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超过一万字的文章,是我和丸子爸爸一起撰写的,我们为这个话题讨论过很多次。这次写出来的原因之一是一位家长的来信,讲述的是关于“一件特别麻烦”的“入园焦虑”事情。
(原信附在文末)
其实,自从童书妈妈微信公众号开启以来,这种“入园焦虑”或者“分离焦虑”,乃至“安全焦虑”和“学习焦虑”、“成长焦虑”、“竞争焦虑”,都是读者询问得特别多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后台经常会收到“我的宝宝4个月了,该读什么书”,“我的宝宝还有两个月就出生了,该怎样学英语”……这样的问题。之前,我也专门和大家交流过。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觉得不能解决如山压来的焦虑。
于是,我就建立了一个“家长焦虑”的文件夹,看到来信中涉及到焦虑的,就放到里面。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想了,也写几句放在里面。
慢慢地,我发现家长的焦虑,其实是现实社会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就焦虑来谈焦虑,也无法从具体的某个事件中去解决焦虑。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借用这本书的思维,我想说,“焦虑其实是一连串的事情”。
也就是说,看起来困扰我们的焦虑是一个个的点,但后面是有一条线贯穿其中的。我们如果不把这条线给找到,抽出来,那么焦虑就会不断地出现。
同样的,我也发现,焦虑并非是在家长一个层面可以解决的。幼儿园、学校、社区、户籍、福利、就业、舆论、教育体制、经济环境……这些都是构成焦虑的原因——只不过家长把这些影响转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来了。
所以,我们要坦诚地承认,家长的焦虑,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因为我们无法去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找到焦虑产生的源头;然后判断哪些是我们可以忽略的,哪些是我们要重视的;最后,根据焦虑的类别,寻求缓解焦虑的方法。
尤其是,我们最近发现,现在家长的焦虑,从学校已经转移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已经转移到2岁以下的婴儿期,甚至,转移到还在怀胎状态的准爸爸准妈妈。
这样,就有了以下的这篇文章,会从家长的心理,孩子的成长,家校的沟通,竞争的压力等等方面,去缓解家长的焦虑,增进大家的了解,促进大家的思考,启发大家贡献更多好的建议。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我咨询过的园长、老师、家长,以及专家者,由于人数众多,抱歉不一一列出,一并鞠躬致敬!
三川玲 白滔滔
01 安全焦虑
不要被个别恶性事件干扰到每天的情绪,
我们要用理性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去积极应对。
作为孩子的妈妈,每次看到涉及到儿童被欺凌和迫害的新闻时,我都马上会腾起一股怒火——怎么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禽兽存在!他们怎么去破坏人类情感中最脆弱、最纯真、最美好的亲情,怎么能够对一个娇弱的生命下得去狠手。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我会为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心痛、落泪。
展开全文
是的,我深深知道,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保护欲望有多强烈,多么想让自己的孩子去避免到所有的危害——为此哪怕我们付出再多也值得。我完全可以体会到,当孩子不在父母的眼界范围之内的时候,父母们会在各种担忧之中的胡思乱想有多么地可怕。
但是,我们还是要科学地看待这种担忧,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要每天都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地去应对,而不要被它所过多的干扰。
首先,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种焦虑的源头,就是个别的恶性事件。
我和丸子爸爸一直都是从事媒体行业的,很熟悉一个信息是怎样被制作并传播出去的。传播的本质,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受到影响,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有两种不好的情况,存在于现在的有关儿童安全的新闻传播中。
第一种,是只报道恶性事件的发生,而不报道结果,更不深入讨论避免机制的。
我非常认可任何的涉及到儿童权利的事件,都是重大的社会事件,值得全社会共同去关注。而且,不仅要关注事情的发生,还要有后续的报道跟进,比如事情的解决是怎样的,制度上有没有做到完善等等。
要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恶性事件的过程,被描绘得事无巨细。而当事件要解决的时候,当我们需要真正地去探讨如何避免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媒体去报道了。我觉得,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安全造成焦虑的最大源头。一个标题,几句话语,就可以把一个偶发的恶性事件变为困扰别人的源头,就会造成普遍的恐慌。
面对这些事件,作为媒体,要寻找的是后续结果和解决机制,不仅要提醒其他的家长注意,还要负责去安抚家长的心理。我认为,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
