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性 备考 试卷 解读 高考

语数英!2023年2月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解读与备考建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00:25:03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 语文学科 —

2023年,山西、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高考将使用“老高考新课标卷”,为实现平稳过渡,2月23日,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组织了适应性测试,由教育部考试院统一命题,以帮助考生进一步熟悉高考试卷结构。

语文试题在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考查,在选材上下功夫,在情境上做文章,在教考衔接处花力气,打通新老教材、新旧课程、新老高考,为“老高考新课标卷”及全国卷、新高考卷提供了备考的新思路。

一、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关键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更高水平上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促进命题质量的提升,实现考查目的。

1.试卷结构和选材稳中有变,继承新高考卷命题特色。

试卷结构比较

2.选材:聚焦三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试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文学性阅读的选材为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文章载于1945年7月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时间的记录》,后收入1980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茅盾散文速写集》。文章回忆了脱险途中的一段经历,着重描写了一个年青战士。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还通过沉着的 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并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给考生以教育意义。

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语料一的话题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有利于考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语料二选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喝水与减肥”的科普性材料,持续关注健康的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

展开全文

写作题选材具有突出特点,作文从信息性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

二、聚焦辩证思维,科学考查语文关键能力。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实践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1.着力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信息性阅读《这里是中国》阅读聚焦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从科普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

同时,信息类文本阅读采用的复合文本提供了更大空间,可以考查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获得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异同的能力,推断关系的能力,也更注重考查学生调动信息进行有效知识迁移的能力。三道选择题中,有较为传统的基于文本细读的选项设计,更有需要综合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

2.突出语言表达运用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考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句子衔接、病句修改、修辞用法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比如,第18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第19题考查修改病句,第20题考查补写句子,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强化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意识。而填写成语的考查,目的在于考生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语感,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相似句式表达效果。

3. 更加注重教考衔接。

如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文中选取了四个文言实词,将它们在文段中的意义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加以比较,考查了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不同义项的掌握情况,意在让认真学习教材的学生在高考中有明确的获得感。并且,延续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很好地控制了难度,既注意到与教材知识的比较,又注意到古今词义异同的鉴别。试题关联教考,权衡古今,考查方法灵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启发性。

4.聚焦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作文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取材于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高考作文在考查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审辩式思维的产物。

三、融合出新,从变化处明趋势。

在试题设计上,持续增加了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与2022年全国卷及全国新高考卷相比,试题的变化之处有:

一是选材的变化。信息性阅读的选材为科普文,是对2021年全国甲卷选材的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以多文本阅读的形式呈现:文本一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文本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既指向整本书阅读《论语》,又拓展了选材空间。古诗取材名家非名作,凡此种种,传递出选材的多主体、多角度的重要信息。

二是设题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和教考衔接。比如,信息性阅读第5题对文体特征的考查;文言文阅读第10题对断句的考查;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都是“因文设题”;第11题还持续强化教考衔接,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语言运用题的设置,则又凸显了“以材设题”的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既借鉴前几年北京卷的命题经验,又是一个由阅读延伸至写作的题,“是以往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从未出现的题型,体现出命题者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探索,借鉴北京卷的设题经验,不出现所填句子的篇目,突出了情境设计和开放性”。

值得商榷之处主要体现在作文命题的限制性似可加强。比如,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否会让一些考生产生偷懒心理,大段大段地去引用,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限制要求,并照顾到阅卷的具体操作。又如,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限制性交际要素。要在什么场合下与什么样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毕竟正式的公开演讲和半正式的同班同学读书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四、命题趋势与备考:回归学科本位,打通新老教材。

1.信息性阅读,要关注群文(双文本)或者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二十大报告),如文学评论、美育、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科普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均有涉及。(北京卷、上海卷)。重点把握:论点与材料之外论据的关系判定;

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注意客观题陷阱,积累论证知识 ,关注文章出处;注意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

2.关于文学性阅读。选材注重三种文化,淡化文体界限,多文本(群文阅读);主观题的综合性和灵活度进一步加强,立足于对小说或散文基本要素的考查,如对人物、结构、主题等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及意蕴、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的鉴赏;注重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关注常规题型陌生化的表述方式。试题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3.文言文阅读。选文进一步突破从“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题型——常规题型会整合;注意简答题(对文中内容和人物行为的分析理解),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避免摘抄原文或者机械翻译;更重要的是,设题由言向文转变,难度加大。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考生对文本理解更准确和深入,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

