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武 两汉 高祖 异同 差别

从高祖与光武所处环境的异同,来分析两汉统一时间的差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30 01:25:0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序言

公元36年(光武十二年)冬,东汉大将吴汉击败据守蜀地多年的公孙述,一向以继承汉室为己任,实行以柔治国治军的东汉将成都军民全部屠戮殆尽,公孙述宗族被灭,至此东汉疆域内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消失,光武帝刘秀终于完成了恢复汉室的任务,这个时候距离他登基称帝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

先祖刘邦从起事到消灭项羽也只用了三年,若从获封汉王到登基称帝则是四年,而刘秀从称帝到消灭公孙述,却用了十二年时间,这还不算北方与匈奴仍旧卿卿我我的卢芳。

之所以用刘邦与刘秀相比较,是因为这二人所面对的形势极其相似。

继承人引发的乱政,同样盛世而亡的前朝

秦与新朝在爆发农民起义之前都属于盛世,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压迫政策出台,也没有强大的外敌窥伺,之所以爆发危机,其原因都和继任者的选择脱不开关系。秦始皇时期,秦仍然是贾谊笔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强大秦国,但是始皇帝暴死,除了史书中隐约其辞的召公子扶苏回来主持葬礼之外,并没有明确制定继承人,于是

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得以联合拥立胡亥为帝。

胡亥的即位在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眼里都是十分没有根基的,所以他们为了保证权力的稳固,开始血腥屠杀任何敢于怀疑他们正统性的势力,帝位呼声最高的公子扶苏被赐死,军队中威望最高的蒙恬、蒙毅兄弟被杀,甚至有皇位继承权力的始皇其余子女皆被以各种理由诛杀,乱政由此而生。

新朝所面临的情况同样如此,孝宣中兴时,整个帝国仍是四方来朝的盛世之朝,之后便江河日下,权柄接连由年幼的皇帝所掌握,皇帝的年幼让外戚势力得到了无休止的增长,而元帝皇后王政君的长寿更是让外戚王氏可以长期地活跃在政治舞台。

与姑母王政君互为依靠的王莽开始走上了篡汉的道路,官职从大司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终于撕下了忠厚贤良的面纱正式篡位。新生的新朝在

王莽同样为了维持自己不正当的统治权力

展开全文

,开始各项改革,但是不时尚的改革方案明显水土不服,导致从上至下都对新朝统治失去信心。

同样四处开花的起义,中央政府退守关中

一个帝国的覆亡形式有很多种,外敌入侵、权臣篡位甚至有举国而降都属于其中之一,秦与新却都亡于遍地开花的全国性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后,始皇帝外强中干政策的弱点暴露无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关东豪杰纷纷杀掉秦朝官吏响应张楚政权,一时间陈胜吴广在陈,项梁项羽在会稽,刘邦在沛县,张耳陈余在赵,田氏兄弟在齐,而秦廷的控制力又退回了函谷关内,关外则陷入起义的汪洋大海。

新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蝗灾压垮了农民的最后一道防线,流民四起的同时,南阳的绿林军、山东地区的赤眉军和占据北方的铜马等势力相继爆发起义,中央政权再次被困关中,看似强大无比的百万大军在昆阳大败后,不仅令王莽平叛难度加大,更可怕的是,在起义者眼里,当权者不再是不可战胜的,起义者信心倍增。

出身平民,都有比自己强大的角逐

刘邦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聊两句,或是游手好闲,或是贪财好色,或是不事农桑都说明刘邦出身社会底层,再多的挥剑斩白蛇,说到底也是为自己称帝盖上一层神圣的外纱,刘秀同样传闻出生时红光满面,城外一株九穗,但是再多的祥瑞和神圣也掩盖不了他们起事时的虚弱。

刘邦在沛县起事时,可以依靠的只有樊哙、卢绾等草根阶层,就连萧何曹参都依附于沛县县令,更不用说世家大族的王陵、雍齿等人都比刘邦更有势力,刘邦拿下沛县外出征战时,奉命镇守老家丰邑的雍齿便举城降魏,刘邦只得前去投奔项梁。即便渡过初期的困难之后,西楚霸王项羽精湛的指挥艺术与强大的西楚军队也令刘邦多次落荒而逃。

刘秀虽然也是刘姓皇族,但皇族与皇族何止是天壤之别。经过推恩令的侵蚀,刘秀的父亲只当了个南顿县令,刘秀兄弟更是连一官半职都没有。所幸兄长伯升平素有个侠义的名声,刘秀得以仰仗兄长的威望在宛城扯起了起义的大旗,但伯升被更始帝忌惮遭到杀害后,刘秀再次无依无靠,只能忍辱负重,竟是一点悲伤都不敢表现出来,唯恐被杀。

刘邦、刘秀最终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只不过一个用了五年便能罢金销戈,而另一个用了十几年,却仍然没能做到海内升平。为什么面临如此相似的形势,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很显然,相似之外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战争的主体不同

先秦时期的征战主要存在于国与国之间,指挥战争是专属于贵族的职业,一方面因为贵族的威望,二来贵族可以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到了秦末时期,这种现象发生了改变,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900戍卒开始我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被称为农民起义,但只持续了6个月便宣告失败。

