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DILI的发生率为1.4%~8.1%,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20%。DILI是较常见、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也影响着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应加以重视。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型
DILI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受损靶细胞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肝毒性机制可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间接损伤型。
1.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
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血管损伤型。详情见表1。
表1 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
注:ALT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P为碱性磷酸酶;R值=血清(ALT实测值/ALT的正常值上限ULN)/(ALP实测值/ALP的ULN)
2.根据病程分类
根据病程分型,可分为急性DILI和慢性DILI。详情见表2。
表2 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根据病程分型)
展开全文
注:ALT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P为碱性磷酸酶;AST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为总胆红素
3.根据肝毒性机制分型
肝毒性机制可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间接损伤型。详情见表3。
表3 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根据肝毒性分型)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尚无明确的研究或实验手段可以证实某种药物是肝损伤的原因,DILI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准确的用药史、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功能损伤是诊断DILI的必要前提。
诊断DILI应至少满足以下任意条件: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
2.碱性磷酸酶(ALP)≥2×ULN(尤其在伴有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或在排除骨骼原发性病理改变时);
3.ALT≥3×ULN并且总胆红素(TB)>2×ULN。
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偶尔再次给药,迅速激发肝损伤;肝功能化验等是诊断DILI的重要线索。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级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详情见表4。
表4 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级
注:ALT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P为碱性磷酸酶;AST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为总胆红素;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PTA为凝血酶原活动度
四、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1.DILI的基本治疗原则
(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2)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3)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4)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
2.停药
及时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怀疑DILI诊断后立即停药,约95%患者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少数发展为慢性,极少数进展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肝损伤药物:
(1)血清ALT或AST>8 ULN;
(2)ALT或AST>5 ULN,持续2周;
(3)ALT或AST>3 ULN,且TB>2 ULN或INR>1.5;
(4)ALT或AST>3 ULN,伴逐渐加重的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粒细胞增多(>5%)。
对固有型DILI,在原发疾病必须治疗而无其他替代治疗手段时可酌情减少剂量。
3.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及适应证见表5。
表5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选择
注:DILI为药物性肝损伤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不推荐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联用。
目前也无确切证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可减少DILI的发生,但应在用药期间,特别是用药的前3个月加强生化检测,及时发现肝损并给予合理的治疗。
4.肝移植
出现肝性脑病、严重凝血障碍的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及失代偿肝硬化者可考虑肝移植。
五、预后
急性DILI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慢性DILI的预后总体上好于组织学类型相似的非药物性慢性肝损伤。
胆汁淤积型DILI一般在停药3个月至3年恢复;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少数药物性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 (10):868-87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10(11):810-820.
[3]袁琳娜,那恒彬,李武.《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指南:药物性肝损伤》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91-129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 (10):868-87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10(11):810-820.
[3]袁琳娜,那恒彬,李武.《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指南:药物性肝损伤》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91-1294.
整理、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