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英雄豪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他的北伐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后光辉的写照,那时正值曹魏集团掌权人更迭,一代奸雄曹操去世,曹丕继位,蜀国当时经过几年的休整此时正兵强马壮。诸葛亮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北伐,然而却在街亭这个地方的失利为后来的兵败,退守汉中埋下了伏笔。
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地区,人才本身就比较匮乏。再加上刚刚经历过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损兵折将,尤其一些精英将领的损失,否则也不会演化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赵云
其实在选择守街亭的人选上,诸葛亮并不是中意马谡的,只是因为马谡主动立下了军令状,所以才答应的。当时诸葛亮手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人才,都有哪些呢?
首先当属于常胜将军的赵云,作为五虎大将的最后一人,也是诸葛亮比较放心的将领,当时为什么不派遣赵云呢?赵云从来不会违抗军令,而且诸葛亮嘱咐他如何驻扎那么他也一定会遵从的,如果当时派赵云去镇守街亭的话,那么肯定会万无一失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赵云的年纪。面对曹魏集团曹真的来势汹汹,必须要派一位信得过的大将前去抵挡。
展开全文
魏延
所以就派赵云去对付曹真,只要能够牵制住曹真主力,让他不能够及时救援就算任务完成。诸葛亮认为街亭这边只要按照他的计策稳稳守住就可以了,如果派赵云去守街亭那么就有点大材小用了。因为赵云是作为疑兵去牵制曹真,只要自己能够攻破祁山,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是魏延,魏延属于激进派,一位喜欢冒险的将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出自他之手。诸葛亮一生谨慎,认为太过冒险了,所以没有采纳他的计谋。导致魏延常常抱怨诸葛亮不信任自己,太过谨慎胆小。故而魏延绝对不是守街亭的人选,因为守街亭一定要服从自己的人。
马谡
诸葛亮的一生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当时蜀军军威严整,声势很大,魏国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反叛曹魏,投降了蜀汉。诸葛亮军以部分兵力进击广魏(今甘肃天水东北)、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以便夺占整个陇右地区。但是却败给了选人上,马谡本身就只是一个参谋,平常纸上谈兵还是可以的,但是让他带兵守街亭,很大程度上导致街亭丢失,其实诸葛亮账下还真有一位将领可以胜任这一职位的,那就是与马谡一起守街亭的王平。但是奈何只是一员副将。当时王平三次劝马谡:第来一,为图长久之计,在路口下寨;第二屯兵当道,以防敌人通过;不可自屯兵山上,以免魏兵到了之后无法自保。第三,小心魏兵断绝水道,否则军队不战百自乱。但是马谡自持才高八斗,三次都拒绝了王平的建议。
挥泪斩马谡
这个王平是何许人也?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人,自小在军旅中长大,是蜀汉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平安三侯”之一。王平初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在汉中之战时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因受徐晃排挤而投降刘备。因为是降将,可能这也是起初诸葛亮不重用的原因,而且从小在军中长大,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导致当时很多人看不起他,也是为什么马谡三次拒绝他的重要原因。
王平
但是王平此人不简单,他有着完全不输上将的实力,而且作战谨慎,认真,从不按部就班,作战有思想。而且从不犯错。从下面的三件事就可以看出王平的军事水平:
(1)街亭之战在规劝马谡无果的情况下,王平自率千余兵力驻扎在山下,待到马谡失败后,王平率领这些兵士布置疑兵,令魏将张郃不敢贸然追击,然后收拢马谡逃散的士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马谡布置不当所造成的损失。
(2)街亭之战三年后(公元231年),诸葛亮围祁山,派王平驻守南围。此时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派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取胜,王平两次抵挡了张郃得的进攻,简直是张郃的命里克星。
(3)公元244年,曹爽率领大军十万进攻汉中,当时汉中的守军区区不到三万,军中将领有人建议退出汉中,退守汉,乐两城,让魏军进入汉中,等到涪县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不同意,他说汉中距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如果得到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只有刘敏赞同他的观点,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
想想诸葛亮为啥放着一个这么杰出可靠的将领不用,而是非要用马谡呢?大家想想马谡是什么人?诸葛亮的人,重点培养的接班人,而且像魏延与赵云也都是先主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所以他们都是诸葛亮可以信任的人。
街亭之战
而王平作为一个降将,没有背景的文盲,也没有马谡那样雄厚的背景,更没有姜维那种少年英才,诸葛亮指定接班人。也没有魏延与赵云那种追随先帝南征北战的经验。凭啥诸葛亮要选你。
所以自身的地位决定了诸葛亮的选择,而街亭之败完全就是诸葛亮的责任,马谡仅仅只是一个背锅的而已。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