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用大爱无疆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一支气吞山河的壮丽长歌。“马石山十勇士”“挂云山六壮士”“冀热边三十壮士”他们誓死抵抗日军的壮举,载入青史,万古流芳。
其中广为人知的“狼牙山五壮士”,在课本里、影视剧里,被歌颂,被书写。具体到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你是否还记得?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第六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牺牲,他们甚至连一张肖像都没有留存。宋学义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得以生还。
英雄宋学义曾因自己的生还问题,受到一些人的恶意揣测,质疑诬陷。他的二儿子宋福保讲道:
他们胡说什么:人家都跳崖跌死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你既然是大英雄,为什么没有官做?你再到狼牙山上往下跳跳,跌不死,承认你是英雄!你就从房顶往下跳也行,房顶还没狼牙山高,跳下来跌不死也算……
宋学义,1918年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人,出身贫农,爷爷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扛长工,哥哥整年累月跑太行山担挑为生。宋学义小时候就当童工,给县城一家面铺蹬大箩,全家老小拼死拼活干,只求得粗茶淡饭糊口。
1937年,宋家共欠地主家三十块银元高利贷,全家仅有的二亩保命田被夺走。一家人的口粮没了着落。叫天天不应,母亲早逝,父亲被逼到带领全家逃荒。在背井离乡逃难的过程中,哥哥被压死在大同煤矿,姐姐、妹妹为了活命先后卖到本县杨香村和江苏徐州。不久,父亲因饥饿病痛离开了人世。
1939年夏,孑然一身的宋学义在济源王屋山讨饭途中,巧遇抗日游击队,宋学义听说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为了有口饭吃和一个落脚处,他参加了队伍,在后来的战斗中,历练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被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
展开全文
1941年9月,日军3500余人兵分9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包围狼牙山。
此时山上的战斗部队除了七连之外,仅仅还有4支地方上的游击队。这一次因为敌人“扫荡”的规模巨大,易县、徐水、定兴、满城的一些干部和群众前来狼牙山躲避的有4万多人。这样庞大的人群活动于百十里的山区,无法做好安全隐蔽,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围出去。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指示一团团长邱蔚负责组织山上的突围行动。三团和二十团的全部兵力,猛攻管头、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的敌人,把九莲山和碾子台那一路敌人吸引过来。空开一个十几里长的口子,一团就可以突围出去了。”
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将机枪组留给六班占领西山口,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作战。
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名战士扼守着棋盘陀的要道,坚守阵地,打退了日军的四次猛烈冲锋,边打边撤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
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一面受敌,无障可凭,无路可退。五壮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同敌人激战五小时。他们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时,已经做出了牺牲的决定。
当敌人冲上来离他们只有几十米时,发现只有5个人,便喊:“抓活的!抓活的!”
班长马宝玉整了整衣襟,走到悬崖边上,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我们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当敌人的俘虏”
最后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数十丈的深谷,这五位战士中,他最小,仅有21岁...........
几位年轻的鲜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凌跃数深不见底的悬崖密林……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悲壮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必胜!”他们悲壮的身影淹没在狼牙山谷底深处.......
