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深居异乡的游子们总有相同的感悟。乡愁是段记忆,在脑中挥之不去。无论脚踏何处土地,无论离乡有多远,只要一回想,故乡的样子就如画卷一般展开。
有这样一位教授,年轻时为了求学而辗转多地,远离故乡。但是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他从来都是心系故乡,半生过去,他又循着故乡的味道追寻而来,同时决心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辗转多地的求学之路
白先勇是国民政府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崇禧是一级上将,曾任"国防部长"。白崇禧一生只娶了妻子马佩璋一人。婚后育有七男三女。有一个孩子性格内向,不大受白崇禧重视。但后来,他却是白崇禧子女中最有名气的儿子。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桂林。当时正值战争时期,父亲白崇禧常年在外作战,甚至在白先勇出生后,父亲都没来得及陪伴就前往战场。他与母亲相伴,日子还算是衣食无忧。
7岁那年,白先勇得了肺结核,他被隔离静养,也因此不能上学,治疗期间,母亲送给他一本《红楼梦》,他如获珍宝,细细斟酌。病愈之后,他的涉猎更为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他都能耐心看完。童年的孤独造就他安静的性格。
展开全文
随着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白先勇一家也搬至台湾。1956年,白先勇考入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系他的功课很出众,受父亲影响,起初,他有着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目的是为了让祖国富强。不过后来他表示"我最爱的还是文学,感触最敏锐的就在这方面。"他毅然转学到中国台大外国文学系,大学期间,他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在文坛里小有名气。
大学毕业后,白先勇遭受了失母之痛。1962年12月4日,马佩璋逝世。从小与母亲相伴的白先勇遭遇了重创。在母亲下葬那一日,白先勇悲伤至极,他说:"我觉得埋葬的不仅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母亲去世后四十一天,白先勇前往美国读书。
年迈的父亲前来机场送别。在机场,父亲痛哭流涕,此次一别,何时才能再相见呢?遗憾的是,四年后,还未见到儿子学成归来的白崇禧逝世了。
1965年,白先勇取得了爱荷兰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加州大学分校担任中国语文及文学的教学工作,并从此定居美国。
感慨万千的回乡之旅
2000年冬天,63岁的白先勇只身一人从美国经台湾回到了老家桂林。一路辗转,一路思绪万千,白先勇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仍是那时那景,熟悉的味道钻进鼻腔,但时过境迁,如今回来的,只有自己一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他操起一口地道的方言,村里人都不敢置信。尽管身在异乡,白先勇表示"我写文章,心中默诵,用的竟都是乡音,看书也如此。"身在异乡,但故乡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早已植入他的皮肤,倾泻在纸笔之间。
白先勇脚踏故乡的路,一切的记忆仿佛就从脚底蔓延上来了:小时候走过的小道,游泳时穿过的河,远远眺望过的山峰,这一切熟悉又陌生。要说在脑海里始终围绕的,必是那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
想到这里,白先勇当即提起了脚步,他逢人便问道:"有没有桂林米粉?"若是有,定要坐下来吃上两碗。一双木筷在碗里搅动,白色的米粉冒着热气。白先勇大快朵颐,似乎要将这多年来的乡愁与米粉一同吃进肚子里。
品味着米粉,不由得,辛酸却涌上心头,记得父亲白先勇每次作战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喊人做米粉,只是后来搬迁到台北后,便很少吃到这种地道的风味了,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粉随时间距离渐行渐远,只能在脑海深处细细细搜寻。
对文化事业的执着追求
白先勇这一生,对他影响深远的有两样东西,一是昆曲,二是《红楼梦》。10岁之前,白先勇看过梅兰芳的《游园惊梦》(《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出)后,从此脑海里再也抹不掉这段记忆。
他决定要拯救这一传统文化,在他定居美国时,只要台湾有昆曲演出,他必飞回来看。他这一生为昆曲做了很多努力,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打造《牡丹亭》,他自己也创作了《牡丹亭》同名作品,并决心打造一个最适合《牡丹亭》的演出。
他曾经表示:"昆曲作为一种国粹,能流传这么多年绝对不只是因为演员美,音乐好听,而是因为它拥有一种很普世的价值观念在里面。"为了这场演出,他事事亲力亲为,甚至连场地都亲自监工。
由于金额不足,他只好到处向企业家"募捐"。在努力了一年后,《牡丹亭》大获成功,舞台优美,演员身姿翩翩引起观众强烈反响。他还强力推广的,是《红楼梦》,他认为,品读红楼是一件的非常美妙的事。
他在加州大学分校讲述红楼梦,因文化差异,常常需要反复斟酌才能找到合适的词藻,他一讲这门课就是二十年。年迈的白先勇仍然站立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述红楼故事,目标是让学生们读懂红楼,喜欢红楼。而这一切努力的背后,都源于白先勇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白先勇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文化事业上,他虽求学国外,却仍心系故土。他在文化建设上贡献了自己的多年所学。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来不应该衰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的故乡"。这是白先勇的观点。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仍道不尽其中的奥秘,中华文化的宣扬仍需要更多白老先生的精神。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