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美 中原 闲话 无用 作家

赵克红:闲话无用之美|中原作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05:39:02 浏览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赵克红

来源:洛阳作家(官微)

此刻,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窗外细如银丝的春雨敲打着树叶,那淅淅沥沥的声音,宛若秋的絮语。

总以为,在我们的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里,除了追求有用的东西之外,还应该为自己留一点闲适的属于自己的时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才有滋味。这看似无用的行为,却能让人生多一份美好,在静静流淌的时光长河里,浅笑而行,在人间的烟火气息里,寻觅一份诗意的心境。

很喜欢王维《竹里馆》里的句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坐,无需陪伴;弹琴,无需知音。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诗人是在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的悠然相会,体味这恬淡悠闲、淡泊清幽的境界。 

生命纷繁复杂,有人争名夺利,不知快乐为何物;而有的人工作生活之余,看书,品茶,弹琴,绘画,沿着内心的指向,于淡淡茶香里,慢享静好岁月。既陶冶了性情,又提升了自我,生活得潇洒自在,有滋有味。其实,人生的境界,说到底,是心灵的境界。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性的优雅。

丰子恺先生曾说“绘画有大美而无用”,借他自己的话来解释,“真正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在浮躁的尘世间,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宛如静夜的月光,抚慰每一颗荒芜的心。那些无用之美,沉浸在灵魂深处,美得不可名状,美得不可言说。其实,自古文人喜欢做的事,大多是无用的,比如听雨、赏花、写信、观帖、吟诗、抚琴、读书、品茗......在浙江小城富阳,人人都为出自这里的《富春山居图》而自豪,元朝时,年过七旬的画家黄公望在富春山居住,他用4年时间完成了这幅大作。当小城里的人们拼命为名为利忙碌时,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那位看似“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枝又一枝磨秃的画笔,把富春山这方锦绣的山水留了下来,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展开全文

人的生命,包含着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在漫长人生旅途中,适度放缓脚步,细细品味无用之事带来的静谧和美好,不失为智者的一种选择。

演员陈道明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夏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陈道明读书、练字、弹琴、下棋,在某些人看来,他所做的尽是无用之事,可就是这跟演戏看似不沾边的“无用”之事,却让陈道明活得风雅,潇洒,清逸,活得宛若一首悠扬的歌。

世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无用之美才是大美。无用之美,最见于读书。读书的目的若只是为了升学、考级,自然是有用,但这样的读书往往并非出自内心的热爱,久而久之,反倒使人容易产生厌倦,很难再有读书的兴趣。书籍浓缩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经典作品更是作家对时代和人生的完美融合,它是开在生命里的文字之花,能使人看到更多人眼里的世界、见识更多种生活方式,还能让人欣赏到不一样的美景。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之余,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这看似无用的阅读,却能让你不知不觉中提升涵养和品味,于潜移默化中,收获心灵的那份愉悦和感动,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得到提升。这种看似无用的阅读,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却能给你带来终生的受益,它“润物无声”“滋养心灵”,于潜移默化中,融入你精神的血液,同时,也提升了你的修为和气质。

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听一段好听的乐曲,或是铺开纸墨,临几张颜体小楷,再或者即兴挥毫,画竹画梅画鸟画鱼。如此清雅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阕词,一幅画,一首歌。

要知道,那些看似无用却美好的事物,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养。

它能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心灵的每一寸空间。当人生充实有趣,当生命充满阳光,再繁琐的日子也会有欢乐和希望。内心有光,心中便会有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朋好友的爱。因为有爱,我们的内心便会强大;生活便充满温馨;内心就不空虚,不孤寂;因为爱,我们善良而温暖,内心丰盈充满光亮,明媚而安然。

用无用的态度去做事,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精神的愉悦。就像古人常做的雅事:对月抚琴、焚香品茗、酌酒对弈、听曲赏雪,这些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能使你蒙尘的灵魂得到慰藉;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得到安静,这宁静来自内心,也只有超越苦乐后的那份宁静,才是最美丽的心境。

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很多闲雅的东西正在逐渐被消解,被替代。如果不懂无用之美,没有一颗感知万物的心,就感受不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腻哀伤;就不会懂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唯美意境;也就品不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磅礴和开阔。如果说“有用”是一门功利哲学,那“无用”就是一门心灵哲学,他们看似对立,实则又统一。

对今天的人来说,学会在“有用”与“无用”的世界里来回穿梭才能兼顾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世间有趣之事,多为无用之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说无用之乐是单纯的心灵享受,那无用之美则是我们感受四季变换、感受细微日常的能力,它是来自生活全部的闲情逸趣。当我们常常对现实力不从心,幸好还有这些无用的美好,宽慰每一个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之美是为大美。”它可以舒缓疲惫紧张的神经,慰藉脆弱易伤的心灵,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精神上的高远与超脱,这种来自心灵上的净化和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能让人获得更多的满足与幸福感。有位学生去拜访朱光潜先生,秋深了,见院中积着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了一把小扫帚,要为老师清扫落叶。朱先生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多么有情趣。这与《红楼梦》中黛玉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舍不得拔掉枯荷叶一样,都有一种萧瑟之美。人生难得听秋声,留得残荷与落叶,不过是为了听秋风秋雨之声。

至今仍迷恋叶嘉莹先生讲古诗词,叶先生九十岁高龄,她站在台上讲古诗词,有学生不理解地问她,您讲的诗词很好听,但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古典诗词似乎是无用的,但它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无用之美,是人生的大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有活在生命最初的纯粹里,日子才会过得更加空灵,更加充满诗意。

作者简介:

赵克红,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高级政工师,洛阳市优秀专家;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著有诗集、小说集、散文集等13部,其中散文集《心韵如歌》获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诗歌《弹奏阳光》获《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二等奖,报告文学《情系大动脉》获中国铁路征文一等奖,散文《回望故乡》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长诗《大地飞歌》获第四届中国长诗最佳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