签约成功教练员 59 名。不过,目前此类“教练员入校”的项目多为自上而下派遣的方式进行,鲜有学校或专业教练员大规模多批次的主动接洽。
产生这种情况不足为奇,首先教练员入校项目正处于落地实验阶段,尚需一段时间发酵酝酿。但更为关键的是,还有几大难题摆在学校及教练员面前亟待解决。
首先来看学校端,目前学校是否还有资源和能力为校外人员进校提供强有力的待遇保障?同其他多数行业一样,考编日趋成为体育行业毕业生受欢迎的选项,毕竟编制稳定、工作强度不大、有寒暑假、能准时下班等“清闲稳定”的标签着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当前背景下,成为一名有编制在校体育教师都变得越来越难,由于学校编制规模的普遍缩减,能真正考入体制内的体育老师越来越少,年轻的“合同工”数量不在少数。校内教师尚且如此,校外教练员要想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土地上寻找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再聚焦到校外教练端,目前学校教练员的主力人群多来源于退役运动员。如果说高校毕业生掌握绝对的竞争优势,那么与之相对应的退役运动员就显得艰难很多。尤其对于既没有文凭又没国家级有专业证书背书的普通退役运动员来说,进校之路可谓任重道远。除了前面提到的“编制”外,还有“教师资格”这座大山横在中间。
事实上,国家体育总局每年都会举办关于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证培训班,但每年通过率并不高。数据显示,2016 年至今,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培训参与的 9 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只有 2019 年下和 2021 年上两次考试通过率超过 50%,最低的时候,通过率仅有 20% 出头。
此外,虽然没有人甘愿做学校的“雇佣兵”,但获得编制确实有些遥不可及。据了解,在各省市教育部设置的教育编制考试要求中,参加者需要有本科学历,仅此一点,就已淘汰掉大部分退役运动员。即使有大学文凭的退役运动员,也往往在与科班出身的考生竞争中处于劣势。
通过此次参与《意见》拟定的部门不难看出,国家对学校教练员这一岗位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之高的,正在努力解决编制待遇等问题,这一点从中央编委会和人社部的参与便可以看出。其明确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机构编制、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育等部门要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分工协作,共同支持保障。
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不断扶植及相关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全,将有越来越多专业教练走进学校,拥有正式“教练员”的身份,“驻扎”在学校运动场,成为体育师资的有力补充,为体育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