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 光绪 求战 求和 急于

从兴奋到逃避,甲午战争中,光绪为什么从急于求战转为急速求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04:19:05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2期:

近代史确实不好写,一不能胡说八道,二不能大开脑洞,再加上敏感词多,雷区多,所以这个系列越往后写,越难写。

我们今天继续脱离剧情谈《走向共和》,整场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多人把责任归咎到李鸿章身上。但,如果再往上追责,也有一些人会怪罪到慈禧太后头上,但很少有人思考过光绪帝的罪过。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整场甲午战争期间,及甲午战争结束后,光绪帝的表现,究竟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2期:本想大展身手,却无意中暴露了自己无能,谈甲午战争期间的光绪帝。

有一说一,慈禧太后对亲政前的光绪帝,大体还是满意的,相对于叛逆的同治帝来讲,是要强百倍。

尤其是读书写字方面,慈禧太后也是吸取了当初对同治帝失败的教育,往往亲力亲为,试图把光绪帝培养成一代帝王。

但,随着光绪帝逐渐成人,他性格的另一面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进宫到亲政的这十几年,他的一举一动都屈服于太后的意志,不仅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受到约束,连婚姻也无法自己做主。

这种滋味,一直伴随着他到“大学”结束,是的,光绪帝“大学”毕业了,亲政的他,磨刀霍霍大展宏图,以实现“尧舜之治”的远大理想。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大清扭转颓势,人民休养生息,几次战争也打出了大清国的风采,甚至有人把这段历史称为“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中的“同光”就是指同治帝和光绪帝,在光绪帝看来,慈禧太后并不像自己那样饱读诗书,又是个妇人。如果把大清交到自己手里,必然能更加发扬光大,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展开全文

怀着这种远大的理想,光绪帝亲政了,虽然某些政令还是受到慈禧太后的约束,但不管怎么说,大清的掌舵人换成了自己。

经历了短暂的激动之后,光绪帝开始陷入了日复一日的枯燥之中,是的,管理国家可不是小孩过家家。很多时候不是你在操纵大清的前进方向,而是大清操纵着你向前走。

二、

虽说自己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但其身后还有个董事长在掌舵,光绪帝就在这种环境下亲政了几年。

但这几年,并没有给众人带来多少惊喜,反而给光绪帝带来了烦躁的情绪。日子似乎太过平淡,慈禧太后那种按部就班治理国家的方式,反而让光绪帝深感厌恶。

仿佛是上天助他,天下之变局就此发生了,这也让光绪帝异常兴奋:

没有什么比打赢一场战争更能振奋人心了,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也敢挑衅朕的大清。朕饱读史书,中国上下五千年里,几乎每部史书均记载着这个东方弹丸小国,无一都注明土地、军事、人员等等均不足中国十分之一。

欧美大国欺负朕大清也就罢了,你个倭寇小日本也敢挑衅?

一个字——干!

只要打赢了日本,光绪帝就成为自道光帝一来,第一个打赢对外战争的皇帝。必然会大大提升臣民的自信心,提升大清国际形象,甚至会让受人欺负的大清扭转成东方强国。

更重要的是,光绪帝可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够独掌朝政,能够带领大清这艘巨轮走向强盛,甚至可以一洗当年西方列强欺负大清的耻辱。

对于慈禧太后来讲,她已经执掌朝政三四十年了,早就累了,而且光绪帝亲政这几年,她基本还算满意。又赶上颐和园刚刚修好,自己又到了六十大寿,她是真心想退休休息了。

所以,慈禧太后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对日作战的后果,而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光绪帝。

三、

与处于兴奋状态的光绪帝及其老师翁同龢,还有那些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清流不同,掌握大清最强军队的李鸿章却很忧郁。

光绪帝虽然饱读诗书,可是他都是读的什么书?

四书五经?圣祖圣训?太祖实录?

光绪帝在做出对日作战的决定时,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近在咫尺的邻居,更是对李鸿章提出来的退守朝鲜,防备国线的提议,嗤之以鼻。

认为这简直就是荒唐,大清国竟然避让小小的倭寇,朕的脸都丢尽了,不行,李鸿章你马上整军备战。

光绪帝的一生,除了八国联军进攻的时候离开过一次紫禁城,跑往了西安,其他的时间,可谓是一步都没离开过紫禁城。

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跟外界的交流几乎为零,整天在规矩和皇权至上中度过,怎么可能有更高的见识?

