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生烂石,共品石生茶。”
2023年3月18日,由临沧市人民政府指导,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云茶产业特色经济圈建设——石生茶(昔归)高峰研讨会暨2023年临翔区春茶开采仪式”在“天下茶都”临沧盛大举行。
临沧市、临翔区领导及来自全省的专家、企业代表及人民网、经济日报、云南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央媒参加了本次活动。
出席本次大会的嘉宾有:
云南省政府原副省长、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 陈勋儒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丕明
临翔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明武
临翔区政协主席 孔继勇
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文雄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茶叶办公室主任 李国荣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原院长 吕才有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 王白娟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
《普洱》杂志社社长 罗洪波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 徐亚和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 沈行岗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南涛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启忠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雨林茶道院院长张敏
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黄申逵
云南天上人间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达
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齐艳丽
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馆长 邓孝维
临沧碗窑村第九代制陶技艺传承人 杨丕追
展开全文
中华茶友会总顾问、企业外脑专家 方一知
智德鸿昌品牌创始人、石头上的守茶人 张广义
昔归茶叶协会会长 师尚明
在本次高峰研讨会上,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石生茶的话题,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剖析了云南茶特色产业经济圈建设的路径,有实证的科研成果,有文化的强力助推,有智慧科技的多方面运用,可以说为云茶特色产业经济圈建设建言献策,相信这样的探讨给更多云南茶从业者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和启发。
建言:以石生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打造云茶产业特色经济圈
云南智德鸿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智德鸿昌品牌创始人张广义先生致欢迎辞。张广义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大家分享了智德鸿昌在10年的发展中务实、传承、勤俭的制茶精神。
智德鸿昌品牌创始人、石头上的守茶人 张广义
云南智德鸿昌茶业有限公司在临沧深耕石生茶十余年,其创始人张广义在此次研讨会中围绕石生古树茶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做了具体的分享,带大家近距离感受石生茶的魅力。唐朝陆羽《茶经》中便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放眼云南临沧,古树资源丰富,古茶树植株高大,茶树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分布广;茶石混生,让古茶树吸收更多的矿物营养和微量元素,为特殊韵味提供了物质基础;石缝养茶,石生古树茶,氨基酸含量高,岩韵天成,滋味鲜爽灵动。良好的制作工艺能够让石生茶焕发出这份得天独厚的魅力,张广义从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晒青(干燥)等环节详细介绍了石生茶工艺的要点和对品质的影响。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丕明致辞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丕明在研讨会的开幕致辞中表示,临沧是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产地、滇红茶诞生地、蒸酶茶发源地,是首批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和中国红茶之都。一直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茶园种植面积209.29万亩,全市茶叶产量16.42万吨,精制茶产量9.45万吨、综合产值294.62亿元,有凤牌、勐库、龙润、澜沧江、三宁5个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凤庆滇红茶、镇康马鞍山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牌滇红茶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勐库大叶种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李丕明认为,此次活动的举办,是践行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临沧茶产业发展定位的具体举措,必将对临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必将对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区长刘明武致辞
