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袍 春秋

《春秋 与子同袍》——召陵之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20:25:05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集咱们说齐楚两国召陵之盟的故事。

八国联军兵临汉水,在陉山(河南漯河)安营下寨。南北双方进入长期对峙。

众家诸侯询问管仲,说:“先生,大军业已深入,为何不乘势渡过汉水,和楚军决一胜负呢?”

管仲一笑,说:“现在我们屯兵于此,大张声势,我相信楚王会量力而行,再次派出使者来和谈。我们因伐楚而出兵,如果能够不战而屈服楚国,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管仲说得胸有成竹,众家诸侯哪里肯信,你不打,楚国怎么会轻易就范呢?

再说楚国,令尹子文率兵在汉水南岸严阵以待,没想到,八国联军屯兵陉山,逗留不进。子文知道管仲善于用兵,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于是,他上奏楚成王,请求再次派出使者,到敌营打探虚实动静。

楚成王委派屈完再次出使。

屈完启奏,说:“不进贡苞茅一事,臣已经承担下责任。如果大王打算请和,我仍然竭力前往;如果大王打算开战的话,还是另请高明吧?”

楚成王授予屈完全权,可以便宜行事。屈完是中国屈氏家族的先祖,大诗人屈原就是屈完的后代。

屈完二次出使,到达联军大营,面见齐侯。屈完开出谈判条件,说:“皆因楚国不进贡的原因,以致公侯千里劳顿,楚国业已知罪了。如果齐侯能够兵退三十里(一舍),我家主公将惟命是从,决不食言!”

齐桓公当即立断,说:“如果大夫能够辅佐楚君,重修旧好,让寡人我圆满地向天子复命,还有什么不能谈的呢?”

于是,联军自动后退三十里,屯驻召陵(河南偃城东)。

当楚成王听到联军自动后退,沾沾自喜,想要毁约。子文进谏,说:“人家八国诸侯说到做到,都不会失信于人,大王你怎么可以自食其言呢?”

展开全文

楚成王点头称是,委派屈完第三次出使。楚国预备了八车黄金、丝绸,犒劳八国之师。另外,还预备了一车苞茅,说是要进贡给周天子。

齐桓公列阵于召陵,命令众家诸侯各守一方。齐军主力位于大阵最前头,正当要冲。各国大军盔明甲亮,旌旗猎猎,战车如山,战马如龙,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

屈完赶到,呈上黄金丝绸,齐桓公也不客气,照单全收。至于这车苞茅,是献给周天子的,就由楚人自己去完成。

交接程序完毕,齐桓公请屈完登车,一同检阅观兵。观兵是假,真实目的,是彰显军力,恫吓对方。

列军方阵,庄严整齐,如临大敌。一声鼓响,雷霆万钧,排山倒海。齐桓公自豪地说:“寡人有如此兵马,战,何敌不胜?攻,何城不克?”

屈完没有被阵势吓倒,不卑不亢地说:“齐侯会盟中原,宣扬天子仁德。如果是以仁德安抚诸侯,天下谁敢不服?如果是以武力要挟,楚国虽小,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池深城峻,谅有百万大军,又奈我何?”(《左传》: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齐桓公不禁赞叹,说:“屈大夫真乃楚国栋梁!”

次日,在召陵筑起盟坛,八家诸侯和楚使屈完依次登坛,歃血为盟。会盟已毕,联军班师。从此,楚国在很长时间内,不再向中原用兵。

撤军中途,鲍叔牙私下请教管仲,问:“楚国之罪,罪在称王,与天子并立。你却追究楚国不进贡茅草的过错,我实在不理解?”

管仲说:“至今,楚国已经三代称王,不如放弃他们,视为蛮夷。倘若非要逼着楚国革除王号,他怎么肯俯首听命?一旦交兵,战祸绵延,从此天下再无宁日,还不如以断贡为借口,强迫楚国就范。如今楚国自愿服罪,我们足以还报天子,彰显诸侯。”

鲍叔牙这才明白管仲的高瞻远瞩。

“召陵之盟”发生在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夏。

——“慈不掌兵,义不守财”,这句话对吗?对。但是,这不代表将军就是屠夫,军事家就是战争狂人。战争目的在于取胜,而不是杀伤,那种不计士兵生命代价,盲目用兵的将帅,叫千古罪人。

所谓“将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就是做得太过了,必遭天谴报应,这条铁律适用于任何一方。所以,中国的老祖宗早就提醒,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的最高艺术叫“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