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仔细看看刘备身边的人的出身就不难发现刘备对身边众人的确“殊遇”有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选官制度。
在那个没有科举的年代(隋炀帝时期才开始科举),采用的是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等为辅的选官制度。也即是说,察举制是一个人能否当官的主要判断依据。而对于这种制度,大家并不陌生。在史书、演义中经常看到的“举孝廉”就是察举制选官的一种体现。
《汉官仪》中记载:“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即,符合以上四大特点,就可以被举荐为官(未必四个科目全部考核)。后世根据这个选官特点把它形象的称为“四科取士”。具体的取士形式除了孝廉外,还有文学、明经、明法、兵法、茂才……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觉得这种选官制度没有什么缺点。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汉朝的灭亡有众多原因,选官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为何汉以强亡)。
因为这种选官制度太过重视乡里舆论的权威性。而地方的舆论实际上是控制在世家大族手里的。
展开全文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
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邵,每个月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评价(著名的“月旦评”)?
为什么曹操死乞白赖也要去蹭许邵一波热度,甚至不惜使用威胁的手段胁迫许邵给出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
为什么庞德公要给诸葛亮、庞统取上卧龙、凤雏这样响当当的外号?
都是为了造势和提升名望而已。
但是上面也说了,在汉朝选官制度之下,地方舆论被世家大族把控。想要当官就必须依附于世家大族。或者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否则永无出头之日。
想想以诸葛亮、庞统的本事,并且本身还都是世家之人,到了将近三十岁依旧一事无成。诸葛亮还是在娶了当地豪门黄家的丑女之后,经过了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安排,才被推荐给了当时没有地盘的刘备。
虽然有诸葛亮择主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也足以见得当时普通人想要当官的难度。
以上述背景作为铺垫。我们接下来看看刘备身边的人都是什么出身。
诸葛亮:出身琅琊郡诸葛世家,但3岁丧母,8岁丧父,只能跟着叔父四处飘零。遇见刘备的时候躬耕于南阳。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后封武乡侯、追谥忠武侯;
关羽:古代标准的流氓(无房无地),遇见刘备的时候正因犯事逃离在外。封汉寿亭侯,拜为前将军,死后追谥壮缪侯。
张飞:涿郡屠夫。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死后谥曰桓侯(女儿是刘禅的皇后)。
赵云:普通百姓,投奔公孙瓒后成为白马义从中的一名小卒。镇东将军,封爵永昌亭侯,死后追谥顺平侯。
黄忠:刘表部下中郎将,蹉跎大半生。归顺刘备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死后追谥为刚侯。
马超: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是刘备手下出身最好的一个。马超官至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死后追谥威侯。
以上基本都是蜀汉集团的顶流,但是出身好的只有马超一个。如果是按照汉朝的选官制度,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就绝对没有这么大。所以,说刘备对他们有“殊遇”,是不为过的。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蜀汉集团的上层人物。其他的官员也大多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刘备本身的出身问题。他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只是分支,而且他这一支早已没落。只是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罢了(虽然演义中尊他为皇叔,但是那只是为了抬高他的身份,按照实际来说他似乎是汉献帝的晚辈)。
这样的出身比起平民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他后来拜卢植为师,加上抓住平定黄巾军的机会,又遇到了关羽、张飞(刘备招募士兵平定黄巾军,关、张参加,三个人从此走到一起,关系很好)。再加上有一个皇室宗亲的名头,而且本身品行不错,这样一来刘备的名声越来越大,从而被众人推崇,最后成就了一番势力。
但是归根结底,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一开始无法招揽到世家大族的弟子为他效力,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底层出身的人。所以算是相互成就吧!
只不过最终成也斯,败也斯。关羽因为出身不好,加上性格高傲,所以对士兵很好,对士人傲慢,这样的性格最终为他惹下杀身之祸,还丢了荆州。张飞也因为出身问题,非常仰慕读书人,对士人很好,不拿底层士兵当人,最后被人杀死。而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在悔恨之中病死白帝城。
可以说,关羽败走麦城就是一个起点,蜀汉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