再加上翁同龢作为其老师,经常给年幼的光绪帝灌输英国是怎么用大炮轰开的大清国门,英法联军又是怎么火烧了圆明园,咸丰帝又是怎么誓死不愿意再回北京……这些言论。

愤怒早已在幼小的光绪帝心中扎下了根,一旦掌握了权力,他更想做的便是报仇雪恨。

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觉得不过瘾的光绪帝甚至把军事指挥大权也握到了自己手中。拿着一本《孙子兵法》,反复回顾并分析总结着圣祖仁皇帝是怎么除三藩、收台湾、三征葛尔丹的伟大战役,指挥着清军战斗。

然而,现代战争,使用旧式指挥,指挥着旧式军队对战新式陆军,哪有什么胜算,不出半个月,清军就被日本人从平壤赶到了鸭绿江边。

这时候光绪帝才慌了,慌乱之余,开始把所有能调动的军队都往前线派,无论如何也要挡住日本人。

光绪帝指挥战斗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你战败,你就有罪,丁汝昌就是这样被定了罪。甚至李鸿章的三眼花翎也被光绪帝取掉了,只是圣旨还没到李鸿章手里,鸭绿江就失守了。

随着各地的败仗奏折雪花般飞进紫禁城,光绪帝更加急躁,求胜心切的他,不顾一切地指挥军队主动出击。不停地把优秀将领及军队往前线派,谁要不听,都以军法处置,反而让精良的军队排队去送死。

见光绪帝越来越疯狂,李鸿章坐不住了,他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很长的奏折,里面详细阐述了“打持久战”的思想。以空间换时间,不记一城一池的得失,把日本人拖住,直到他垮台。

但此时的光绪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要他迁都,要他再次重演咸丰帝仓皇出逃的历史,他是不愿意的。

陆战不行,海战还能扳回一局,一个根本不懂海军作战的皇上,就这样命令丁汝昌防守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门户,北洋水师就这样放弃了远海巡航,丧失了远海制海权。

由于光绪帝对不敢拼命,不敢主动出击的海军将领采取严惩态度,扬言要对战败的将领“从重治罪”,也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既然横竖是死,不如死在战场,连丁汝昌每次作战时也刻意停留在甲板上,以求解脱。就这样北洋水师培养了十多年的优秀将领,要么主动战死,要么自杀身亡。

就像我们常说的飞行员比飞机值钱一样,军舰没了,可以再造,可是身经百战的舰长死了,没个五年十年的,可培养不出来。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再也无法短时间内重振雄风。

即使这样,自杀身亡的丁汝昌也没逃过光绪帝的处罚,停尸十多年,才被宣统帝平反安葬,入土为安。

等到辽东半岛整个都被战火烧起来后,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就她分析的战争结果来看,大清必败,于是她开始偷偷部署求和事宜。

当然,还是有一些青年派官员,誓言要战斗到底,即使迁都西安,也得继续抗战。这一下子击溃了光绪帝,他陷入了两难之中,是战是和,让他纠结万分……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马上停止战争,越早,求和越有筹码可谈。而继续战争,则需要他下定决心,且有着超乎寻常的意志力,不赢誓不罢休的毅力。

可惜,他都没有,既没有意志力,也没有眼光,而是选择了逃避,避而不谈,连指挥战斗也不管不顾了。

等到日军屯兵山海关之后,光绪帝颓废的出现在了议事大堂,此时的他从主战变成了急速求和,越快越好,甚至都出乎了慈禧太后的意料。

“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唯独光绪帝,电告李鸿章,也是这封电报被日本截获,获取了清朝的底线:

“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

即使到了最后签约的时刻,李鸿章还不放弃,急电朝廷,说日本的条件太苛刻,赔款太高,割地太痛:

“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但急于求和的光绪帝,还是命令李鸿章把合约发回京城,他被这场战争搞得太痛苦了: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就这样,甲午战争以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盖章而告终!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42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参考资料: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翁同龢日记》,《清史稿》,《中日战争》,向斯《老佛爷吉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