大家会发现,童书妈妈从来不去评论和传播恶性事件,源头就在于此。因为我发现与其去评论连自己也不知道真实情况的事情,不如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和促进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第二种,更为可气,就是其实是商业的利益,他们会故意地收集、夸大,甚至虚构某些事实,来达到商业目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儿童权利被侵犯的新闻,被广为传播之后,才发现是几年前的旧闻。那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在这里做一个类比,这是一个已经结案的案件,大家都可以查到的,就是有机构故意造谣某地水质污染,等到信息广为传播之后,从而售卖净水器。
以上的这两种方式,作为家长,一定要明辨,就是这样的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可预防的,还是不可预防的。
我们先看发生的这些事件,
1、原因在哪里;2、你周围有没有隐患;3、有哪些方法去预防;4、让孩子学会应对。
对来源不明的消息,不要去看;对过多描写过程的,不要去看;对不可抗力的,不要去担忧;对可以预防的,积极去应对。让心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踏踏实实地落地。
分析了造成安全焦虑的来源,我们再来讲讲如何应对。正如每天都会在马路上、台阶上,甚至水池边会发生各种的大大小小的意外一样,我们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以避免成为小概率中的那个人。
应对“安全焦虑” 四要
1、家长
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禁止”就意味着完全不行。
很多安全的事故,是孩子根本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当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灯的时候,孩子以后看见“禁止”的告示,也会视而不见。要知道,孩子不会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你忽视的东西,孩子也不会重视。
2、
要和孩子建立完全信任的关系,任何好的和不好事情,孩子都愿意告诉你。
要多和孩子说话,并教给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尤其是不好意思说的事情,一定都要和父母交流,作为家长,从日常的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3、
要多带孩子去公众场合,锻炼孩子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不能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危险,反而把孩子整天关在家里。要知道,孩子总要去上学、去坐车,去商场,去公园,那么,就要教会孩子适应不同的公众场合的能力,教会孩子怎样安全地等待和寻求帮助。
4、
要多和老师沟通,坦诚地交流,积极参与学校事务。
很多时候,焦虑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家长对忧虑的事情,比如校车安全、饮食安全、校园安全等,可以和老师一起梳理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还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学校的工作。
五不要
1、
不要加入那些让你焦虑的QQ群、微信群。
2、
不要去看来源不明的消息。
3、
不要传播不可抗力造成的恶性事件。
4、
不要一看到恶性事件就告诫孩子,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影响到整个家庭。
5、
不要过多去讲事件中的细节,造成心理阴影。
在这个部分的最后,我们来就“摄像头”的问题,展开聊一下:
小丸子以前在广州的幼儿园里,不仅有摄像头,还有24小时直播视频。也就是说,专门在幼儿园里有一间观察室,一面墙上安着十几个电视屏幕,直播全园孩子每个时刻的影像。家长可以随时在这个直播室里进行监控。
是的,这里,我用到的词语是“监控”。而我真的见有家长在视频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没被照顾好,直接冲到教室找老师理论的。我的个人感觉,孩子不是在这里上课,而是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
所以,大多数的园长和老师,都认为学校一定要有监控,那是为了方便出现一些情况时进行调查。而不建议将监控开放给家长实时查看。因为,任何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如果整天生活在监控镜头之下,都是不正常的。
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就要相信老师,否则会把自己的不信任、不安传递给孩子。虽然幼儿园的负面新闻很多,但是绝大多数老师还是很敬业的,即使做不到很爱很爱孩子,也能做到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小朋友最基本的关心。
装监控,只有画面并没有声音,如果老师真想去体罚孩子,摄像头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当老师们都忙着给你们“秀”的时候,反而可能还会忽略孩子。所以呢,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家长要和老师建立信任,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02 成长焦虑
孩子是在摔倒中学会平衡的,
是从教训中体验成长的。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父母要有一个大心脏。
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幼儿园和学校不应该是保险箱,而应该是对成长有真正帮助的环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能受一点伤,成为考核幼儿园和学校的一项铁标准了。这让幼儿园的管理者和老师提心吊胆。