特别需注意的是,.选文有向非连续性文本靠近的趋势,人物传记+议论分析, 借鉴北京卷或上海卷文言文命题,难度可能加大。同时,关注立德树人,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4. 古诗词鉴赏。唐宋诗词为主,客观题与简答题,题型稳定,知识点覆盖全面。需要关注的有:一是注意比较鉴赏(与课内诗词比较,课外两首诗词比较),二是选材陌生化,题目概括化,评价专业化;依文设题。

5.语言运用题。两个语段,表达方式不同;命题指向不一;设题尽量涵盖更多的知识点。

出新之处:借鉴北京卷的设题经验,引入微写作。一个语段设置客观题,考查语言基础知识;微写作考查整本书阅读,扩写等言语操作技能。

从备考角度而言,注重返璞归真,打通新老教材,明确备考路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标,所以,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必然隐含在教材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教材就可以从容地应对高考。

备考中,要将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分解到早读或者测试题中,熟悉答题规范;新老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共用篇目,务必熟悉!

信息性阅读,一套逻辑知识:第四册“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 细读6篇文章:论述类、实用类各3篇,熟悉课后练习,流程,规范。

文学性阅读,熟悉鉴赏术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每单元的导语,每一课的练习三;精读题材体裁文章各2篇,记下练习的答题流程,角度。

写作。以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为主线,完成相关写作练习;加强对近5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训练。

— 数学学科 —

测试目的:加强教考衔接,实现平稳过度,针对2023年使用新课标参加老高考省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了适应性测试卷,供2023届高考考生进行适应性测试。

参加适应性测试省份:吉林、黑龙江、安徽、云南。其他省份学校志愿参加。

一、总体分析

此次适应性考试试卷的结构保持了全国卷新高考数学试卷的题长结构,8个单选题(每个5分,共40分),4个多选题(每个5分,共20分),4个填空题(每个5分,共20分),6个解答题(共70分)。这与四省2022年的老高考题型相比,把4道单选题换成了多选题,情境题的考查力度也增大,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加灵活和宽泛,体现了新高考创新的理念和特点。

试卷结构比较

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比较

前12道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引导我们在备考中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概念、公式、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客观填空题考查内容比较

客观填空题中,注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特别是16题,一反原来的命题套路,突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主观题考查内容比较

主观题加大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查,具有选拔功能,并且增加了构造新运算,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2023四省联考试题分析

三、2023四省联考试题整体变化趋势分析

1.试题特点分析:

(1)保持试卷结构稳定,重视创新思维培养

试题结构仍为新高考的8+4+4+6模式,解答题仍然考查的是数列、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导数。总体难度比去年高考的难度稍大,解答题整体偏难,特别是压轴题难度偏大,且采用了新概念的形式。

如第22题: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运用于区块链.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主干内容

四省由老高考向新高考过度,作为适应性考试,难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点较低,入手较宽,许多题目都考查了基础知识,如第6题:

3.注重通性通法考查,关注数学文化

试题淡化解题技巧,注重通性通法。虽然运算量有所增大,但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同时高考又注重对数学传统文化的考查,尤其是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古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第12题和第15题:

4.联系新课改革,体现创新发展

试题体现了创新和应用,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新高考的引领作用。

如第16题和第22题:

适应性测试给我们教学备考带来启示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如1,2,3,4,5,6,9,10,13,14,17;

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融会贯通:如7,8,11,15,18,19,20;

注重数学的选拔功能:如12,16,21,22

注重复杂情境试题的考查:3,11,12,15,16,20,

数学考试加入复杂情境,并且题型较多,选择、填空、大题都有,这些情境题阅读量加大,内容涉及宽泛,引导我们备考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靠机械刷题和让学生死记公式题型,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是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避免学生变成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会去灵活运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凭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来获得更加理想的分数。

本次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加强对数学的概念、解题方法、公式运用、定理的理解考查,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成为考查的关键。所以备考中立足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题能力的训练,通性通法的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

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要理解概念的本质,灵活掌握,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稳扎稳打,才能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平时要多动手,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也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只有把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好,才能使课堂高效,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英语学科 —

2023年2月24日举行的四省(含安徽、云南、黑龙江、吉林)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命题基于近几年高考命题基本风格,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总体指导思想,考查关键能力,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融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本文就该套试卷予以解读,并提出备考建议,仅供参考。

一、总体特点

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取材广泛、体裁多元,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基于四省(含未参加本次适应性测试的山西)2023年高考模式为“新课标老高考”这一过渡模式,即学校在2020年秋季高一年级启用基于2017年2020修订版高中课标,但这些省份并未同步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被简称为“新高考”),故2023年该届考生选择的高考试卷是基于上述新课标的,学习的教材也是基于该新课标修订的2019年版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新高中英语教材,只是招生制度仍沿袭传统招生制度。

