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本人说:“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生意,(房地产)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行业太拥挤了,不需要这么多公司。”到底是肺腑之言,还是“蛇吞象”失败之后的无奈,没人知道。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胡扒依
投案自首三年后,以“玩主”自居,擅长以小博大的金融大佬戴志康,和他的“证大系”迎来了最终审判。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500亿,投案自首的戴志康最终获得了1亿的罚金,2550万元的罚款,与19年的刑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从2015年后兴起的P2P风潮的最后余波。
回首当年,戴志康对于地产行业也曾经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在金融业与地产行业都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马云创业之初,还曾经购买过戴志康的地产项目,但如今,二人的境遇已经天差地别。是非成败转头空,从地产大佬再到锒铛入狱,归根到底还是戴志康自己的“赌性坚强”作祟。
1.
/ 诈骗500多亿获刑19年
金融大佬迎来最后的审判 /
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自首三年多的戴志康等7人,和他的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作出最终审判。
从判决内容看,戴志康控制的证大文创公司,由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将被执行1亿元的罚金。戴志康由于同样的罪行,则被执行了十九年的有期徒刑,还被判处了2550万元的罚款,剩下几位同伙,有期徒刑的时间在十三年到七年不等,罚款金额则在150万元到1000万元。
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2011年11月至2019年8月,戴志康的“证大系”企业累计向35万余名出借人,销售理财产品共计596.66亿元,至案发,造成2.65万余名出借人未兑付本金共计75.21亿元。
分开看,“证大系”公司前五年募资数量并不算多,只有100来亿,没兑付的本金大概在1.5亿多元。但是从2016年到2019年的3年间,募集金额飙升到了400多亿,而且还有70多亿没有得到兑付。而“证大系”募资最疯狂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初代目P2P——e租宝、钱宝网等公司密集案发的时间段。
说来也巧,戴志康宣判的一周前,另一家P2P公司,团贷网的老板唐军也被宣判了,他被判决的时间是二十年,比戴志康还多一年。到此为止,横扫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界的P2P也算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
展开全文
戴志康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盈利,就是把别人的钱划入自己的账户”,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并无太多出格之处,但戴志康身处P2P行业,这种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他的败局。
2.
/ 出身寒门,赌性坚强
戴志康成为初代“私募教父” /
在喜提银手镯之前,“私募教父”、“资本大佬”、“地产大亨”,都曾是戴志康身上的标签。不过,在风云际会的九十年代,戴志康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人物。
1985年,21岁的戴志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在当时,没有什么985211,毕业就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戴志康选择再读两年,虽然毕业后先后进入了人民银行总行的金融研究所和中信银行,后来又成为了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的中方代表。但在一年后,戴志康就选择辞职下海,南下闯荡。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海南刚刚在80年代末成为了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戴志康也赶了波潮流,在海南成立了一家国际金融公司。但是出来混,光靠学历没有用,所以戴志康很快就体验到了年轻人的第一次创业失败。
不过,在师兄提携之下,戴志康在199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富岛基金公司,出任总经理,第一次募资就募集到了6000万元。
据报道,在富岛基金第一次发行基金的时候,由于海内外投资者太过踊跃,负责承销的海南证券港澳信托证券部营业厅大门甚至都被挤破了。戴志康日后的起点,上海证大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此时成立。
在1993年,由于宏观调控等政策影响,戴志康很快就把这笔钱亏光。更要命的是,戴志康在这个过程中加了杠杆,所以富岛基金的实际负债,可能接近两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90年代那次著名的“327国债事件”,戴志康也参与其中。仅仅一次多空对决,很大程度上就能填上这个亏空。戴志康说过,“那时候管金生做空头,我们做多头,管金生一家输了几十个亿,培养了估计几百个几千个百万富翁。”也没有人能知道,戴志康到底在这个事件中赚了多少钱。
327国债事件后不久,戴志康用自己的两千万融了三千万,再找深圳的一家企业,就做成了5000万的资金盘。再加上亿些杠杆,戴志康捏着两亿元,梭哈了A股的苏常柴。这一次,他又赌对了——1996年清仓苏常柴的时候,仅仅是戴志康的证大集团,就有1亿纯利入账。
用类似的手法,戴志康在长虹等牛股上斩获无数。时人惊讶于戴志康的判断力,就称他为“中国私募教父”,这个名头,可能比徐翔的“宁波敢死队”还要早几年。但戴志康对股市的判断,让他在2000年左右正式清仓退出,并转头进入刚刚开启黄金时代的地产行业。
3.