因为孩子之间闹矛盾受伤,家长投诉到教育局,幼儿园被勒令停业整顿;因为孩子在操场奔跑受伤,于是要求所有的孩子课间都不能出教室;由于一个孩子被积木碰伤,禁止所有幼儿园使用木制玩具;由于害怕孩子被烫伤,只能给孩子提供温度适宜的水;由于不想承担责任,就不给孩子吃鱼、吃蘑菇——这些措施听起来很负责任,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负责任的。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过度保护孩子成长环境的趋势。譬如,孩子只能在塑胶跑道上跑步,只喝温度适宜的水,只用不易破碎的塑料餐具,桌角都要包好,玻璃陶瓷都要远离。
但是,孩子如果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反而会丧失对处理真实情况的学习。他们平衡能力差,更容易摔倒,更容易受伤,更容易打破东西。
在日本的藤幼儿园,把孩子送进藤幼儿园的家长,都要签订一个入园责任书,其中有一点耐人寻味,那就是家长要接受:孩子在藤幼儿园里面是有可能受伤的。
因为,藤幼儿园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设计让孩子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风险事务。在圆顶大建筑旁边,有个七层的小建筑,层高非常低,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头;他们经常忍不住从高的一层跳下去;有些孩子还会爬到树上去,甚至爬得很高。
加藤先生说,“我们把这些风险不叫危险,而叫风险,我们的设计是不会让孩子处于危险状态,但是他们是要面临风险的。层高低的时候,孩子们会学会把腰弯多一些,不碰到头;从高处往小跳的孩子,会有小伙伴去保护他;爬树的孩子,从来没有摔下来过,孩子们都会明白自己能够爬多高,他们自己明白自己的身体所能达到的状态。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我们常常不去发展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
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好;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应该是伊甸园,应该是真实的世界反映。
平时,我会去很多学校里参观和交流。有时候,我看到一尘不染的走廊,看到和蔼可亲的老师,看到整洁干净的教室,看到整齐摆放的教具,看到谦恭礼让的孩子,我有一种步入虚幻的感觉。我心里有一丝的隐忧,因为我觉得,这太不真实了,像是在表演。
甚至,我挺希望看到一点不完美的情景。比如正在吵架的孩子,严厉的体育老师,课桌上一个小小的涂鸦,那让我会有一种回到真实世界的踏实感觉。因为,孩子最终要踏入真实的世界,要面对真实的人,要处理真实的问题。
真诚比完美更重要,真实比成绩更重要。
孩子们怎么可能不争吵呢?怎么可能不调皮呢,怎么可能不任性呢?怎么可能不娇宠呢?……那么,我们让孩子去上学,不就是让孩子慢慢去学习,慢慢去改变,慢慢去成长吗?
那么,我们要怎样面对呢?我觉得正如一位幼儿园老师所说,
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看见孩子的表现,接纳她,陪伴她,不去评判她。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妈妈相不相信孩子可以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有没有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和支持。有句话说,妈妈所有对孩子的担心,都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
也就是,我们越相信孩子可以好好的成长,那么她就可以更好的成长;如果我们总是担心她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那么她就会这样那样也不好。
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顺利;孩子不应该生活在无菌室,适应环境,解决困难,本身就是成长的重要部分。
蜘蛛可怕吗?对于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蜘蛛的孩子来讲,当然看到蜘蛛就会感到害怕。而且,这种恐惧的心理一般到长大以后也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会害怕蜘蛛。
同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艰难的道路,会遇到难吃的饭菜,会遇到磕绊扭伤,会遇到讨厌你的人,会遇到突变的天气,会遇到与别人的冲突,会遇到欺骗和歧视……
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顺遂自己的心意,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孩子总要离开家长的怀抱去独立生活,虽然现在很小,但他也有自己内在的一些机制去成长。家长实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这样反而会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不利。
让孩子感觉到顺利,对孩子最大的损害,则是建立起了“地球都在围着我转”的心理暗示,这是最大的危害。因为父母的能力毕竟有限,能够保护到孩子的时间也有限,一旦孩子走出了父母的保护圈,就会事事艰难,事事不顺。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克服一些困难,多体验一些挫折,多犯一些错误,多体验一些冷暖,多遭受一些打击,则孩子也就会更加坚强、宽容、豁达、乐观,有韧劲,抗击打,拥有生活的勇气了。
应对“成长焦虑”四要
1、
要让孩子做家务。
扩充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孩子的世界不能只有学习、学习、学习。
