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具 泥土 补贴 多多 星空

从百亿补贴到新农具时代,拼多多的泥土与星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09:06:02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丨语焱

监制丨阑夕

无论五环外普通人,还是五环内资本市场精英,没人逃得过拼多多的诱惑。

不久前,拼多多发布最新财报,2022年,营收1306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306%。

这是一份在当前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中漂亮的甚至有些不真实的数据——在存量时代,拼多多还能出现增长。

要想解读这种稳定增长,我们可以从拼多多的两个“百亿补贴”入手。

第一个“百亿补贴”,针对消费者,2019年的618,拼多多百亿补贴启动,在3C、百货、美妆、农产品多点齐发,带来了拼多多在用户圈层向更高净值人群的突破;

第二个“百亿补贴”,针对供应链,在农产品领域,拼多多2021年8月推出“百亿农研”专项,致力于推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效率。

展开全文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很好解读:C端百亿补贴,让用户享受实惠,也“占到便宜”换来用户心智;农产品高频刚需,换来打开频次与流量。前者有认知,后者有流量,这在互联网世界中,是一场不可能输掉的战争。

但其实,商业之外,我们更需要从企业基因来理解这家公司,“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五环之外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从来都是这家企业一以贯之的文化。

与五环外、农村、无数沉默的大多数站在同一立场,是拼多多烙在基因中的印记。

没有新故事的拼多多,与农业的新农具时代

实际上,发出这样一份高增长财报,对习惯了“拼多多式速度”“拼多多式成功”的资本市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

但藏在财报之中,一些细微的变化,也依然值得被重视:

一句话总结——拼多多正在从“重营销”转向“重研发”。2022年,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超过1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四季度研发费用增长19%,达24亿元。

农业,正是拼多多的重点研发投入领域,甚至有继续加大投入的趋势。

原因很好理解,农业在用户侧具备高频刚需属性,可以极大地唤起用户的打开欲望。在中国的电商领域,围绕高频刚需曾经掀起过无数次战争,比如京东与当当的图书之战,比如阿里与美团的本地生活之战,农产品同理。

我国历史悠久却根基薄弱的农业特性,则是拼多多加码农业的另一重隐秘心事。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只不过,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形成鲜明对比,美、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德英法等国的转化率更是高达90%。

更直观来说,在供给端,中国农业还未彻底走入现代化。基于此,拼多多2020年以来,拼多多已连续三届落地“全球农创客大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农业相关的赛事活动。到了2021年,甚至专门设立了“百亿农研专项”,将利润投于农业。

与过去那些传统的大赛或者科研成果不同的是,拼多多更加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

比如第一届创客大赛中,关于AI种植草莓的成果,拼多多向百余名草莓种植户提供。这一技术,通过AI形成草莓的生长模型、种植决策、生长状态识别等模块,将草莓种植过程中的知识、方式标准化,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标准化,但对种植户来说,他们只需一个接口,就可以按照流程,学会专家的草莓种植经验。

第二届创客大赛的智慧番茄数字管控云平台,当前也正在小范围商业试点,为全国推广做准备。而本届的集装箱种菜决赛圈选手,甚至还会将自己种植的优质生菜在拼多多销售,一切以销量说话、以利润为导向。

△第三届创客大赛的集装箱种菜

在拼多多的带动下,这些高科技正在走向田间地头,几千年的农业种植习惯,也开始发生加速的变革。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拼多多选择了后者,将技术变成农业生产中的新农具,带到田间地头的每寸泥土。

从多收三五斗,到上云小康

中国有超69万个行政村、超260万个自然村,农业人口超5.5亿,农业发展,关系国之根本。

中国农人大多数面临同一个问题:虽然会种,却不会卖。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农业长期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是分散带来的低议价。无论是消费者、农产品批发商、农户、农企,供给需求两头分散,分散的直接结果就是在供应链冗长而分散,供应链的每一环,全都缺乏议价能力。甚至,小商贩下乡收农产品,一村一价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其二是地理环境限制带来的供应链难题。中国云南的鲜花全国知名,但鲜花难以保鲜,容易失水,常常出现即使空运到江浙沪,也因为无法在两三天内出售而迅速凋谢;大荔冬枣肉脆果甜,但往往越是脆甜的水果,越怕磕碰,采摘、运输途中,轻微磕碰就会带来坑洼腐坏,导致货损率居高不下。

