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地位极高,几乎相当于一个领袖的人物。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被人们列入到唐宋八大家之中。在三苏中,又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两宋319年才出一个苏轼”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苏轼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年少成名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而苏轼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他完全不需要寒窗苦读十年,一朝状元众人知这样的情况,因为他本就出生于一个文豪家庭。
说是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无人能敌,在为官方面更是兢兢业业,经常造福百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苏轼,却不是在贬就是被贬的路上,他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呢?
一、品鉴美食
说起苏轼,除去他极高的文学成就,人们对他印象更多的就是他与美食的故事。说是这样一生坎坷,越贬越远,但他就一直秉承着一颗豁达的心,无论走到哪里,最先关注的都是当地老百姓的美食。
1.猪肉
被贬谪到黄州的那段期间,苏轼便爱上了猪肉。刚刚从乌台诗案的危机中解除,却丝毫没有破坏苏东坡的好兴致。初到黄州时,便写下了著名诗篇《初到黄州》,在诗中大肆赞扬黄州。
若说别的人贬谪到了穷山僻壤之地,既然是有满腔抱负,无法宣泄,在诗句中多会表现出自己不得志的心情。苏轼却与众不同,他压根就没有看到黄州的荒凉与贫寒,他看到的是生活。
正如他在诗篇里写的一样,“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看到的是鱼美笋香。这就是那个豁达的苏东坡,永远对生活怀有热爱。在黄州期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由此产出。
展开全文
还有他最著名的东坡肉,苏轼来到了黄州,挂着一个虚名,也没有什么钱财傍身,自然也就吃不起什么大鱼大肉,但是苏东坡无肉不欢。他便想到了价贱的猪肉。
那些达官贵人一般吃的是羊肉,但是苏东坡只能吃猪肉,当时的猪肉还不像现在这么味美。苏东坡便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由此开始东坡肉便出了名,成为了黄州的一道名菜。
2.荔枝
苏东坡第二次被贬谪到了惠州,也就是当时的岭南地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蛮荒之地,很多罪臣都被流放到这里。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荒芜之地,气候不适宜,但是苏轼却在这里找到了挚爱。
当然苏东坡的挚爱是岭南地区的荔枝,这里的荔枝品相好,个大甜美。自然也就成为了美食家苏轼的心头好,苏轼有多喜欢荔枝呢?“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便是最好的写照。
苏轼或许是一个带货高手,因他而起的岭南荔枝一炮而红,900余年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除却荔枝,还在惠州发明了羊蝎子,也就是吃人家不吃的羊脊椎骨。
他甚至还把这个方法告诉了他的弟弟苏澈,羊蝎子虽然没有肉,但是骨髓味美,经过苏轼的秘制烹调以后,吃起来的味道特别像螃蟹。这些让羊蝎子在惠州地区流传甚广,成为当地特色。
3.生蚝
苏轼被贬谪的第3站是海南岛,也就是当时的儋州,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是越贬越远,居然被丢到了南海边上。当然乐观的舒适并没有被这里的穷困所打败,因为他又发现了一样美食。
生活在海边的地区,都有吃海鲜的习惯。苏轼常年生活在内陆,再加上古代的车马并不方便,这些海鲜他是闻所未闻的。但是不妨碍他一颗吃货的心,在这里他还找到了生蚝。
他对生蚝的喜爱甚至写进了给弟弟的家书里,他让弟弟不要告诉朝中官员儋州生蚝那么好吃,他怕那些官员都想贬到这里。当然这固然有他自嘲的因素在,却不难看出苏轼对于生活的乐观豁达。
其他人对于贬谪,不是唉声叹气就是借酒浇愁。但是苏东坡就是与众不同,他通过对美食的喜爱来抚平被贬的痛苦。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太过于难受,毕竟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二、乌台诗案
