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关注“井盖官司”?
据《南国早报》报道,几年前,南宁的冯女士不慎踩空人行道上一个井盖,摔至右脚骨折,导致十级伤残。她维权近5年,却始终找不到井盖“主人”。
因为井盖,南宁有两起官司很引人关注。
一起是约10年前发生的事情。2013年6月9日,南宁暴雨,女子万某在路过青秀区柳沙三兴花园小区大门前路段的路口时,坠入被雨水冲开井盖的排水检查井后死亡。这起案件,终审判决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赔偿万某家属死亡赔偿金477055元。
另一起就是约5年前发生在冯女士身上的这起。2018年10月8日,她在经开区那历路的人行道上,因井盖问题导致受伤。事发时井盖下是通信公司的线缆,因此她于2021年3月将移动、电信等几家通信公司告上法院,但因无法确定该井盖的责权管理单位而撤诉。2022年6月,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她先后将可能涉及该井盖管理的广电网络公司等11家单位告上法庭。今年2月14日,该起侵权纠纷公开审理,但11名被告在法庭上都说自己不是井盖的“主人”不该担责,法官宣布该案择日宣判。
人们为什么关注“井盖官司”?因为人们需要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安全,不想因为井盖而摔倒、跌落、丧生,不想在面对伤痛甚至悲痛后却连井盖“主人”都找不到。人们知道踩中问题井盖是小概率事件,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南宁市共立案、派遣井盖类案件约2.5万件。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和车曾从存在隐患的井盖上经过。
上述的第一起“井盖官司”,它和发生在国内的许多同类事件一道,催生了一次“井盖变革”:许多地方包括南宁市,对井盖破损、位移设置了两层防护,第一层是井盖本身,一旦出现井盖移开的情况,会有一个警示牌自动弹起,提醒车辆和行人远离;第二层防护则是在井口增设防坠网,不让不慎滑入井口的行人坠落其中。
而第二起“井盖官司”,让冯女士受伤致残的管井和井盖,位置是确定的,井盖上有标识和联系电话,井下有通信公司的线缆。尽管如此,当事人折腾了几年,相关单位的主管部门也开过协调会,但井盖“主人”至今仍未找出来。人们关注此案,除了关心受害人能否顺利维权,还期待着此次事件给相关的产权人、使用者、管理方一次教训和一些启示,尽可能防止人们重蹈覆辙。
客观地说,各地在对井盖的治理上,近些年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南宁市,截至2022年7月,南宁数字城管系统覆盖全市约360.47平方公里,普查井盖约38万个,明确井盖名称、经纬度坐标、权属、养护单位等信息,建立“一盖一编码、一井一档案”。可人们还是想问问,像冯女士踩到的那种老井老盖,是否已全部编码建档,找出了“主人”?而新井新盖,又能否切实做到一个不漏?工作做得实些再实些,冯女士式的遭遇就会少些再少些,群众的安全感就会高些再高些。(利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