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一 后期 厉害 为何 到底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0 07:06:07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公元前389年的岁末某一天,魏国的西河郡边境,有着五十万秦军跨过界限,气势汹汹而来,黑压压一片,让人喘不过气来。

而魏国的西河郡守吴起却没有慌张,他有秩序地引导着手下五万士卒,穿兵戴甲,形成平时训练有素的队列,准备迎战。

放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人觉得,吴起这是疯了吗,要以一比十的力量正面对抗?

这就是魏秦在战国初著名的“阴晋之战”。

战争的发生本就让人感到惊奇,可后面让人惊叹连连的,更是战争的结果,因为获得胜利的,竟然是那五万魏军,这支魏军个个身穿重甲,防御无双,近战、远战兵器齐全,以一当十不在话下,若是此时大问魏军“番号”,自当豪迈回应:

吾等乃是魏武卒。

魏文侯的野望:魏武卒诞生的土壤。

都说周代有“四大特种部队”,分别让四个国家称霸一个时代:齐技击、魏武卒、赵边骑、秦锐士,可事实上,真正算得上是“特种部队”的,也只有魏武卒而已。

原因很简单,魏武卒有着一套很明确的“立军标准”和“军队特色”,如果说强大是霸主国家的常态,那么“超强”,这就是魏武卒最好的解读。

齐国的“技击之师”,赵国的“骑射之军”,秦国的“锐利之士”,这些都只是整体军事力量强大的概括,却并没有“区分”出更高一级,更“特别”的特种部队,所以魏武卒的诞生,乃是兵法体系里的一个里程碑。

展开全文

吴起乃是魏国名相翟璜(战国时期最大的伯乐)所举荐给魏文侯的人才,而吴起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乃是“卫国人”。

在学得文武艺之后,就决定货予帝王家,不过吴起可不是没名气的职场小白,他此前受雇于“鲁国”和齐国对战,最终帮助鲁国大胜,已经是有资历的人物了。

魏文侯是个很有野心的国君,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仿佛被拴住了上百年的野马,一松绑了,就要狂奔,当魏氏(姬姓)蜕变成了魏国,魏文侯拿出了超越以往百倍的精力,强大魏国。

翟璜很配合,给魏文侯举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最值得提到的,便是李悝、西门豹、吴起。

而李悝和吴起,则是魏国强大起来的根基。

李悝变法,重新分割国家的经济和阶级,乃是变法的新天地,同为周代的商鞅、李斯受李悝的影响极深,且后世的西汉武帝改革、王莽新政、一直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都有李悝的影子在其中。

处于晋西南的魏国受到“秦、韩、赵”这三国的直接威胁,因为地形因素,魏国是属于“易守难攻”,同样也容易被“锁死”的状态,想要国家触手再次延长,必须拿下和其他国家争锋的地盘,并且筑城转化。

最好下手的,就是跟魏国争锋相对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魏国和秦国在“少梁”的争夺战进入了胶着状态,虽然魏国拿下了少梁,可秦军的有生力量太强,屡屡包围,魏国本质上也无计可施,因此魏文侯很苦恼,希望找到一个“将才”,打破困局。

所以这才有了翟璜的推荐,吴起来帮助魏文侯来抵御、进攻秦国。

对于吴起,魏文侯给出的礼遇规格很高,得到了吴起的忠诚,吴起到了魏国西边之后,立即开启了对秦国的战略设计,魏文侯三十三年,一直到魏文侯三十八年,这一直是吴起“攻城略地”的时间,秦国东部被吴起一步步侵蚀,最终只能被迫退回黄河防线。

与此同时,魏国设立“西河郡”,吴起就是第一任郡守,西河郡的存在很特别,是典型的“军郡”,专为可秦而设,而吴起要比一般郡守更受到魏文侯的看重,魏文侯放权给吴起,让吴起在此地自由练兵,目的只有一个:弄垮秦国。

魏武卒:人要最勇的人,赏是最厚的赏。

魏武卒为什么能够强大,概括来讲,是三个因素:

一、兵卒的选拔:精益求精。

二、装备上的倾斜:数倍于敌。

三、军功上的激励:荣华富贵近在眼前。

吴起的确是天才人物,在与秦常年的作战中,或者说他纵观整个中原的主流战场,他会发现当时战争的主要兵种,乃是“战车”,而吴起,就是从大家理所应当的认知中“逆行”,制造反差,给对手措手不及。