高考英语科一直在稳定改革,特别是题型改革一直在不断改良优化。为了让四省考生提前适应这一过渡期高考模式,举行适应性考试很有必要。

二、试题分析

1.适应性考试全卷框架

全卷阅读量与2022年新高考I卷II卷的总体阅读量大致相当。阅读理解部分含应用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等。与四省2022年高考英语试卷相比,该卷变化较大,加大了阅读权重,大幅度加大了写作权重,写作有原来的包含一节到两节,第一节写作与2022年书面表达类似,词数降低,占分15分,增加的第二节写作读后续写对学生具有一定调整性,且占分25分,写作合计40分。 【以下统计数字基于网络版试卷进行统计,仅供参考】

该套试卷总体上与 2022 年新高考全国 I , II 卷题型题量分值完全相同,但部 分题型的选材阅读量与 2022 年新高考卷可能有微小出入,故建议一线师生不宜过度解读某次适应性测试,不过度归纳一些所谓的“命题规律”,如对某题 、 某篇的阅读量或考点等不宜僵化固化解读,如该套试卷语法填空题设置了 4 个小题是无提示词填空,我们不宜就此推断 2023 年学生作答的高考试卷就一定是 4 个空白无提示词, 7+3 模式, 6+4 模式并不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与备考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关键的是学生通过该题型的引导掌握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

2.适应性考试选择性点评

(1)关注时代发展,引导培养核心素养

阅读理解B篇:法国女孩身体力行阻止荒漠化进程,C篇:对于帝王蝴蝶迁徙路线的研究,并使囚犯产生思考:是否也能像自己护理的蝴蝶一样改变自我?D篇谈话时被打断的研究具有探讨性和思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判断;通过阅读A篇四个家庭活动,读后续写一家人帮助迷路的幼年松鼠回家等语篇,倡导爱护环境,呵护动物,珍爱生命,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选材广泛,注重原汁原味

高考英语科的命题语篇大部分取材自英语国家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与网站页面等,高考命题的选材一直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原汁原味素材的选材风格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信息加工的难度,故建议师生应该在教材之外,在平时的教学与备考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符合学生语言能力的外媒辅材,以适应native speakers的英语行文风格特征,而非局限于阅读tailored material。部分题源如下:

(3)听力变革:男主播的变化,命题形式多样化

与2023年1月山东、浙江听力相同,男主播为英式英语朗读,这是听力命题的反固化创新之举,我国因为各种原因早些年高考英语听力为美国英语口音,现打破了美国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个变化是符合听力测试原则的。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并熟悉一些少数的不同发音特点,我国教材也有专门的内容讲述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与差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泛听材料宜包含各种语音特别是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听力训练不宜仅仅沉浸于高考听力模拟训练,而应该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老师精选一些合适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欣赏学习,“看”视频viewing也是我国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听力部分的20道小题中,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的题目15道,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推断的题目4道,理解主旨与要义的题目1道,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考生的要求。

(4)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通过设置推理性、诠释性和评判性问题来考查”(乔辉,2021)。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部分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从主题来看,阅读理解部分选取法国女孩身体力行阻止荒漠化进程、对于中断自己谈话看法的新研究,过度捕鱼导致鱼下降影响了海洋环境等语篇,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入思考语篇的主旨要义和思想内涵。在题目设置上,第27题要求考生选择1个能准确表达语篇主旨的标题。这类试题需考生调动批判性思维,根据语篇内容进行推理。

三、四省全新题型——读后续写解读

四省高考考生(加上山西省,五省)即将迎来首次新高考英语科新题型——读后续写。下文对2023年2月24日落幕的四省高考适应性测试全新题型读后续写做一简评,以供参考。

该写作任务选材沿袭了浙江省2023年1月高考首考的命题风格与选材风格,均为人与自然类主题。浙江2023年1月高考首考读后续写的选材为人对蜂鸟关爱之情,四省联考选材为人与小松鼠之情。二者均很好体现了2020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主题。高考命题专家们可谓用心良苦,用这类素材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爱与人共生于地球的动物们,潜移默化地体现“立德树人”。养过宠物的学生是否对这类素材更易上手呢?

该读后续写素材出自美国读者文摘2016年6月,原文作者是Rachael Darrah,命题专家选材时对原文长度拿捏精准,该文原文接近600词,非常适合读后续写的命题,稍加改编后即可使用,不至于投入大量精力精选改编原文,大大提高命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