第三是分散市场带来供需的不稳定、信息不透明。以猪肉为例,丰年降价——农第二年不养猪——猪肉涨价——一拥而上——丰年降价,由于市场上的养殖散户过多,进行消息判断时具备极大的滞后性,总是入场在周期的顶部,以至于出现丰年卖不上价、灾年拿不出量的情况时常发生。

也是因此,在拼多多的“百亿农研专项”中,用技术带动农业生产端的进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专注于对流通效率,供应链体系的变革。

在销售端,拼多多的思路是通过百亿补贴,带动单一爆款的销售。

以云南蓝莓为例,早在2002年,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就先后筛选出13个优良蓝莓品种,根据云南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将云南的蓝莓产业带规划出了早熟、应季、晚熟等不同区域。

但在流通环节,过去的方式却无非两种,第一,即摘即走,这种模式下,各家农户量少且分散,相应的流通环节也仅限于省内及少数周边地区;第二,小规模批发,相应的如何仓储保鲜,降低货损又成了另一个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拼多多创新打造“农地云拼”模式,将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散订单集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将需求形成统一的全国虚拟市场,进行供需匹配。这样一来,云南蓝莓的规模销售,通过平台得以被接入一个更大的全国市场,一举卖爆,成为网红水果。

这种效率的提升,意义不仅在于销路的拓宽,更在于用户的更多实惠,以及农户的更高利润。过去,农民赚不到钱,普通人吃不起水果,问题并非出在批发商的暴利,而是在于农产品供给的分散,需要多级批发,被迫的层层加价,加之流转过程中的货损,也就导致了收购时“不值钱”的水果,到了消费者手中已经涨到了“买不起”的价格。而拼多多的产地直销,通过直连农户与客户,砍掉中间商,留下的新鲜,带来的是实惠与效率。

此外,针对传统农业在物流以及资金规模等方面的短板拼多多也孵化了仓储、分拣、配送、供应中心等形式;同时提供农产品零佣金政策,带动原本“重资产模式”的农业,轻松实现“上云小康”,解决后顾之忧。

在经济学中,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其中的基础名词。对应在农业中,基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农民可以种得更好,而更好的销售、更短的链路则意味着生产关系的进步,让过去“丰收成灾”彻底成为历史。让农产品的流通进入更大市场,也就意味着让勤劳致富在这片土地真正成为可能。

从看天吃饭,到结构化改革的新农村

回顾过去近百年的中国农业发展,我们总是不免产生一个疑问,明明我们地大物博,明明我们勤劳努力,为什么中国农业的发展,却稍显迟缓又蹒跚?

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先天的原因:中国多丘陵,美国多平原。大面积的平原,更适合联合播种、规模化种植等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机器、生物技术等先进生产力的介入,又使得美国的农产品具备更高的流通价值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将务农,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演变成为一个真正的规模化产业。

农人的构成,则是加大鸿沟的后天差异:规模化产业的潜力,使得美国的农人构成,大多是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资料的“大地主”,他们有的是富豪,有的是生物公司。就连比尔·盖茨,也在过去十年中,累计从美国19个州购买了24万英亩的农田和2.7万英亩的娱乐土地以及过渡土地,成了美国最大的地主。而中国的农业主力人群构成,则大多是乡村的老弱,他们勤奋朴实,但也逐渐在落后。

变革农村,需要从农人开始。

在云南蓝莓实现拼多多“上云小康”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农人在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了。自2016、2017年云南的雪莲果、人参果等小众水果在拼多多成为爆款后,在当地,一大批新农人开始涉足电商。

通过拼多多对量对接的优质供应链上云,以及专场招商培训,不少新农人开始入驻拼多多,并熟练掌握平台的运营逻辑,学会了上新品时要秒杀,大规模上市时要参与万人团与百亿补贴,在销量低迷时如何通过9块9特卖、限时秒杀冲量、提升店铺排名,通过全年大大小小的主题促销打开了销路与知名度。

在山西,有运城新农人大半年时间帮农民卖出价值1.5亿元的水果;在云南,蓝莓、雪莲果等小众水果在新农人带动下成为不愁销路的网红水果,在甘肃,三面沙漠围困的民勤县,人参果开始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金果果”,配套的电商孵化中心以及仓储、分拣、配送、供应中心,更是带动了当地产业从靠天吃饭到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农人正成为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他们带着新的力量、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回到农村,让老龄化、贫穷化的农村焕发新的活力。

而让这样一群人脚底有泥,眼里有光,不只是一个企业不断进击的史诗,也是一个关系5.5亿农人尊严,让体面留在这片沉默的大地上的无声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