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值年终考评季。每年这时候都会有很多故事发生,今年也不例外。
先大概介绍一下单位内部的考评规则,分为一级考评和二级考评。
一级考评是针对各处室的,每年年终,都会给每各个处室的整体表现打分,各处室拿的奖金等次根据分数排出一、二等奖。
二级考评则是针对个人的,每个人年初都是100分,每犯一次错误会往下扣一点。到了年终考评时拉个大名单贴在公示栏,每人拿的奖金根据分数,分为三个等级。
所以,考评绝对不是闹着玩,而是跟大家兜里的银子直接挂钩,关系着能不能过一个充实的好年。每一次扣分,都牵动着单位里无数人的神经。
有人在乎的,是那级差里的几千元,眼睛盯得死死的,生怕自己有任何经济损失。而其他人在乎的则是名声,坚决不能接受自己蒙受不白之冤。
最近两周,周围的同事们就因为年终考评爆发了两次激烈冲突,好不热闹。
为了年终考评,我的同事们差点在办公室打起来了
01 好说话,就活该受欺负?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A处室和B处室,业务性质差不多、工作量也差不多,都很忙。
年初时,A处室有4个人,而B处室减去驻村的1人,同样也是4个人。
B处室的处长逢领导就哼哼,说工作本来就忙,还少了1人,这工作没法干呀。
领导心想,累坏大家事小,耽误工作事大呀。于是从其他处室抽出2人调入B处室进行增援,其中一人还是通过遴选考入的新人,在基层锻炼过,能力杠杠的。
这下B处室兵强马壮,处长再也不叫苦了,全处5个人精神抖擞,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因为人手充足,也很少再加班,每天下午5点半准时关机走人。
而A处室就惨了,那位刚来的基层新人,领导本来是承诺要分给A处室的,却被B处室半路截了胡。更惨的是,处里最能干的小年轻又被上级看中,临时借用走了。
剩下3人每天忙得轮轴转,逢月底报表那几天就要在办公室忙通宵,又苦又累。
A处室的处长是个老好人,面对人手紧张的现状,他选择咬咬牙忍下来,还对下面2个人谆谆善诱:
“这两年单位人手本来就紧张,给咱们增加人手,别的处室就要少人,咱也不忍心呀!我们就主动多分担一点吧,大家都会看在眼里的。”
就这样,A处室里的3人靠着加班加点死撑,硬是把工作给扛下来了。
一晃到了年底这两天,处室考评结果出炉。A处室的人跑去打听,鼻子都气歪了:
他们只评到了二等奖的末尾,排倒数第一。而B处室却高居榜首,绝对的一等奖!
展开全文
对此领导给出的解释是:
相较全年的工作成果,B处室拿出的东西明显要比A处室质量高出很多,其中有一项还获得了上级领导的书面肯定,按规定要加分。
相比之下,A处室就逊色多了,不但成效平平,有两次报的请示都因为有错别字而害得整个单位被通报批评,这可是大扣分项。
A处室的人据理力争——
“那是因为他们人多啊!同样的工作量,他们5人跟我们3人比,这不公平!请示出现错别字,也是因为连续加班,老眼昏花才不慎出错的!”
然而,尽管A处室有100个不服气,一级考评结果已是尘埃落定,不会再有变动了。
忙了一整年,比别人干得多、累得多,加的班数不胜数,最后还比别人少拿几千块。不知道明年,伤了心的那3人,还会不会卯足劲地使劲干?
为了年终考评,我的同事们差点在办公室打起来了
02 年轻人,你太冤了!
一级考评的争议还没落下,这边二级考评的冲突又开始了。
冲突是党办里的小何掀起来的。她径直冲到我的办公桌前,怒不可遏的样子吓了我一跳。
原来,因为2次通报,小何的个人评分被扣了20分,已经处于垫底水平了。由于二级考评的排名是我在做,她闻讯来找我麻烦。
我拿出通报试图向她解释。两次通报都是机关工委下的,原因都是未在规定时间上报特定材料,而这两项工作都是小何在负责。
可当小何红着眼睛高声抗议时,我却沉默了,实在无力,更是不忍心与她争执。
党办4个人,处长只指挥和改稿,不亲自干活。另外2个都是50多岁的副调研员,一个声称自己得过脑溢血,不能过度用脑,另一个从机要室轮岗过来,材料完全不会写,只能跑跑腿。
剩下的小何就是苦力军。几乎所有党办的工作都是她的事。再加上今年是特殊大年,党办特别忙,每天小何都是快要忙飞起来的状态。
就连午休时间,她都没一刻闲着。党办复印文件多,为不长时间占用公用复印机,她只能在中午跑到复印室去复印和装订。
党办另外两位老调研员,则开心地提前进入颐养天年的岁月。他们在办公室养了很多绿植,窗台茂盛得就跟热带雨林似的,每天浇花松土,好不悠闲。
那两份通报文件,正是小何在百忙之中实在顾不过来而疏忽漏报的材料。处长将责任算在小何头上,看起来也有理有据——反正所有的事都是她在做,一旦有通报,100%是她的责任咯。
再看养花那两位老人家,排名虽不是名列前茅,却也因为没有扣分项而排了个上游,也算单位里的优等生了。
小何哪里咽得下这气,她深谙“会哭的娃有奶吃”的道理,见找我没用,转身就去找了分管领导。整整一上午,都赖在分管领导办公室里控诉,出来时眼睛都哭肿了。
下午,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办公室主任老孙过来告诉我,根据党组指示,让我将小何的总分加上20分,排到一等的序列里来。
我一头雾水:早上还在垫底,下午就一等了?要不要这么任性?