战车的作用很大,一架战车能装载数个士兵,战车上的士兵弓、刀、戟配合,发挥的效果是被分隔开的单兵的几倍,又因为集中护盾的因素,防御力也是单兵的几倍。

但战车也有局限性:不够机敏。

组建“精锐兵团”,这是吴起打造魏武卒的基础。

如果把大部分战车的钱用来提升单兵素质,那么花费大致是一样的。

魏武卒的选拔标准、训练标准是很严苛的,可一旦脱颖而出,就是“人形战车”。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魏武卒严格来讲其实应该叫做“武卒”制度,平时的兵都叫“卒”,但魏国却单独设立一个精兵,叫做“武卒”,所谓武,在周代算得上是一个“尊称”,因此武卒乃是比普通士兵更尊贵的精兵。

武卒的训练很夸张,吴起的最直观要求就是,这些武卒首先要达到每天能负重日行“五十公里”的身体素质,而这里的负重,是哪些东西呢?

2、要时刻装备“三属之甲”,这个三属不是“三层”的意思,而是指“上身、髀部、胫部”这三个部位。所以三属之甲乃是“全甲”,防御力极高。

3、武器上,要配备“长戈”,这是随时都要拿在手上的,此乃魏武卒的“兵阵”的核心杀伤力所在,而在军甲的腰部,还要挂着“利剑”,随时方便短距离搏杀。

4、足够的?三天?所需的?干粮?(这里?没有?马所需要的?吃的?草?)。

光是这一套“配备”,毫不夸张地说,魏国的武卒足以超越整个周代的单兵步兵,因为这不仅是战争资源上的倾斜,同样也是对“士兵”素质的一种考验,能坚持住的,都是强悍的士兵,这不是随便找来的乌合之众能够阻挡的。

最可怕的是,这一套设计,全部是吴起按照秦国的弱点来设计的,秦国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战阵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有的,可是战阵的变化多样,对不同的敌人方法也不同,如果是魏武卒在表面上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士兵素质和精良的配备,那么在其背后,吴起的“军事理论”才是最核心的。

吴起首先严格治军,重申军法和威严,其次做好领导层级的安排,保证战时的指挥机动性,最后,就是各种站位的训练,这是每一场战争前根据不同地形来安排的,所以为什么吴起“七十二战无一败绩”,正是准备太充分了。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依靠魏武卒,吴起为魏国拿下更多的土地,震慑更多的敌人,魏国之所以如此快争霸中心,正是因为魏武卒的存在以及吴起的领导。

虽然标准严苛,战争强度也很高,但是魏武卒的奖励和待遇也是惊人的: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根据吴起的笔记和李悝变法的记录来看,魏武卒是类似于“职业军人”的存在,他们在非战争时不需要农耕,不需要服役,要做的,就是训练、训练、还是训练。

至于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奖励金钱,自然是不用说了,根据历史的记载来看,魏国在魏武卒出现多年后,很多固化的地主家庭,祖上都曾是“魏武卒”。

魏武卒之哀:吴起迫逃,两次兵败毁家底。

毫不夸张地讲,唯有“吴起+魏武卒”,才能发挥出超乎寻常的力量,二者缺一则不圆满,但在魏国崛起后,马上就有脑子不是很正常的君主闹事,那就是魏文侯之子,魏武侯。

魏文侯死前请求吴起好好辅佐魏武侯,而吴起也做到了,继续为魏武侯攻城略地,带着魏武卒震慑诸侯,可魏武侯不知道怎么了,开始“怀疑”吴起,或许这就是君主“过河拆桥”的通病吧,吴起在屡次感觉到危险后,只能出逃,逃往楚国。

后来吴起在楚国也有一番作为,还身兼政治家变法,达到了人生顶峰,其中还带领过楚国军队击败过他一手带起来的魏国军队,但可惜在楚国,吴起也一样没有好下场,最终还被杀死,至于吴起离开魏国后的故事,就不细说了。

原因很简单,魏武卒本质上配合着吴起的战术来设计的,如果让其他人来带领,在运作逻辑上,在带领效果上,是要差很多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魏武卒只能吃老本,依靠精良的配备与敌人“氪金”,只是这也有时间限制,当老一批有经验的魏武卒退休,新人来了,魏武卒就落魄了。

