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便曾经表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宁愿奉献出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气节,贯彻“忠义”二字的人物。举例来说,南宋末年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投降蒙元,并创作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汉末三国时期,由于时局混乱,人才在各势力间游走的情况十分普遍,如名将赵云原本就是公孙瓒的部下,后来才投奔刘备,而蜀汉后期的大将军姜维则是由相互敌对的曹魏归降蜀汉。即使在那样一个投降并不算特别可耻的年代,仍然有许多文臣武将选择了宁死不降,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气节。
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虚构了一段陈宫协助刺杀董卓失败的曹操出逃,但由于吕伯奢事件与其分道扬镳的情节。实际上,陈宫是在曹操就任兖州牧时才加入其麾下,后来曹操为报父仇征讨徐州,陈宫便趁机暗中联合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反叛,改奉正走投无路的吕布为主公。
吕布兵败被杀后,曹操再次见到了背叛他的陈宫,并以其母亲、女儿为要挟进行劝降。面对威胁,誓死不愿再归顺曹操的陈宫冷静回答道:“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见陈宫态度如此坚决,曹操只好将其处死,同时下令供养其老母、为其女安排亲事。
展开全文
与陈宫一同赴死的还有高顺,《后汉书》中形容他道:“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从有史料记载的战绩来看,高顺曾与张辽一同击败刘备,逼迫其抛妻弃子独自逃亡,随后又率军击败了曹操派来援救的夏侯惇。吕布败亡后,曹操将高顺枭首后安葬。尽管没有明文记载高顺拒绝了曹操的劝降,但能力、品行都如此出众的他若非宁死不降,又怎会被爱惜人才的曹操杀害呢?
消灭吕布后,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雄踞河北的袁绍,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两位宁死不降的文臣,那便是沮授和审配。沮授曾为初到河北的袁绍提出了堪比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那便是平黄巾、除张燕、灭公孙瓒,先跨有幽、并、冀、青四州,后南下迎奉汉帝,从此号令天下,成就一番霸业。
可惜的是,袁绍虽在沮授的辅佐下平定河北,却因没能继续听从其建议而在官渡之战的直接交锋中负于曹操。官渡之战后,沮授因没来得及北撤而被曹操擒获,虽然得到了后者的厚待,沮授却始终不愿投降,甚至还密谋逃回袁绍身边。计划败露后,曹操下令将这位曾让他感慨“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的杰出谋士处死。
袁绍病逝后,其子袁谭、袁尚陷入内斗,曹操将二人逐个击破,随后围困审配镇守的邺城长达数月之久。城破之后,曹操劝审配投降,但后者“意气壮烈,终无和桡辞”,最终惨遭杀害。尽管被荀彧评价为“专而无谋”,但审配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且对袁家忠心耿耿,配得上裴松之评价的那句:“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
宁死不降的忠义之士当然不会只让曹操遇到,在平定蜀地的过程中,刘备、张飞便分别遇到一位。先看刘备这边,在接连击败或招降了刘璋派出的众多将领后,他遭遇了来自张任的顽强抵抗。尽管处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张任仍旧屡败屡战,最终兵败被擒。刘备因欣赏张任的忠勇而打算将其招降,但张任却拒绝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随后,刘备下令将张任处死,并为之叹息不已。
张飞遇到的则是巴郡太守严颜,在作战失利后他拒绝张飞的劝降,并表示:“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愤怒的张飞下令将其砍头时,严颜仍然面不改色,其过人的魄力与赤胆忠心令张飞敬佩不已,于是一向冲动的张飞将其释放,并奉为了上宾。
刘备入蜀后留守荆州的关羽发动北伐,在水淹七军逼迫追随了曹操三十年的于禁投降后,他却遇到了庞德这块硬骨头。尽管距离归顺曹操才过了三年,庞德却坚定地拒绝关羽的招降道:“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庞德被关羽杀害后,曹操“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又感慨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忠勇的壮士外,跟随刘备伐吴,兵败被擒后不但不投降还痛斥“吴狗”的傅肜、蜀汉覆灭前夕战死绵竹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和因不愿投降而自刎于昭烈庙的北地王刘谌、东吴灭亡前不愿投降也不肯逃亡,最终以身殉国的张悌等也都选择了用生命捍卫气节,其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