当然,说到了苏轼被贬,笔者便想来谈一谈,苏轼被贬的最主要的那个案件。也就是乌台诗案,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站错了队,遭到了那些改革派的排挤,这才有了他的游行北宋疆土之旅。
1.改革
王安石变法正处于苏轼在朝为官期间,这个时候的苏轼对于王安石的变法,那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苏轼屡屡与变革派意见不同,便经常被他们排挤,苏轼也知道自己无法在朝中立足,便自请调任。
然后苏轼就去了杭州。在任职杭州密州期间,苏轼看到了那些变革派所遗留下来的祸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他无力阻止变革,便只能在诗文中排解自己的苦闷。
笔者之前也说过,苏轼任职黄州(杭州)期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很多诗篇都在借机讽刺改革派的弊端。也无挂乎苏轼不会变通,毕竟他的心里装着天下,他只是想保护北宋山河安康。
当然,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已经通过了宋神宗的允许,这变法事业的主导者,也从王安石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更是成为了宋神宗的既定国策,苏轼反对的变法,其实就是在反对宋神宗本人的决定。
2.陷害
看见苏轼即使任职偏远地区,仍然十分欢乐。那些看不惯他的人,自然就想要揪他的小辫子,苏轼的诗篇便为他们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元丰二年,御史上书请求弹劾苏轼。
他说苏轼在上任杭州以后,谢恩的上表中有对皇帝大不敬的意思,还用语言讽刺朝廷。随即便牵扯出了苏轼上任杭州期间的大量诗篇,苏轼的这些诗篇,本来就是在讽刺变法,这样更加坐实了他的罪名。
在整个乌台诗案中,苏轼一共待了103天的牢狱。期间更是一直胆战心惊,生怕自己哪天就没了命。不过好在虽然闹出了乌龙,但是苏轼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只不过又被贬离京城了。
在这次乌台诗案中,一共涉案人员达到数百名,虽然没有涉及血腥之事,但是与苏轼牵连较深的基本都被革了官职。这是王安石所在的变革派正面打倒那些旧法派。
三、为人耿直
苏轼之所以会屡遭贬谪,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为人耿直,不会说话,就是像一些客套话,他是不愿意去说的。这也就造成了他在官场上连连退步的原因,毕竟大老板谁不喜欢一个嘴甜的?
1.不左不右
苏轼当时所在的朝廷,同历代朝廷也没有什么区别,一直都是党内纷争不断。但是苏轼不站队,对于这些派系斗争,他是不屑一顾的。毕竟大家都在争强好胜,那又有谁来管江山社稷呢?
王安石最开始的初心不过是挽救北宋山河,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却变本加厉地打压那些旧法派。在宋神宗死后,司马光终于得以上台,旧法派又重新雄起,他们就开始打压那些改革派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党内纷争,导致满朝文武百官心思都在如何打压对方,对于北宋疆土更是完全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也就造成了北宋末年军事实力薄弱。二神被掠,靖康之耻。
苏轼因为夹在两方之间,他这种既不占改革派,对于旧法派也是不屑一顾。这就让他的政治生涯更是举步维艰,像他这样为着江山社稷所考虑的人终究在少数。即便再艰难,苏轼仍然保持着本心。
62岁的苏轼,最终还是等来了朝廷的召唤。徽宗继位时期,想起了那个远在海南岛的大文豪。苏轼毕竟在诗坛上有着极高的声誉度,徽宗便想要把他迎回来,苏轼终于得以踏回了北归的路上。
很可惜的是苏轼当时已经身患疾病,在北归途中走了许久仍未回到自己故乡。毕竟古代的车马并不方便,想要来回一趟,至少要一年时间,苏轼最终病逝在了归途中。
总结
苏轼是北宋文坛中继欧阳修以后的一个奇才,他的生命不仅仅在于热爱生活,对于北宋文坛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由他开创的豪放派,更是引领北宋文坛一大潮流。
宋时有人笔记上写到,“眉山生三苏,草木皆尽哭”,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一门三父子个个是文豪,苏家人确实都是在诗文方面有着相当高的领悟的,不然也不会三人都被写进唐宋八大家中。
苏轼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他在贬谪途中对于生活的热爱是一分未减,他所表现出来的豪放与乐观,更是让无数词人竞相模仿。这就是苏轼,身在逆境之中,却仍不失希望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