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读欧阳准年《三月里的江南雨》
一、关于书名
每读到“江南”这一语词,便条件反射般地想起南朝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语言优美之至,其风光旖旎迷人,因而令人遐想,心生向往。是的,“江南”是美丽的代名词;一想起江南,胸臆中美感便油然而生!我想以此类推,同理——湖南省湘潭市知青作家欧阳准年以湘潭知青生活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名曰《三月里的江南雨》,因为标题中嵌入了“三月”、“江南”这样的字眼,书名彰显了美丽的诗意,所以还未开卷就引发我习惯性的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定义。但是,反转一想,我又有点困惑。为什么呢?因为本书付梓之前我就知晓,这部作品是描述知青生活的,而我们这一批人在那个时代都当个下乡知青,个中滋味,甘苦自知,花样年华,却深陷泥淖。而欧阳用了这样的美丽的书名,难不成那一段最宝贵的人生还有什么样美好值得记取么?不过,当我打开书页读下去的时候,就逐渐释然了,我想,作者在书名中嵌入“江南”这个美语,自有其意。细细推敲,文中所描写的人事,确乎可以与“美丽”相关联。
当然,本书不乏当年知青所处的严峻艰难孤寂的生存处境与沮丧苦闷焦虑的内在心境的细致描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知青遭受的不幸的伤害、甚至悲惨的人生际遇时,笔触冷静而犀利,既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更毫不留情的披露和鞭挞了丑恶乃至罪恶。
读毕全书后,掩卷回思,觉得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作者着力描述、着墨最多、也即最夺人眼球的,是贯穿全书的异性之间的情感的缠绵缱绻和纠葛纷扰。我认为,这些情感的演绎,大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爱情是美丽,以及主要人物的意识中追逐爱情的过程也是美丽的——这是我读本书最为深刻的两点感觉,也是我由此认可“三月里的江南雨”这个颇具美感的书名的因素。也算是名实相符吧,既有美丽的书名,当有美丽的叙事。
此外,关于书名,我想还作点补充说明:广义而言,湖南也算是江南,亦属鱼米之乡,历来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说,因此就这个意义来说,在书名中标榜“江南”,亦无不可。
接下来谈谈上述的我的两点感觉。
二、爱情是美丽的
关于这个问题,举个几个事例吧。
展开全文
本书的的第一章篇名和书名完全雷同:“三月里的江南雨”。开篇伊始,欧阳就以清新生动的文字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很凄美。通读全书后,我认为,这个篇章在本书中最为动人心弦,文字美,人性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演绎了从美丽的相依相恋的爱情到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过程。中俄混血儿洪斯科和白阳春是一对恋人,在艰难孤苦的岁月中,他们彼此温暖,相互关切。琴瑟和鸣的吹拉弹唱,月色溶溶下的赏景吟诗,可谓其乐融融,如胶似漆。
本来,白阳春已经被推荐招工,“体检、政审顺利通过了,临走前一天,有人报告大队干部,说她烧掉了出工时穿过的几件旧衣服,说这衣服完全应该送给社员穿,这是歧视贫下中农。她不服气,据理力争,结果,事情闹大了,不准她走,被留下来继续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件事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同时,也埋下了她不幸命运的伏笔。后来,仍然滞留在农村的白阳春不慎滑落水流中,美丽,在瞬间香消玉殒!其时,潇潇春雨,江天漫撒,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宛如伤心的泪雨——伊人死别,悲切难已,痛伤情怀,以致男友洪斯科心碎得不禁泪目!