/ 征战地产行业
上海滩大佬热衷“蛇吞象” /
必须承认,戴志康每次转型,都踩在了历史的风口上。在证大“退圈”的两年前,房地产行业刚刚开始市场化,戴志康就来到了几个一线城市中地价最低的上海,并一口气拿到了2000多亩地。保守估计,这些地块足够戴志康开发10年。
彼时,上海的地产业界多数走欧式风格,戴志康另辟蹊径,开发了中式豪宅“九间堂”,差异化的打法让当时的顶级富豪趋之若鹜,曾经的“私募教父”就这样在上海地产圈站稳脚跟。
戴志康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处女作,是位于浦东联洋国际新社区内的大拇指广场。这个项目的22个建筑体,风格各异,错落排布,也是上海当时唯一设立了艺术馆的商业地产项目。
再比如后来的喜马拉雅中心,不仅有追求艺术的美术馆,还有可以容纳一千多名观众的舞台和会所式酒店,所有富人享受的高端项目,都可以在喜马拉雅一个项目里找到。
从这些例子就能发现,戴志康至少在地产开发上,有不小的“艺术追求”。而且这些项目上市时,正逢上海房价膨胀的阶段,因此证大集团的年均复合销售增长达到50%以上,2007年,戴志康的身家已经超过百亿,名列胡润房地产富豪榜第28位。
但一连串“以小博大”的胜利,让戴志康产生了路径依赖。前几个“大项目”赚钱之后,戴志康就看不上零敲碎打的小项目了,他要做就做大的,出道即巅峰的。但地产开发又是个长周期工作,需要资本的逐步大量投入。这也意味着,如果资金链断裂就会前功尽弃。
在2010年10月,证大以92.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夺得上海外滩8-1地块,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地王”。按戴志康的规划,这将是喜马拉雅中心三倍体量的项目,开发周期与所需资金数目也可想而知。
不过,此时的证大集团满打满算只有35亿的身家。加上彼时突如其来的地产调控,让本就脆弱的证大集团资金链雪上加霜,迟迟不来的银行贷款,让戴志康每天睁眼,就是几百万的滞纳金。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忍痛割肉”。
戴志康在地产项目上的“蛇吞象”经历远不止这一次,他在地产行业最后一次豪赌,是2013年在南非盘下20平方公里的土地。证大公司当时说,要在10至15年时间,投资80亿到100亿美元,建设未来非洲的新金融贸易中心城,在南非打造一个“陆家嘴”,当时证大集团的市值,也只有20亿港元。
结局自然不难想象,三年多后,南非的物业就被折价出售,以亏损3000多万港元告终。但离场的,还有戴志康本人。就像十几年前清仓股市那般,他把证大集团的地产业务全部卖掉,正式退出地产行业。
戴志康本人说:“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生意,(房地产)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行业太拥挤了,不需要这么多公司。”到底是肺腑之言,还是“蛇吞象”失败之后的无奈,没人知道。
但他紧接着说了另一句话:“我要做下个时代的事儿,我能够看得清未来20年。”
4.
/ 重返金融,“大赌伤身”
戴志康最终满盘皆输 /
虽然戴志康公开宣称,自己要做的是“文化、金融、投资”三驾马车,但谁都知道,戴志康实际要做的,只有金融。
在还没从地产行业抽身的五年前,戴志康就有意识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布局。比如以银行助贷业务为主的深圳证大速贷小额贷款,扶植农村经济的海门证大农村小额贷款,以P2P为核心业务的上海证大财富和北京捷越联合。
戴志康没有看错,在监管风暴尚未到来之前,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风口。不到几年,戴志康的金融业务规模就膨胀到几百亿,几百个网点和上万名员工,共同组成了戴志康的P2P帝国。就在宣布退出地产行业的2015年,戴志康还获得了“沪上金融创新人物”称号。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证大金服累计服务了近49万名借款客户,累计借款总额达320亿元;其“拳头产品”捞财宝2018年营收2.6亿,当年净利1163万,已连续三年盈利。
不过,P2P业务的天然短板是,它没有自己的造血渠道,只能不断去投资,但是投中独角兽的几率,甚至不如直接“拆借”后来投资人的本金。正因如此,P2P才被监管注意,并被定义为非法集资。
在证大金服还在“持续盈利”的时候,很多P2P同行已经先后暴雷——2017 年底,钱宝网张小雷投案自首;2018 年 6 月,唐小僧董事长陶蕾自首;7 月,成都雅堂控股杨定平投案自首;8 月上海警方抓获联璧金融案主要犯罪嫌疑人。不到一年,P2P行业的“四大天王”就被警方集齐。戴志康的最终暴雷,显然只是时间问题。
“以小博大”半辈子的戴志康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他选择硬撑。在投案自首的半个月前,证大宣布旗下金融平台“证大财富微金融”即日起将暂停所有贷款新增业务、全体裁员。证大旗下另一家网贷平台——捞财宝也被银行单方面切断存管接口,被迫停业、清盘。
戴志康本人还说:“公司将不甩锅、不跑路、不失联,把工作重心放在债权资产的还款管理、催收上,并考虑对那些最后因为借款人逾期比较严重导致收到回款较少的出借人进行一定的补偿。”但此时,还有谁会信他的话?
但此时监管的利箭已在弦上,在投资者翘首以盼“接盘侠”的时候,戴志康选择自首。彼时,还有2.6万多人的70多亿本金尚未付清。
还记得在庭审的时候,公诉人问到戴志康坏账问题。公诉人问戴志康,证大系的坏账率大概控制在什么范围,戴志康说,如果要折成真正的坏账,大概在15%。很显然,哪怕是拥有拨备与风险准备金的银行,都顶不住这样的坏账率,金融科班出身的戴志康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显然是在赌。
但最后的豪赌,最终葬送了他的后半生,与身后几万名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