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深情一世的寂寞红颜,历经大半生的守候,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只因挚爱的人离去后,任是谁都无法走进她的心里。或许是拥有过的爱足够丰盈,她宁愿用整个余生重温昔日旧梦。或许因不想将就,她选择在岁月深处暗自凋零。她就是宋清如。
年轻时的宋清如
宋清如1911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栏杆桥的一富户人家,排行第二,人称二小姐。清如自幼聪颖好学,7岁时,父母请了一位秀才来家中启蒙。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聪慧的天赋,她主动要求去虞山脚下的常熟女子高小(石梅小学)新式学堂读书。1926年,她又去苏州慧灵女中(现苏州市第三中学)读书。在这里,她孜孜以求,开拓视野,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
在苏州读书时,逢“九一八”事变,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出任罢课委员会秘书,领导学生罢课和抵制日货,还带领学生赴南京参加示威游行。彼时的宋清如也展示出不俗的才华,有诗歌、散文发表。初中毕业后,父母曾希望她能早日完婚,还请来木工做嫁妆。宋清如态度坚决,以“我不要嫁妆要读书”的决绝抗争去反抗包办婚姻。宋清如要做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要把命运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最终她不止为自己赢得了读书的机会,而且还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1932年夏,宋清如顶着才女的美名,考进了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在美景如画的之江大学,她不仅开阔了阅读的视野,还结识了一群爱好诗歌的同学。这时的她,凭着扎实的古文功底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在上海诗坛逐渐崭露头角。
展开全文
宋清如大学毕业照
她向《现代》《文艺月刊》《当代诗刊》等杂志投稿。《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先生还专门给她回了一封长信,肯定她在诗感的敏锐、细腻及意象的快速摄取方面都有过人的天分,夸赞其诗“如琼枝照眼”,认为她有不下于冰心的才能。也正是在这时,她遇到了“之江才子”朱生豪。
朱生豪是浙江嘉兴人,才华横溢,中、英文造诣极深。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颗心在交会时互放出了光亮。
他们书信往来愈多,时常传递诗歌,相互鼓励、切磋。对诗词的共同爱好,让两颗敏感的心灵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共颤。1933年夏,朱生豪大学毕业,即将到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宋清如则在杭州继续学业。临别之际,朱生豪将自己创作的《鹧鸪天》三首赠给宋清如,宋清如则把一支美国康克林墨水笔回赠给朱生豪。
之江大学1932年中国文学会合影(后排右一为朱生豪)
1935年8月,朱生豪到常熟宋家,这是两人关系明朗的标志。面对心爱姑娘的家乡,他说:“那照眼的虞山和水色使眼前突然添加了无限灵秀之气,那时我真爱你的故乡”。
抗战爆发后,烽火连天,宋清如随全家一路颠沛流离,内迁四川,先后在重庆、成都任教。1938年,朱生豪在日军进攻上海时连夜逃命,避难他乡,年底又返回上海,继续翻译莎士比亚著作。他把这一宏愿当作自己人生的全部追求,也想把译著作为礼物献给宋清如。
1942年5月1日,他们结束多年鸿雁传书的爱情长跑,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简朴至极的婚礼。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了“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八个大字。这年夏天,才新婚两个多月的夫妻从上海逃到常熟避难。他们的食宿,均由宋母安排。爱情从来都带着浪漫的色彩,而婚姻生活却是现实的柴米油盐。宋清如整天为生计里外忙碌,朱生豪看了满是心疼。他知道妻子是世界上最懂他的人,为了能让自己潜心译莎,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宋清如与朱生豪结婚照
朱生豪没日没夜地伏案翻译,从早到晚,握笔不辍。可是,贫困交加和过度的劳累已在无形中摧残了他原本单薄的身体,加上战争动乱,缺医少药,终致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带着无限的遗憾和留恋撒手人寰。丈夫的早逝留给宋清如的伤痛是巨大的,她一度绝望到要追随而去,可她不能。她还有儿子要抚育,还要继续亡夫未竟的事业。
极度的悲痛没有压垮这个柔弱的女子,事后,她忍住悲伤,重返教坛。在执教的同时,她还克服重重困难,独自完成朱生豪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并写下译者介绍。1947年,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朱生豪倾注毕生心血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辑。1954年,翻译的“莎剧”重版发行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寄给宋清如两万多元稿酬。她分文未取,将这笔巨款以朱生豪的名义捐献给了他的家乡。1955 年到 1958 年,她在朱生豪弟弟朱文振的协助下,翻译剩下的莎剧。
1977年,67岁的宋清如回到了嘉兴南门朱氏老宅,住在楼下北面的一间偏屋内。晚年,她把伴随了40多个春秋的200多万字的朱译手稿全部捐献给国家。而朱生豪写给她的书信,经她亲自整理,付梓出版了《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朱生豪书信集》。1997年6月27日,宋清如溘然长逝,终年86岁。当年的之江才女走完寂寞清苦的人生,她的辞世,是几十年相思与守望的结束,也是与朱生豪的重逢。
晚年宋清如
在嘉兴市区禾兴南路朱生豪故居门口有一雕塑,那是朱生豪与宋清如,他们深情凝望。雕塑的基座上有一句话:“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这是朱生豪1943年写给宋清如信上的句子,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信。弯弯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