2、
要带孩子去旅行。
说不同的语言,吃不同的食品,参与行程制定,体验旅途中的艰苦、不确定性。
3、
要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喜欢大自然的孩子,就不会那么娇气,体格和意志力都会提高。
4、
要让孩子学习运动。
这个学习的过程,不是为了考级、荣誉,而是让孩子从中体会艰难、挫折、失败、压力。
五不要
1、
不要给孩子超过家庭条件的待遇。
该上什么学就上什么学,该吃穿什么吃穿什么,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也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2、
不要为了孩子的小委屈,马上有激烈的反映。
孩子摔个跤,打个架,受个伤,只要不严重,不要去争吵、投诉,大多时候,都会自然解决。
3、
不要帮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去学运动,家长帮忙又穿运动服又整理设备,还要学习教练,观察孩子动作……结果,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4、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任何的孩子(包括自己小时候)去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也是不同的。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也是不同的,给孩子时间,给孩子空间。
5、
不要批评孩子幼稚、犯错、迟缓。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熟悉”的过程,要坦诚地接受这一切。
在这个部分,我想聊一聊关于成长中不同阶段的焦虑问题。有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只要在关键的时候帮助一下孩子就可以了。
于是呢,他们用巨大的精力去找好的幼儿园,提前排队,找人疏通关系,缴纳不菲的入园费用,去上占坑班等等。说实话,付出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那可是大松了一口气。然后呢,赶紧去忙于工作,挣钱养家还要准备去打“幼升小”这一仗呢。
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留学或研究生,两三年。这几乎成为了家长为孩子付出的时间表,或者说,考核表。
要想把这里面的每一步都做到位,家长的确要花费非常大的心血和代价。每个环节都要提前至少两到三年准备,到了关键的时刻,更是24小时绷紧了神经,全力地寻求各种资源和方法,努力去攻克难关。
但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并不是在关键的每隔几年努力一下子就可以的了。他们每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今天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问题,一个担心,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可能就会造成未来很大的困扰。
我觉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是两个知识体系的学习。第一个部分,是全人类都拥有的生命价值等的一般性知识,第二个部分,则是学校里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实,和前一部分相比,后面的这个部分就太少太少了。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过于重视后面一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前一种知识的培养。孩子进入学校,是在学后一种知识,但前一种知识,是从生命诞生就开始的了。其实,后面的知识往往更新的很快,而前一种知识却往往能伴随并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一般性的知识,就是从孩子一诞生就开始吸收的,也就是最为朴素的,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和人相处,如何和世界相处。这部分的知识,不需要任何的文字和语言,更不需要专门的课程和毕业证书,任何的一个农夫走卒,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掌握的很好。对于孩子来说,这将促进他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养成,乃至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而且,这种知识,不是任何的教育机构、培训班,老师和教练,专家和学者,都无法传递给孩子,只有父母亲历亲为才能真正产生影响。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和老师,他们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再好的学校,再负责任的老师,也是只阶段性地负责孩子的三、四年的成长。这是他们的工作,我们不能苛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老师为孩子的终生负责。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就是构成了孩子未来的生命的。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要在这里承担起责任,陪伴孩子一步步,一天天地成长。这个工作,是我们无法推卸,也一定要做好的。
03 竞争焦虑
资源并非是谁先谁得,
挤掉别人并非是自己的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权利。
一、我们都期望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达到的途径究竟是什么呢?