生产队长派陈山南上山烧木炭,形单影只的女知青杜夛夛就栖居在山道旁。陈山南和杜夛夛是非常熟识的同城下乡知青,所以他很自然地推开了虚掩的房门。当时,天气寒冷,杜夛夛“半躺在床上,利用被窝保暖”,她见陈山南冷得打着寒颤,便说“‘坐上铺来吧!你坐那头,暖和点,被子里有两个暖水瓶,一人一个’......她一边说一边向床铺内挪动身体,腾出空间。”少男少女,同据一床,难免肢体的接触,一想到这里,陈山南“顿时热血沸腾,心脏不由自主地扑通、扑通,甚至能感觉自己脉搏的跳跃。”虽然最终缺乏勇气接受杜夛夛的邀请,但陈山南“很享受激情的初体验”。
在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正值青春炽烈年华,这个身体反应很正常;同时,我也认为,杜夛夛真诚的邀请是无邪的,即便暗生情愫,敞开的也是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
方秋野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性情豪爽,落魄不羁。曾经“常年不落屋,喜欢上了云游。”怀揣一管竹笛经常东游西逛,仿佛一个独行的游侠,“凡有知青的地方,就有这个人的足迹......落脚点都是知青的家。”其实,像他这么一个“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的散漫的人,并非是个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的人,我们从他时常的笛子吹奏中,不难想象,悠扬的笛声是他内在憧憬的外在倾诉,笛声是最好的寄托,憧憬是美好的期冀。
后来,有个“面色绯红,两眼清澈明亮”的姑娘走进他,于是方秋野和贺晓泉牵手了。他高兴地说“宛如一朵美丽的彩霞飘进了我的寒舍”。是呀,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然,人,是美丽的,因而爱情也是美丽的!虽然最终他死于非命,但我想,就他青春的人生而言,应该说少了一点遗憾,因为他拥有的爱情,曾经也如花一般美丽地开放过。
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例举了。
三、主要人物的意识中追逐爱情的过程也是美丽的
前面文字所谈的爱情,出自本书的上半部分的农村生活。实事求是地说,作者记写的知青时代的爱情,大都无暇而纯洁,甚至是高洁的。很多人都体验过,人生,特别是青春年华的人生,就是如此这般:当处境不顺、环境不好、或身处于逆境中,从而导致心境恶劣的时候,有时心头会产生玫瑰色彩般的憧憬期待;或者,为抚慰温润孤独与焦渴心灵,不乏勇气大胆地对美丽的爱情的真诚的追求,行为和目的高度统一,没有半点功利与市侩。那么,在走出农村回城之后,他们对情感还是那么忠贞不渝吗?
毋庸讳言,人心是常常受到你所处的生活环境、或你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某些价值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的,这个变化,或将不同程度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的再度认知;或者,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导致的环境变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知。也可以说,人的认知与感知,很难一成不变,往往发生异化。审视关于异化这个问题,程度的严重与否,因人而异,有人理性多一点,有人感性多一点。总的说来,异化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由本人的道德人格来决定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开放,观念的多元这个大环境对思想意识的重大影响。有些人,不管是对某人某事、还是对某一方面产生的向往,无论是否天遂人愿,都会积极主动去追求;也无论人或事,只要自己认为具备了美丽的价值,就可值得自己不计毁誉、不计得失地去追逐那自以为是的美好的追求。正如原广州知青,香港作家、书评家张穗强先生在其《后知青文学的时代悲剧元素》论文中,以辽宁知青作家王德文的长篇小说《望城》为例,说过这样一段话:“尽管他们曾在“广阔天地”心心相印,但由于他们回城后身份、地位、追求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恋爱观、婚姻观无可避免地发生“质”的变化,形成“过程重于结果”的全新爱情观。很显然,这种爱情观是华夏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婚姻观、道德观急剧改变的结果,见证了数千年来的伦理道德与全新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话说得很精辟,极具参考意义。
笔触回过来。欧阳的《三月里的江南雨》,下半部分描述的是回城之后的后知青时代的生活的。正如我在前面关于“异化”之言,外因条件变化了,有可能导致内因的认知与感知有别于前,所以置身于城市的陈山南的情感也在适时地异化中,不再像当知青时那么单纯,这之中,既有受落后的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我认为更多影响则是开放社会多元的思想意识的浸染。从他与几个女人之间的纠葛纷扰,分分合合中,很明显,他情感的皈依不再专一了,飘忽不定,朝秦暮楚。表现在家庭伦理方面,无视道德的规范,有悖公序良俗。在对女性的追逐中,乐此不疲。他“希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渴望情感时时潮动不息,感觉婚外情格外刺激新鲜;在他的潜意识中,前方仿佛有片幻影一般美丽的彩云,哦,美丽在召唤!因此,他永远在路上追逐。
当然,在他不再年轻的时候,因经年的追逐而疲惫,所以满心忏悔:那是“初夏的一天,正是栀子花开的时节,我伫立在我和前妻共同种下的栀子树前,看着茂盛的栀子树,它碧绿的叶子,蓬勃的生机,雪白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美丽的栀子花吸引着我,它没有桂花那样的浓香,也没有牡丹那样的艳丽,她的美酷似我心中的一位女子,她是我离异的结发妻子温歌华。”如此看来,他在追逐情感的路上,犹如转了一个圆圈,回到了原点;换言之,仿佛一个轮回,陈山南完成了自己的否定之否定——他更新了对于生活的感知与认知。是呀,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于是,情感已然依归,他们再次牵手了。他的感知认知再次异化,充分地意识到了重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地走完余生,这样的情感追求,才是最终的美丽人生!
2023年元月24日
书评作者简介:谢非,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人,“中华知青作家学会”理事,自由撰稿人。所著《知青纪事》,在为纪念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举办的“永远的知青——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