马宝玉(1920―1941.9.25)终年21岁。胡德林(1917-1941.9.25)终年24岁。胡福才(1913-1941.9.25)终年28岁。葛振林(1917~2005)当年24岁,享年88岁。宋学义(1918—1971)当年23岁,享年53岁。
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跳崖后挂在半腰的树枝上,被树杆的力量缓冲,后来跌落到小山坎上。昏迷了很久,葛振林头部受伤,宋学义摔折了腰。苏醒过后,两人凭借求生的本能和毅力,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蹒跚而行走到小石林一带。
狼牙山战斗结束,晋察冀军区授予宋学义等5人“狼牙山五壮士”“英勇顽强”称号。
宋学义与葛振林伤愈出院后,被送往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学习,重点培养,树立典型。
1944年,宋学义因身体伤残,时有发作,不能再上战场,转业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北管头村担任农会主席。
第二年与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这也许是命中上天的眷顾,宋学义从狼牙山跳下,英勇顽强大难不死,还娶了狼牙山的姑娘。
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解放,和妻子一起返回离别了10年的沁阳北孔村务农为业。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建了两间土坯房。队里还给他分了地。人们只知道他是当兵打鬼子回来了。
宋学义的党组织关系并没有断,但他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的事情。加上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复员回乡的宋学义沉寂在人群之中。
此后的时间里,他只知道闷头搞生产,艰苦创业。从不向政府要待遇,不跟人提自己是狼牙上五壮士。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全国宣传的英雄壮士。
要不是1951年的全国寻访英雄活动,人们或许就永远不知道他的事迹。
1951年10月下旬,中央要召开全国老军人、烈属代表大会,在全国开展一次寻访英雄活动。
根据线索,“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就在沁阳,要尽快找到他。党组织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
深秋天气里,站在面前的这个比实际年龄三十三岁苍老许多的农民,不苟言笑,甚至有点沉默木讷,夹衣单裤,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厉害。用一条帆布子弹袋缝入钢板制成腰卡绑在腰后。这就是抗日英雄的真实生存状态。
宋学义被“发现”后,一次次出席各种表彰大会,抛头露面。后来在家乡北孔村担任村支书。
他见过不少大场面,也遇到过老战友、大人物,还被毛泽东主席请进中南海的家中吃过一顿饭。他的战友葛振林官至副师,宋学义不是没机会进一步,但是他选择带着狼牙上五壮士的荣誉,扎根在农村,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富裕村。
公社化时期干部不计工分,可宋学义从来不让自己闲着,忙完了公事一有时间就干活,腰不行,干不动重活儿,就提着筐,佝偻着背整天拾粪。
在乡亲们印象里,他几乎总是背着粪筐到处走,天热时到哪儿都戴个草帽。那时人们为了防止草帽失落,都在草帽檐上用红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宋学义不写,因为宋学义名字太响,不能让人家一看见这名字就想起课本上写的、电影里演的狼牙山那些事来。咱就是个农民,得讲本分。
只有一次,宋学义主动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出了我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号,1959年他到河南滑县开会,适逢河堤决口,在场的群众手足无措,宋学义立即跳进水里抢险,完全不顾及自己腰上的伤,高声喊道:“我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大家听我指挥,没带工具的下水,挨个排在决口处筑成人墙。”人们顿时跟着“扑通扑通”跳了下去。
关于宋学义的闲话和议论一直都有,说他没本事,要不那么大功劳,咋还是个农民?宋学义虽然身体不好,但心境好,人心善朴实,无论别人说得再伤人,对闲言碎语,乃至侮辱非议,他也都是听而不闻。
在儿子宋福保的记忆里,一直当村干部的父亲虽有伤残补助,却很少拿回家里。“他都拿给村里的贫困户了”。由于家里孩子多,缺少壮劳力,在村里,宋学义家的生活水平一直算中下等。他自己曾经拖着伤残之躯带着儿子们爬树,揪树叶补充自家口粮。
“他提出唯一的一个要求,是开一封介绍信。”
1970年10月,沁阳工作人员张贺兆下村办事,在北孔村见到宋学义时不由吃了一惊——他瘦了很多,脸色发黑,目光倦怠,“说肚子疼,老用手捂着”。“疼得厉害,他就掏出两片止痛药吃。就是这时候他要求我给他开一个介绍信,想去洛阳拖拉机厂给村里要台拖拉机。”张贺兆回忆。
宋学义在洛阳受到了热情接待,4场报告为村里“换”回了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拖拉机。这台拖拉机为乡亲出过好多力。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长期伤病劳累去世,终年53岁。8年后,1979年6月25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在河南沁阳烈士陵园的158位烈士中,唯一不是牺牲在战斗中的烈士。
宋学义的战友和抗大同学,很多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将领,可他却拾了大半辈子粪,总说自己“就是一个土农民”。却在土地上俯首,为乡亲们做着许多看着不值得歌颂的实事。
他听过闲话,受过不少委屈,却从来没有向谁抱怨。总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英雄无华,英雄的心却是用金子做的,从内心闪耀着光华。
一个民族,只要有英雄情怀,英雄信仰,必将振奋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将无惧艰险,一往无前。
感谢你看完全文。
更多文章请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