我觉得,竞争焦虑其实很多家长焦虑症中最为重要严重的,最为核心的,最难解决的一种。
这是伴随孩子整个成长的一个过程。毫无疑问,每个家长都期望孩子拥有幸福的生活。那么,家长就会定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定义了之后,就是怎样获得的问题了,如果明确了途径和方法,那么,就是现在应该让孩子做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看到很多家长是这样来规划“孩子与幸福生活”之间的链条的:
幸福地生活:有房有车好工作好家庭
先要上好的大学,学热门的专业,拿到过硬的文凭
先要考上重点高中,进入尖子班
先要考上重点中学,拥有加分特长
先要进入重点小学,培养才艺,赢得小升初
先得在一类幼儿园,学会拼音算术英语排球跳绳朗诵
先得进行金牌早教,让孩子从小就快点成长
先得吃外国奶粉,听胎教课程,为以后的竞争打下基础
先得备胎准备,调养身心,让孩子有个好的体格。
那么,从备胎开始,只要有任何的一个环节没有衔接上,父母的焦虑也就随之而来了。这真的是现实的情况,童书妈妈的后台,经常遇到有“我的宝宝4个月了,该读什么书”,“我的宝宝还有两个月就出生了,该怎样学英语”……这样的问题。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开玩笑,但后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之后,我也开始正视这些问题了。
可以想见,如果父母真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孩子的成长的,谁都会有严重的焦虑感,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感觉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链条的实现可能,也就是造成家长焦虑的“想赢怕输”的几率问题。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中国每年出生1000万个孩子,那么,按照以上的成功链条,将会是这样发展的:
1000万个孩子
胎教之后,淘汰掉100万
早教之后,淘汰掉200万
没有上一类幼儿园的,淘汰掉300万
到上重点小学时,已经只剩下400万了
经过重点中学和高中,淘汰掉390万
进入重点大学的,只有10万
读博或出国,淘汰后只剩下1万
然后,找到好工作的,只有2000人
最后,过上幸福生活的,就只有100人!
说实话,如果现实中真的是这样的情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焦虑的!
二、幸福生活并非只有一个标准,到达的途径更有千万条。
首先,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本身就不应该是一种,而且,也不应该仅仅用房子、车子、工作来衡量。幸福的逻辑,物质的东西毫无疑问可以增加幸福的感觉,但幸福其实是可以先满足内心的自由,也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然后,才是随之而来的,相应的物质条件。
如果说,过去的年代,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稳定的收入,舒适的工作,平稳的生活的话,那么,我觉得现在的定义已经变化为感兴趣的事业,具有挑战的工作,自由的生活方式。
其次,就算我们把幸福生活定义换了,这个链条是不是那么丝丝相扣、按部就班、严丝合缝呢?我觉得,其实并不是如此的。我曾经有意识地去和各个领域内的成功人士(也就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他们现在的成就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表面的数据上看,的确会有一种“好大学”、“好工作”、“重点中小学”机率更大的现象。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确会觉得应该“赢在起跑线”上。但是,随着深入地交流,我越来越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延续了另一个链条,如果找到了这个链条,就可以打破所谓的“挤掉别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竞争链条。
幸福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认真做事情,坚持做事情,独立思考,自我学习
找到自己的兴趣,锻炼自己的意志
广泛接触不同的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尝试
专注力,保持好奇,快乐的心态。
这个链条,看起来和具体的成绩,还有严格的标准都没有关系。但是,从时间上,其实是和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大学、工作一起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了这个链条的培养,是完全可以打破上面的那个链条的。考没考出高分,上不上重点,有没有才艺,是不是博士,出没出过国,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可以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了。
三、面对现实,我们可以抱怨指责或推波助澜;也可以积极应对,找到让孩子真正幸福的源头。
我们在讨论家长的焦虑的时候,是不能脱离现实的情况的。在教育制度的很多方面还不完善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焦虑,我也一样。
公立和私立教育资源,户籍制度和异地高考,教学思想和知识更新,学校教学和现实需求……几乎任何一个现象,都够让家长为之心绪大乱、皱眉苦脸的。
但是,这就是现实,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所要做的,一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和指责,而是发现和鼓励其中进步的部分;二是提出更好的建议,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改变自己做起;三就是让孩子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尽可能学习其中有营养的,避免那些负面影响的。
作为家长,要从真正的孩子成长的益处去着力,而不是把金钱、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无谓的消耗上去。
也就是说,多陪陪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做游戏,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去享受运动带来的享受,去体验旅行中的奇遇,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去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而不是给孩子买高档的东西,请保姆请家教,上很贵的学校,报各种补习班……
于前者,自己耐心地参与,陪伴孩子成长,观察到孩子的点点滴滴,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一起感受孩子的泪与笑。这样的做法,用不了太多钱,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家长自己的目标和心态都调整了,自然也就放松下来了,不会那么焦虑了。
于后者,就需要家长拼金钱,拼资源,拼人脉。很多家长真的很辛苦,在外面辛苦地工作,然后花费巨款,给孩子上一年几十万的学校,或者学习一个课时几百元的才艺,然后还要给孩子舒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这样的做法,让孩子承担很高的压力,也会让家长对孩子报以很高的期望。一旦稍有差池,家长就会陷入很深的焦虑之中。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给孩子铺出一条金光大道。而是:
通过对孩子的尊重、鼓励、发现,让孩子更清晰、深刻地认识自我;
通过发自内心的关怀和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孩子在各种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发展完善自我;
通过精神的鼓励和环境的提供,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之中成就自我。
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难道不是更高层次上的幸福吗?