陈胜之后的抗秦战争发生了质的改变,陈胜死后,秦嘉便拥立了楚国后人景驹为楚王,之后项梁等人改立心为楚怀王继续领导抗秦,而同时期的六国贵族也纷纷篡夺了权力,周巿拥立的魏王,张耳陈余拥立赵王,甚至张良拥立的韩王都属于六国王室后裔,

农民战争再次回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既然是类似于春秋战国时的诸侯争霸,那么战争的目的便发生改变,始皇的集权被抛弃,齐桓公式的称霸模式再次恢复。而占据关中、汉中的刘邦成为霸王项羽之下实力最强的诸侯,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再次借力打力,一边攻打项羽,一边裁撤弱小诸侯,到了项羽失败刘邦称帝时,

当初的十八诸侯只剩下了韩信等七人,七大诸侯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转瞬便被消灭

刘秀所要面对的情况就复杂多了,

王莽末期爆发了真正的农民起义,

主体为流民的赤眉和绿林军并没有像陈胜一样很快覆灭,而王莽大军的屡次失败,令铜马等起义军也发展壮大起来,此时的起义形式完全被农民军大潮所占据。

农民起义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十足,

绿林起义之初,人数发展到数万人,但是一场瘟疫之后,绿林军便分裂为新市和下江两部分。赤眉军同样如此,绿林军占据洛阳后,赤眉军便兵分两路,一路由首领樊崇率领,一路由徐宣率领直奔长安,在长安烧杀抢掠之后,再次引兵东归。农民军的流动性令中央政府都无法迅速平定,更不用说依附于更始政权的刘秀。

集中领导的重要性

既然旨在推翻一个强盛的王朝,组织的有序性重要必不可少。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打出楚国旗帜,失败后项梁等人继续拥立楚怀王,楚国成为抗秦的旗帜,而

楚怀王也成为象征性的领导

,几乎关东地区所有的抗秦力量都接受了楚的领导,这种情况在项梁死后的安排十分明显,楚怀王派出宋义、项羽北上解救被章邯围困的巨鹿,周朝各国几乎都派出了救援,而另一方面刘邦作为偏师北派去直取关中。

无论楚怀王个人能力如何,事实证明以后的局势都在按他的安排来发展,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摧毁,而刘邦也完成了直捣黄龙的任务。

楚汉战争中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更是占据对抗西楚政权毋庸置疑的领导地位,

彭城之战刘邦率领五大诸侯五十六万联军攻打西楚彭城,之后又派出韩信从北方开辟北方战场,最终完成了对楚的围杀。

反观新朝末期则大为不同,由于王莽篡汉及改革的失败,全国都对新朝失去了信心,又开始追思起被抛弃的刘姓皇族。所以这个时期的起义领导者最终都集中到了刘姓族人身上,但刘氏作为曾经的皇族,人数实在太多了,不仅更始帝、赤眉刘盆子都是刘氏,刘永,甚至卢芳、邯郸的王郎也假借刘氏而起。

众多的帝和王在王莽新朝还未攻破时,又在起义军内部开始了内部争斗,更始帝刘玄将势大的刘伯升杀害,更始政权与赤眉军联合失败,王朗则在邯郸开始对抗更始政权。刘玄也因为自身的弱势,导致权臣当道,无法有效掌控权力。这个时期的

起义军虽然形势轰轰烈烈,却也是一盘散沙,

秦末时期集中领导的优势在这时已经一点都看不到了。

个人素质的不同

有的时候,领导者素质的优秀确实能决定成败,项羽性格中自带超脱的贵族气质,虽然被众多文人墨客仰仗,却证明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刘邦的流氓特性虽然被贬低到无以复加,反是最后的成功者。

刘邦是一个注重实际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目标永远是利益最大化

,为此他几乎可以放弃一切。为了自己的性命,他可以放弃一双儿女;为了战争的胜利,他可以放弃父亲的生命;同样为了自己的大业,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曾经帮助过他的功臣们,开国时的七大诸侯,最后只剩下忠厚老实的吴芮。

刘邦的重利轻义不一而足,

刘秀的仁善却屡屡见于史书。

北方的铜马等势力被击败后向刘秀投降,各部首领担心遭到诛杀,刘秀命令他们仍回到军中,自己却单枪匹马前去巡视,以打消他们的疑虑。铜马等首领感慨道:

萧王(刘秀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推赤心入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当刘秀、公孙述、隗嚣三足鼎立时,刘秀直接对隗嚣开诚布公地说:

今若束手,复遣恂弟归阙廷者,则爵禄获全,有浩大之福矣。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年,厌浮语虚辞。即不欲,勿报。

刘秀的仁义和刘邦的实用主义,其实都是服务于他们的利益,但是显然刘邦的效率更加有效,刘秀麾下只有冯异、岑彭两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而刘邦麾下却凝聚了包括陈平、张良等文臣和韩信、英布、彭越等武将,“汉初三杰”和“汉初三将”的作用要远比“云台二十八将”作用大的多。

结言

历史永远不是一个人的历史,如果可以的话,刘秀也希望和先祖一样,数年之内便完成统一大业,而后轻徭薄赋,再加上个人的仁慈,博一个“千古名君”的名声自然没有难度。

但是他所要面对的形势却要艰难得多,没有亲信的臂助,没有过人的“厚黑学”,没有宗族势力的帮助,又有太多的敌人和太多的困难需要自己去克服,所以他要走的路也要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