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区长刘明武围绕临翔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等做了分享。茶是临翔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先后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表彰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在澜沧江畔的邦东、马台等乡镇,分布着一种特殊的古茶树群—石生古茶树群,树龄在百年以上,形成石与古茶树共生共长,茶石相生,茶以石眠,石滋茶韵,所产茶叶甘滑相融、轻香冷韵,口感清爽灵动,茶香浓郁,回甘绵长持久,有着优雅独特的兰花香,香气高扬且融入汤中,兼得古茶的滋味和神韵,这就是临翔区茶叶里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石生茶”,目前已初具区域性品牌效应。
9位嘉宾共同启动本次高峰研讨会
不可否认,临翔区石生茶的发展是涵盖在云茶产业发展的格局中的。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原院长 吕才有围绕云南茶业、澜沧江流域、云南茶业区划、澜沧江流域茶业区划、云南茶业三年行动和千亿云茶翻番行动思考等六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为大家塑造云茶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思维带去了不少的启发。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原院长吕才有
吕才有表示,古茶树资源丰富,是云南茶业的特色与亮点。云南古茶树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阔,全省16个州市中13个有古茶树;二是密集分布于“一流域二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哀牢山脉和高黎贡山南端,其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资源占全省90%以上,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大理至西双版纳区间。从澜沧江流域的角度衍生,吕才有向大家介绍了按地理区位划分的云南茶区传统区划,更基于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分享了按地理结合产品特色划分的云南茶区新区划,讲述了澜沧江流域茶业区划的意义和云南茶业澜沧江核心带中,江以西与江以东的深刻内涵,详细分享了从2021年至今对白莺山不同类群茶树资源多样性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吕才有将话题回归到云南茶业三年行动和千亿云茶翻番行动的思考上,他和大家强调了发展布局、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任务,希望云茶产业能够在三个方面发力:发挥优势,寻找特色,精准定位,品牌引导;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加工,错位竞争,高质量发展;寻找亮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点线面结合。
《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通过引用这句话作为分享的开场,向大家讲述文化如何成为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普洱茶产业发展之魂,是普洱茶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漫长的华夏历史中,普洱茶早在唐朝的书卷中便有了最初的痕迹,无论是公元864年樊绰完成的《蛮书》,公元1799年檀萃撰写的《滇海虞衡志》,公元1826年阮福的《普洱茶记》,还是近现代如1906年冈仓天心出版的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茶之书》,2004年邓时海先生的作为大家了解普洱茶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杂志的创刊历程,都在讲述着茶中文化深厚持久的力量。普洱茶文化是当今当之无愧的大文化,“茶马古道”的命名,推动了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的复兴;普洱茶的生态价值让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迅速崛起;如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所著《品鉴普洱茶》等经典的讲述,让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更具魅力和传播力;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洪波强调,文化的价值在于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茶文化和茶科技的加持下,茶产业是篇大文章。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在对云茶产业特色经济圈中产业、区划、资源和文化等宏观话题的分享和思路的搭建后,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副院长李家华从微观的角度切入,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大家分享了昔归、娜罕、曼岗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古茶树生化成分特点,以点带面,让大家更加具体形象地了解了“石生茶”的概念与亮点。其中,在昔归、娜罕、曼岗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方面,3个古茶园土壤 pH 均达到Ⅰ级水平,符合优质茶园的标准;有机质(OM)娜罕和昔归 2 个茶园全部的土壤样点均达到Ⅰ级水平,曼岗有 66.67% 的样本处于Ⅰ级水平,有 33.33% 的样本处于Ⅱ级水平。在古茶树新稍生化成分特点方面,李家华围绕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等指标成分方面,分享了严谨的科研数据和其中的具体分析过程,给爱茶之人了一份来自研究人员的踏实答卷。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 徐亚和