应对“竞争焦虑”四要
1、
要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有可能发展成为以后安身立命的事业。家长要多提供帮助,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而且要宽容地允许孩子改变——因为孩子是会变化的,变化就是成长。
2、
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学习的动力,如果来自孩子的好奇心,则远远比任何的其他动力都有效。
3、
要有效的陪伴孩子成长。
什么都换不来父母对孩子的爱。爱的表现形式,不是父母拿东西给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的生活体验。
4、
要给孩子做榜样。
这个榜样不是父母自己做出了多少的成就,而是做事的态度。
五不要
1、
不要为考试成绩过度反应。
考得好了,当然是好事,但不要只夸分数,而要鼓励孩子的认真和思考。考得差了,不要去指责孩子不用功、粗心,而是帮助孩子掌握自我进步的能力。
2、
不要让小孩子成为“小大人”。
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模样,孩子的思维,孩子在做法,家长要给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3、
不要让孩子学习你认为对将来有用的东西。
知识的更新,早就让学习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
4、
不要替孩子做过多的决定。
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就算孩子选错了,只要不影响到安全和健康,他都会从中学习的——没有孩子连续两次拿起一样而难吃的冰淇凌。
5、
不要为孩子过度的付出。
孩子需要的成长,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生活。父母如果过多的付出,其实是两败俱伤的方式,父母会有怨气,孩子会有负担。
附:一封来自“焦虑妈妈”的信件
三川玲老师:
我是你的忠实粉丝,现在有一个特别麻烦的事情想请教。
我的闺女现在快29个月了,刚刚上托班几天,我觉得她不太开心,虽然没有出现网上或者周围其他小朋友的哭闹等过激表现,但我总觉得不好,第一天放学去接她,她没有表现出很兴奋或者看到亲人大哭的样子,她表现很冷淡,我措辞不好,无法形容,不知你能否明白,就像在监狱被折磨后已经绝望的人突然被释放后那种无动于衷的样子。
但是她回家以后却异常兴奋,尤其喜欢表现,到处乱窜,翻出各种玩具玩,就感觉是那种积蓄了很多的力量突然得到一个释放的机会后就拼命的释放消耗。中途她也会时不时的说一些,比如说她找公公了,就哭了,老师说妈妈马上来,我就不哭了。
你能理解吗?虽然她很平静的说出这个事情,但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她是多么着急,多么无助啊!她也会说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我哭了。我知道跟小朋友相处是早晚要面对的,但是老师是不是能够正确处理又是一个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表示我是一个多么焦虑的家长啊!你能不能以你专业的视角给我指条明路,我是把她接回来等大一些再上呢?还是坚持下去。
烦请后台老师将我的难题转交三川老师,拜托了。
还有问题,三川老师,现在好多幼儿园都有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你同意这个做法吗?还有的幼儿园老师每天会发很多宝宝的照片给家长的微信群。可是我们的幼儿园没有监控,老师也不会传照片,明天把小孩送到门口,放学时到门口接,小孩在里面做了什么一概不知,只有个校迅通介绍学校的通知短信。
我作为家长很希望能知道小孩一天的活动,这个想法对吗?如果对,能否帮忙呼吁一下,要求幼儿园要统一,哪怕传个照片也行啊!你可能会觉得我想多了,但是现在虐童事件那么多,想不担心也不行啊!
谢谢老师百忙之中看我的信息,请原谅我这个焦虑的家长吧。
麦麦
END
三川玲,“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始人。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是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小丸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