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为了解决用户购车后“扣标”的麻烦,AITO问界直接改名为HUAWEI问界。
近日,AITO问界多个官方宣发渠道在宣传品牌车型有关内容时,首次使用了“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证实了此前“AITO问界”将改名为“HUAWEI问界”的传闻。同时,这一细微的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华为是否要掌握AITO问界大权的猜测。
对此,华为的回应称:“HUAWEI问界是华为生态汽车品牌,是华为开创的全新商业模式,双方已于今年2月签署业务深化合作协议。”
赛力斯则回应称:“公司与华为长期深度跨界合作关系及合作模式均没有发生变化,双方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
业内人士对此却有不一样的看法。此前,华为模式就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灵魂论”,此番AITO问界跟着华为姓了,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华为不造车的承诺是否会被打破?这还是挺耐人寻味的。
光环消失,强化IP能奏效?
事实上,这不是AITO问界近段时间在宣传话术上的首次改变。从今年2月10起,AITO问界汽车海报右上角的logo已经变成了HUAWEI,甚至还带上了华为招牌的“菊花标”。此前,海报左上角logo的位置,写的都是AITO。
此外,网上也流传出疑似AITO品牌群聊记录。内容显示,已与赛力斯方高层达成一致,为强化品牌独特性,即日起品牌话术不再用“华为深度赋能”,而是“华为全面主导”。例如,AITO问界是华为全面主导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结合本次华为和赛力斯的回应,都证实了这次更名是由来已久的谋划,但为什么会是如今这个时间节点,这仅仅是巧合吗?要知道,改名前还叫“AITO问界”的品牌,进入2023年销量已经遭遇了2连跌。
反观其他新势力,2月销量同、环比均迎来较大增长。这还是AITO问界最多降幅高达3万元大背景下所交出的成绩单,跟着大部队一起降价,但销量反而大跌,或许连华为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尴尬局面。
改名可能是余承东全面接管华为汽车业务后的常规操作,但大概率也是为了加强HUAWEI的品牌光环,是企图提高销量的美好愿望。不知道华为有没有思考过,产品力层面是否出现了问题?
销量欠佳,或是产品力不行?
降价带不来销量,反而对改名动起了心思。但改名不一定能改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翻看近年来的销量,赛力斯去年历经8/9/10月份持续破万辆后,11月份销量跌至8260辆,12月年底冲刺又重返了10143辆的水平。进入今年的1-2月份,销量分别为4475辆和3505辆,这样的销量下滑趋势,其实早有预兆。
在AITO问界 M5、M7 进入市场初期,凭借鸿蒙智能座舱的产品力以及华为品牌光环,的确吸引不少消费者去关注并购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冲着HUAWEI而去购买AITO问界的消费者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
归根到底,AITO问界虽是一个新品牌,但产品层面依然是基于赛力斯现有车型去开发,摆脱不了东风小康这个廉价品牌的影子。明明是定位更高且讲究舒适大空间的问界M7,轴距却比问界M5还要短,产品策略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所以,即使是华为深度赋能,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它就是个贴牌货,支撑不起如此高的售价。随着蔚来、理想、小鹏等纷纷推出智能化更强的产品,特斯拉和比亚迪掀起了新能源车价格战后,它的产品力也随之下降,成为阻碍其销量增长的问题之一。
玩花样,为新系列让路?
AITO问界想要更好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模式必然要发生质的改变。品牌层面,必然是提高“含华量”,迅速去赛力斯化,减少东风小康的存在感。产品层面,从“深度赋能”变成“全面主导”,比如华为全面负责产品研发设计、体验质量等。
尽管AITO问界改名这一动作较为迅速,但也不得不面临品牌固有印象难以消除的困境。纵观近年来的汽车市场,比亚迪发布仰望,吉利推出银河,长安弄出个深蓝,折射出中国汽车更高的格局。
当原有品牌支撑不起更高的产品售价,推出新的序列或者新的子品牌,进一步往上进攻是大多数车企的选择。推出更高阶的技术和定位更高的车型打下口碑,再由上至下革新产品矩阵和技术换代,增强品牌产品的竞争力。
以蔚来为例,即将发布子品牌“阿尔卑斯”,下探至15万-30万元价格区间,以求覆盖更广阔的消费群体。那么,HUAWEI问界是否会有类似布局?在钟叔驾道看来,至少是不会向下探。
余承东曾说过:“如果做20万元以下的产品,我们会亏损,所以我们做不了。但我们会和其他品牌一起,共同把市场做大。”推出新的系列或者产品矩阵,防止AITO问界销量走弱进一步拉胯华为的造车大计,或是必然的选择。
上位,亲自下场造车的前兆?
AITO问界直接改名为HUAWEI问界,人们更关心的点是,华为是否要亲自下场造车?从目前的合作程度来看,华为是完全有能力去独立研发和生产车辆的。但为何迟迟未亲自下场造车,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表示:“华为没有必要下场造车,通过成立问界生态汽车联盟,选择少数几家车企加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把体验打造到极致,做好产品区隔,共同抓住汽车行业变革的时间窗口。”
其次,则是华为战略收缩。2022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发布的内部信称:“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华为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最后,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连“蔚小理”等头部阵营也尚未实现盈利、自我造血,更别说半路出家的华为了。另外,华为一直是美国的制裁对象,美国政府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供应芯片和其他技术,如果进一步制裁汽车相关零部件,那华为就难以翻身了。
任正非签署的“华为不造整车”承诺文件将在2023年过期,至少目前看来,这个承诺还是成立的。只不过,华为在AITO问界中的参与程度,从产品定义、研发、质量控制以及终端的营销、销售等几乎主导了车型的整个生命周期,名字也改成了HUAWEI问界,这和亲自下场有多大的区别?
最关键的是,华为能否保证HUAWEI问界的销量走势,形成足够的规模化优势?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