同样从微观角度切入探讨石生茶的还有云南省农业现代化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成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的分享。不同于李家华的培育科研角度,徐亚和从石生茶(昔归)的品质特色、品质成因和品质调控方向与措施做了细致的分享,给现场的朋友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石生茶(昔归)品质特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外形上,条索紧直墨绿显毫;香气上则珍、鲜、馥、烈;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是“香甘重滑”“涩而生津”“茶味尽矣”,叶底肥嫩匀活。徐亚和还强调,由于石生茶特点鲜明,应该将品质各方面的语术尽可能地统一起来,提升石生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石生茶(昔归)的品质调控方向与措施也是一门学问,基于茶树生理需求和方法与措施这两个维度,调节温度湿度、合理改良土壤、加强营养管理、重视茶园覆盖、培植强壮树势和调节树体代谢等都是重要的提升品质的层面。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则以“‘三化’助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云南现在是产茶大省,但还不是产茶强省,对于这个问题,王白娟认为,以云茶产业的生态化为基础,以标准化为支撑,以智慧化为动力,推动云茶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云茶未来的方向。在王白娟的分享中,提醒了大家平日中容易忽略的情况,例如在生态化方面,茶园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和稳定性下降,茶园小气候急剧变化,茶树生存环境恶化、茶园土壤酸化加剧,肥力退化,病虫害滋长爆发与危害增加等,同时,她也详细介绍了基于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在标准化方面,王白娟从政策方面切入,讲述了其重要性,同时也为大家简单梳理了近年来《生态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云南省古树茶生产规范》、《普洱茶审评》等标准的发布情况,为市场带来了标准化的更多信心。从用数字化展示云南茶优越的生态环境,科学调控云南茶的茶园管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建模和采茶机器人的研发等,王白娟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向大家传达了全面构建云茶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服务体系,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甚至智能产业转型的意义。
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市场部经理师真云
从一片茶叶到一杯茶汤,无论茶树生长环境如何优异,制作工艺如何考究,没有溯源体系的加持,很难让广大消费者信服。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市场部经理师真云重点分享了质量保荐溯源体系的建立情况。师真云表示,目前云茶产业存在创新不足、品牌不强、库存积压等产业问题,作为云南省唯一一家省政府发文认可的、权威的、专业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茶叶质量保荐评估机构,旨在守护质量安全,助力云茶企业。师真云主要介绍了质量体系和保荐溯源两方面,一方面,普洱茶是饮品,是食品,必须满足《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即质量安全,对于这方面,政府层面一直以来在大力主导。另一方面,溯源质量安全,保护品牌价值,促进增值流通是保荐溯源的重点目标,师真云介绍,保荐溯源主要有三种类别:质量保荐溯源、年份普洱茶溯源和茶叶源头溯源,师真云以与智德鸿昌产品的合作为例,详细展现了茶叶源头溯源的具体过程与实践方法,相信为消费者带来了有价值的选品参考。
在主讲嘉宾们分享结束后,云南省原副省长、原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对石生茶的相关情况做了总结与肯定,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云茶产业从产量优势提升到产值优势,培育好龙头企业,打造出云茶的品牌。在陈勋儒的发言中强调了几点内容,一是和大家分享了由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2001年出版的《云南生物地质环境研究》一书中关于“滇西南茶树种质与地质背景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章里专门对12个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科学的分析,从土壤、地质环境方面对陆羽《茶经》中“好茶生烂石”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二是云茶产业要把主体做到极好,特色做到极致,产业才能实现极强。要共同努力将我们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茶产业从业者要提高站位,在种植、生产、销售、消费、产业链延伸、稳定扩大市场等各个方面要共同构建云南茶产业的大格局。
对话:茶与器渠道共享 融合发展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在论坛接下来的环节中,邀请了来自景德镇、建水等瓷器、陶器的名家大师,分享各自在茶器领域的经营发展心得,探讨对茶与器深度融合的观念。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徐锦提到,无论茶或是瓷,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化的层面,要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如今市场上对茶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但是对于茶器的认知相比还差得很多,茶与器的结合任重道远。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馆长邓孝维详细介绍了建水紫陶的原材料与工艺的特色,并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建水紫陶与茶的适配问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实用的茶与器在日常中结合的基本知识。来自景德镇青白瓷的非遗传承人陶志鹏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认为茶的工艺与瓷的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而茶的文化元素与器的文化元素有很大的相融空间,值得去探索发展。
智德鸿昌品牌创始人主持对话环节,并表示茶与器的融合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在未来还将加强与更多艺术家的深度合作。
研讨会中,还有普洱茶领域直播带货达人“阿福哥”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分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智德鸿昌经销商们真诚交流分享。研讨会的最后,智德鸿昌发布了“龙腾沧江 石升茶砖”新品,以纪念本次活动,并进行了守茶人签约仪式与收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