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经典教材,经典到“凡有新传处,皆背李良荣”;经典到绝大部分高校新传专业考研都会把其列为参考书;经典到新闻传播院系毕业生,无论在媒体就业与否,只要提到新闻学概论,就能回想起曾经一度被这本书支配的恐怖,还有多年以后午夜梦回才敢想起“坚持真理、维护真实、敢讲真话”的那份耻辱……以至于第七版出来后,还引发了考研党的小恐慌:复习究竟要看第六版还是第七版?
可正如年轻时不懂爱情一样,年轻时也未必会细读此书。学生的热情被理论、定义、表现、性质消磨,上手实践少,大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到工作后反复被社会和生活毒打,怎么实用怎么来,不需要书指导。正所谓“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不管是平均3年一修订的频率,还是突破60万册的总销量,都说明本书是一本现象级教材。然而一些学生和读者仍然对本书有所反感,我大体能理解这种心情源于何处:
第一,在某些理念和表述上,他们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五十多年前的数学课本,那种“贫农张大伯被迫向地主‘钱剥皮’借钱3元,被勒索‘月三分’(就是每一个月利息十上月所欠钱的30%)的利息,张大伯在10个月后才还清债务,这笔债务是多少钱?张大伯被地主剥削了多少元利息?”的表述。比如第八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十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第十一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等,简单说,就是不满意识形态和时代印记在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看看老一辈的教材,比如王力版的《古代汉语》,叶、徐97版的《语言学纲要》等,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这种痕迹;
第二,刚上学时“我命由我不由天”“坚决维护新闻纯洁”的理想,和工作时“求老天放我一条生路”“挣钱嘛,生意,不寒碜”这种理念与实践不符的问题。比如本版本大修过的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第十三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十八章“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第十九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等。尤其在面临着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市场压力下,在“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混同下,在互联网、新媒体、流量化、碎片化的冲击下,“不少新闻媒介出现了煽情主义恶浪,为了扩大发行、提高收视收听率,争取多拉广告,不少媒介的内容低俗、媚俗”,“3X”仍然喜闻乐见;
第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茫然感,诚如某些评价认为只看该书目录就足够了,似乎觉得说的都是废话,不止本书,郭庆光那本《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可能也存在这种问题;
然而我作为一个非本专业的人来读本书,不管内容如何,我都认为它具有教材美感,那种定义简洁、阐述简明、分节简短、语言简单,深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风采,自学时甚至不用动脑理解,做笔记时也不用煞费苦心地安排结构,跟着书走就得了,随手能举出一堆例子来。比如第五章第四节“新媒体的产生”讲新媒体的特征“数字化(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第九章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说: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干扰误导受众;二、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绪论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第十二章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第十四章第一节“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系”、第十七章第三节“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第十八章第二节“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都非常方便拆解;
像第二章“新闻”,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都是深入浅出的内容,没有什么费解的地方;即便是备受诟病的第十章,在我看来讲得都是非常明白的:我们的新闻体制、新闻制度、指导原则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避讳的;第二十章第三节“学科建设: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历程和学科未来发展建设写得比较诚恳。
我个人认为第七版的主要缺点在于:一,尽管修订频率较高,与时俱进来增加新内容或者修正旧观点,但整合依然不尽如人意,残留痕迹较多,有时会造成一种不和谐的年代感;二,虽然本书是2021年出版,但部分数据仍然显得老旧,尤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相关的数据上;三,车轱辘话有些多,虽然内容上尽量都做到前后能对照,但可以再精简一些内容;四,章节编排的逻辑性不太突出以及一些错字、漏字等。
PS:一天,我在某平台上看到一漂亮女主播备注写的是“头痛论文中”,于是进直播间聊了几句。她说她写的是新闻学方面的论文。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复旦那本新闻学概论的作者是谁?她不假思索地答道:李良荣啊,这应该都知道吧?于是我和她亲切友好地讨论了半天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