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效应
提起刮风,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寒风凛冽,透心刺骨,殊不知还有一种风,越吹越热,令人燥热难耐,这就是焚风,又名火风。焚风是由德国气象学家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干热风命名为Foehn的,其英文名称直接借用德文源词,中文译成焚风。
焚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人们最早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焚风效应最为显著。在同一时间,在迎风的山南的意大利米兰往往是大雨如注,寒气袭人,而在山北的瑞士却是南风阵阵,碧空万里,干热难熬,呈现出明显的“山前山后两重天”的景象。
形成原因
01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4000至5000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空气流动遇山受阻时会出现爬坡或绕流。气流在迎风坡上升时,温度会随之降低。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出现凝结,以雨雪形式降落。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并以干绝热率增温。因此,空气沿着高山峻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
焚风的影响
02
1
消极影响
由于焚风发生在背风坡处,带来的高强度升温会使受影响地区产生一系列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全文
1.引发火灾。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
2.加剧旱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并造成损失。
3. 如果焚风发生在高山地区会使雪线高度升高,造成大量积雪融化,产生的积雪融水可能会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势。
4.有时可能引起高山雪崩。
5.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2002年11月14日夜间,焚风在奥地利部分地区形成强烈风暴,并以高达160公里的时速袭击了所有农田和村庄。焚风暴所过之处,数百栋民房屋顶被风刮跑或压垮,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或折断,电力供应和电话通讯中断,公路铁路交通受阻。此次焚风造成二人丧生,以及数百万欧元经济损失。
6.此外,焚风天气出现时,许多人会出现不适症状,如疲倦、抑郁、头痛、脾气暴躁、心悸和浮肿等。医学气象学家认为,这是由焚风的干热特性以及大气电特性的变化对人体影响引起的。
2
积极影响
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
1、初春,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
2、夏末秋初,程度较轻的焚风可能增高当地热量,使玉米等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焚风的分布
03
在世界各地山脉几乎都有焚风存在,世界不同地区对类似焚风的现象还有类似的地区性的称呼。比如在我国的四川泸州地区称这样的风为火风,智利的安第斯山脉这样的焚风被称为帕尔希风(Puelche),在阿根廷同样的焚风被称为Zonda,美国落基山脉东侧的焚风叫钦诺克风(Chinook),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被称为圣安娜风(Santa Ana),在墨西哥被称为仓裘风(Chanduy)。
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美洲的落基山、俄罗斯的高加索都是与阿尔卑斯山齐名的盛产焚风之地。在我国各地也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二郎山、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台东地区等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年平均焚风为19天,最多的年份可达49天。
天山焚风效应
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
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
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
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干热河谷的形成是
当地的特殊地貌造就了它的荒芜,
跟人为破坏没有什么关系。
干热河谷是对
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的
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
在地理学上是一种小尺度范围的自然景观。
2
干热河谷的形成
这些河谷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地形:
山高谷深。
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
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当湿润的空气越过山脉时,
被迫随地形抬升
形成降雨而失去水分;
之后气流翻越山脊,
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增温,
变得炎热干燥,
这就是焚风。
焚风经过山的背风坡,
还会带走原有空气中的水分,
在一些地区,
山脉迎风坡降水充沛,
而另一侧降水稀少
形成雨影区。
在横断山区的“焚风效应”是说
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
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
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
背风坡少雨,
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
致使河谷干旱。
近地面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到了夜间空,近地面风由山坡吹向谷地,则称为山风。
“山谷风”垂直厚度大,
并有一定范围的局地昼夜环流系统,
其规模与谷地形态、位置有关。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
空气增温较多;
而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
因离地较远,
空气增温较少。
由于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
在山顶的近地面形成低压,
并在山谷的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积聚,
谷地上空空气受重力影响收缩下沉,
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
下沉气流形成干热的环境。
在干热河谷,
经常可看到两侧山腰有一条云带,
这其实是谷风气流上升而形成的。
在我国西南地区
由于高原的隆起和河谷的深切,
“焚风”效应逐渐加强,
干热河谷气候日趋干热,
干热河谷植被的自然演化相当缓慢,
且滞后于气候演化,
而人类破坏植被加速了植被的演化进程。
有些干热河谷自然生长着
热带干旱的典型植被——仙人掌。
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干热河谷存在,
大多数人以为干热河谷底部
植被稀疏或没有植被生长,
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干热河谷只是生长着不是
当地大气候下应有的植被而已,
很多地方是有植被生长的,
比如上图中的怒江河谷的某一段。
不同地形由于热力条件的差异,会造成局部气压的差异,形成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峡谷风、焚风、布拉风、冰川风,属于地方性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一、山谷风
在山区,由于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响谷地的风,称为山谷风。
二、峡谷风
峡谷风是因经过山区而形成的地方性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
峡谷效应又被称为狭管效应,峡谷风又被成为穿堂风。
达坂城位于峡谷口,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
高楼峡谷风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为了避免峡谷风效应危害,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住宅楼的走向避免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三、焚风
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称为焚风。焚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的现象,称为焚风现象。
中纬度地区,山脉相对高度达到100-200米时,就可以产生焚风效应。要是达到800-1000米以上时,焚风现象更为明显。一般焚风持续1-3天,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气温迅速上升。
世界著名的焚风区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坡、高加索山、北美落基山东坡、格陵兰西岸、南非好望角、亚洲阿尔泰山等。
焚风创造过3分钟内气温上升17℃的记录。
四、布拉风
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该词源于古希腊语Boreas(寒冷的东北风)。这种风像瀑布一样从高山滚落下来,级冷极快,我国天山南侧和长白山地区有发生。黑海和好望角地区也有发生。
亚得里亚海,布拉风从山上滚下来
布拉风的形成条件地理帝编辑: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多了就不冷了)。
五、冰川风
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地理帝又在其他资料上见冰川风被称为:下沉(降)风。
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密度较大,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形成冰川风。风速可达3米到10米每秒(7级风左右),厚度可达到2000米。地理帝
夏季晴朗的白天,冰川表面与周围温差对比最大,冰川风最强盛。(但冬季冰川面积大,冰川风也很强劲)
我国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都有此风的存在,期中珠峰北坡冰川风很强势,北登上造成很大威胁。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