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人口 专题 问题 常考

微专题:中国的5大常考人口问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00:25:03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01

中国人口首迎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

这是1961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远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

(图源国民经略)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展开全文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图源国民经略)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就在2021年,内地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自然增长率为负,而2019年时仅有东北3个省份。

2022年随着全国自然增长率转负,将有超过一半省份进入负增长区间。

(图源国民经略)

02

有啥影响?

“人口负增长将改变我国人口数量压力的结构。”张许颖认为, 中国人口众多的压力中,少儿人口的压力将减小,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张许颖表示,随着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和“收缩”都被强化的马太效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和城市群等人口持续增长,而农村、东北、部分城市地区的人口可能会加速收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

此外,张许颖指出,伴随人口负增长,家庭小型化、家庭结构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一人户、独居老人家庭占比不断上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人口负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硬币的两个面,最为重要的是,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创新促进潜在人口机会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原新认为,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带来现实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

资料图

03

怎么办?

张许颖指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禀赋优势明显,挖掘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潜能仍有较大空间。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可以持续优化人口结构。

张许颖建议,适应人口负增长态势,实施0-3岁婴幼儿“强势开端”国家行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生命早期开始,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高人口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可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宋健指出,加强家庭发展是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在建设生育支持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家庭发展,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扭转低生育率困境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表示, 鼓励生育是各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基本策略之一。首先,人口负增长国家会通过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子女数量、生育间隔及时间。其次,各国也重点关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此外,瑞典、韩国等国家还会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

“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原新指出,人口质量替代人口数量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和更加持久的新动力源。

04

主要的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措施: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3)人口数量问题

(4)人口质量问题

人口质量包括人口身体或文化结构。

人口素质对城市化的影响

a.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b.人口素质高,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5)人口分布问题

人口分布不均匀

05

地理试题中的人口问题

(2022年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1. 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 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 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1.A 2.D 3.B

【解析】1.根据表中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数据可知上海人口净增加184.17万人,北京净增加228.1万人,广州净增加597.58万人,深圳净增加713.66万人,所以四城市总人口都是净增加的。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故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减少,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虽然都增加,但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远大于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量,故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在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反之城市规模大小也反映着人口规模的变化,故D正确;城市的形态、功能与城市人口变化没有多大关系,故AC错误;产业类型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而产业规模的大小与人口变化有相关性,故B错。故答案选D。

3.由1 题可知四城市总人口都在增加,而结合所学知识,四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增加大都来源于人口的迁移,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引导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减轻城市中心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故A错B正确;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疏解,会改变城市的职能与功能,故C错;中心城区以外地区有不同的功能区,人口均衡布局可能影响中心城区以外的功能区布局,故D错。故答案选B。

(2022年6月浙江卷)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4.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5.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B 5.A

【解析】4.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5.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2021·天津·高考真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比例上升,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其就业岗位增加,故A项正确;我国农民工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下降,故B项错误;我国农民工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图2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7—9题。

图2

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8.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9.推测2010~ 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7.D 8.C 9.B

【解析】7.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35-39岁户籍人口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

8.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

9.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

(2022·聊城期末)2007~2016年,约有600万人搬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图),500万人迁入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净流失100万居民,占总人口的2.5%。2018~2019年,净流失人口更是高达20万人。移居外州的人口中,大多选择得克萨斯州,以受教育程度较低、中低收入者为主。据此完成10~11题。

10.居民搬离加利福尼亚州迁入得克萨斯州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居住环境   B.寻求就业机会

C.开发能源资源 D.获取优质教育

11.随着经济发展和大量人口迁入,得克萨斯州首先会吸引

A.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B.养老产业投资

C.环保产业投资 D.房地产业投资

10.B

解析:由材料可知,移居得克萨斯州的人口中,以受教育程度较低、中低收入者为主,而加利福尼亚州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文化素质较低在加利福尼亚州就业困难。据此可知其迁入得克萨斯州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合适的就业机会。

11.D

解析:随着经济发展和大量人口迁入,得克萨斯州首先会满足迁入者的住房需求,因此首先会发展房地产业,D正确;人口由加利福尼亚州迁移至得克萨斯州正是因为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需要,所以不会首先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A错误;迁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吸引养老产业投资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B错误;人口迁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生态环境的压力,但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C错误。

(2022·郑州高三二模)2020年春节期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河南省各地区的区内人口流动强度产生较大波动。人口流动强度是指该地区流动人口数与该地区居住人数之比。下图示意河南省郑州市及驻马店市两地2019年与2020年农历春节前后同期的城内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表示2019年两地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3.图中表示郑州市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4.两地春节前的人口流动强度的变化差异主要受

A.假期长短的影响 B.文化传统的影响

C.新冠疫情的影响 D.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第12题,2019年为正常年份,正常年份春节后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大,2020年春节疫情暴发,春节后人口流动大幅度减少,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小,曲线②④符合2020年,曲线①③更符合正常年份2019年。故选B。第13题,郑州市为人口流入区,春节前,很多人离开郑州市返乡过年,人口流出导致城市内人口流动减少。春节后人们返回郑州市工作,故①②曲线表示郑州市的人口流动强度。故选A。第14题,郑州市与驻马店市经济差距较大,分别为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因此人口迁移是两地春节前人口流动强度变化存在差异的原因,D正确。

答案:12.B 13.A 14.D

(2022·长沙高三二模)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流出人口目的地按比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上海和海南等省级行政区,在分布格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下图示意东北地区2006—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情况。据此完成15~17题。

15.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A.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16.京津冀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A.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

C.地形平坦开阔,乳畜业较发达

D.煤铁资源丰富,劳动力需求大

17.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会导致其

A.城镇化加快 B.养老负担加重

C.劳动力充足 D.收入水平提高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图示时间内,2014年之前,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增长量均大于0,说明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至201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常住人口年增长量为负值,说明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故选C。第16题,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距离东北地区较近,这是京津冀地区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故选A。第17题,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是务工(工作)和经商,且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伴随着常住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将会导致东北地区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加重社会的养老负担,B正确,C错误;会导致东北地区城镇化速度减缓,A错误;人口外迁不会导致当地收入水平提高,D错误。故选B。

答案:15.C 16.A 17.B

有需要课件的老师,请打开下面链接,每个都精心设计:

新教材必修一课件:

新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2个地理课件合集

新教材必修二课件: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