魏武卒的“毁灭”,主要是由两个人打造的,这两人都是战国名人,都说名人还需名人治,吴起的神话,需要另外的神话来终结,他俩就是:

孙膑、白起。

孙膑和庞涓的宿命之战:桂陵、马陵之战。

孙膑和庞涓本为同窗,二人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虽然在孙膑看来,二人关系很好,可庞涓却因为孙膑的天赋怀恨在心。

后来庞涓率先“毕业”出来任职于魏国,担任魏国将领,机缘巧合下,庞涓引荐了孙膑也来魏国,孙膑很开心,自然应允,却不知,这是庞涓的阴谋,庞涓设计诬陷孙膑,导致孙膑的“膑骨”被削,几乎一蹶不振,只是孙膑后来秘密逃走于齐国,才改变了命运。

在魏惠王时期,因为中山国的缘故,魏国和赵国争锋相对,而有一回,魏惠王派庞涓直接带着魏国精锐直取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恐惧不已,于是向齐国求饶,齐国则派出田忌和孙膑一同阻击魏军。

又过了几年,魏国恢复了元气,再次派出庞涓与韩国争锋,带领着魏武卒,庞涓把韩国揍得很惨,韩国无奈之下,只能也求助齐国,齐国一看,又是庞涓,于是再次让孙膑做军师阻击魏军。

孙膑对庞涓太了解,于是故技重施,在魏国武卒压向韩国之时孙膑又攻打魏国,欺骗庞涓回援,比起桂陵之战,此次孙膑还“故布疑兵”、“设置陷阱”引诱庞涓,最终在马陵再次击败魏军,庞涓于此战死亡,魏武卒也近乎全歼。

白起破韩魏联军:伊阙之战,魏武卒几乎殆尽。

公元前293年,因为各国纷纷强大起来,又开始因为“人地矛盾”发生了纷争,魏国和韩国只能抱团取暖,而秦国则是对魏国、韩国虎视眈眈,这一年,魏韩两国正经历“换主”的关键时期,秦国出击,想要趁机咬下一大块肉。

韩国只能求救于魏国,魏国自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在白起出征的时候,组织了联军对抗秦军,在伊阙,双方爆发了大决战。

可战争结果让人悲哀,以公孙喜带领的魏武卒,在这一战被白起的战术玩得团团转,最终被几乎全歼,后来韩国也没有独善其身,被白起一并屠杀,伊阙之战宣告魏国失去了最终阶段的争霸资格,也意味着魏武卒正式退出这个纷争的时代。

关于魏国的没落,后世很多人感慨,这本质是魏武卒的没落,如果魏武卒还能再次振兴,那么“无败绩”的神话也能再现。

实际上,魏武卒的存在也不是本质,真正的本质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家进行对当局军事“流行”的克制打法。

在魏国军事变法,设立魏武卒后,赵国、秦国一样做出了改变。

赵国改革战斗方式,选择胡服骑射,押宝高机动性这一块红利,最终建立奇效,本质上,跟吴起建立“魏武卒”是一个核心原理,以新战术打敌人出其不意。

秦国改革社会,推动军队凝聚力,二十等爵制,激励将士舍生忘死,白起及其手下的秦军数次大开杀戒,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改革里,是有“核心”的,而当吴起离开魏国后,核子就已经消失了。

荀子也分析了魏武卒的存在,导致了李悝变法原本毁掉的一些固化阶级,后来被魏武卒之中新崛起的地主取代了,这造成了魏国的“功勋之家”越来越多,舍生忘死的魏武卒越来越少,不过,这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秦国也有这样的问题,可人家能够全面变法去延缓这个时间。

也许战国后期,各国军事都有“针对”魏武卒的办法了,这意味着魏国也已经腐朽了,衰败是迟早的事情。

经历数次大败后,魏国再也崛起不了了,君主没了雄心壮志,国家实力就弱了,国家一弱就没钱没地没资源,能找来的卿大夫就自然不是什么旷古奇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魏国在一步一步的落后中被超越,最终被灭掉,这是战国时代最常见,也最悲哀的一种现象。

而那个披着全甲,声势浩大的精锐步兵军团,还有带领着他们连战七十二场不败的将领,也都一去不复返了,与其怀念魏武卒,更不如怀念魏文侯所打造的一个属于魏国的时代,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