老孙低声训斥:你管这么多干嘛,照做就是了!把那2个通报扣的分撤掉,就当你没看见过!
老孙刚走,我就忍不住偷偷笑起来:这是“按闹分配”的典型案例啊!
为了年终考评,我的同事们差点在办公室打起来了
03 如何避免陷入“多干多错”的老好人怪圈?
以上两个故事,有一个共通点——当事人都是因为不得已承担了数倍于自己承受范围的工作量,这才导致出错被扣分。
说起来,还是机制的毛病:分配任务时,领导希望多几个有担当的人,勇于咬牙挑起重担,帮领导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而年终打分时,又只看成效,忽略平均工作量。
一切最终导致——越多干的人错得越多,干得少的反而高高在上。
那么,如果避免陷入这种又累又不划算的怪圈呢?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总结出以下四大原则:
第一,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好,千万别主动认为他人会为你考虑。在职场里,绝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
更何况,还有一个冰冷的现实:领导永远只关注最终成效,从来不会因为你干得多而额外对你宽容。
第二,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能量,工作量超负荷时,没人可以兼顾质量,忙中出错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如此,那还何必咬牙死撑?要从一开始就杜绝错误的发生,而不是等错误来找你的麻烦!
为了年终考评,我的同事们差点在办公室打起来了
第三,事前谈判条件,好过事后翻旧帐。千万别等到咬牙坚持完了,才向领导诉苦。
因为事后,领导只会心想你这个小同志太斤斤计较,过都过去了的事怎么还老提。然后压根不放心上,下次依旧我行我素。
事前提出抗议就奏效多了。当铺天盖地的工作砸过来时,直截了当地提出——这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一个人真做不了,如果不多找点人来帮助,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第四,会哭的娃有奶吃,要想吃奶,就别沉默,要善于表达抗议。
这是小何给我的灵感,她的眼泪让我见证了奇迹的发生。我惊觉A处室的人,以及大部分人,都太好说话,忽略了“抗议”这一神奇的工具。
这是一个很搞笑的悖论:
领导希望大家都不计较、都好说话,可若你真听他的,做一个忍气吞声的老好人,只会有吃不完的亏。
而一旦你开始强硬,领导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往往反而会变得体贴起来,你的苦衷突然会得到同情,你的诉求突然会得到重视。被上司当众栽赃甩锅,是种什么体验?年轻人,要这么保护自己
01
十来年前,在我初入江湖时,曾被自己处长当众甩过一次锅,甩得我当堂瞠目结舌,百口莫辩。颠覆了当时心目中“领导说的都对,领导就是至高无上”的观念。
那次,单位需要印刷几百本在系统内发布的重要工作手册,我和J处长负责排版和审稿。在经历了一系列反复漫长的校对和修改之后,一把手终于点头同意,定稿了。
接下来就是把最终版文件发给印刷厂,由他们负责印刷。J处长说:“最终版只有我这儿有,那我直接QQ发给他们吧,省得你还要拷过去。”
过了几天,印刷厂将一大摞印好的小册子送过来,正好马上有个全体会议,J处长让他们把小册子堆到会议室去,开会前发给大家。
被上司当众栽赃甩锅,是种什么体验?年轻人,要这么保护自己
结果会议还没开始,坐在前排的一把手刚拿到小册子,马上把J处长叫过去问话。我在后面刚发完小册子,一看马上敏锐地意识到形势不对,赶紧跑过去。于是听到了如下对话:
一把手:“这册子跟我最后改的那版明显有出入!很多信息是半个月以前就删改了的,怎么又给印出来了?”
J处长:“……不对呀,等我看看。”(拿过来装模作样看半天,脸色明显紧张起来)
然后J处长一抬头看见我,马上变了一张脸,对我怒斥:“小叶,你是不是把半个月前的旧版本发给印刷厂了?瞧瞧这都印的什么呀,做事情怎么能这么不仔细呢?”
我没想到J处长会当众来这么一出,脑子一片空白,嘴巴张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一把手看了我一眼,叹了口气,对J处长说:“年轻人刚来,毛毛躁躁也正常,你这个处长应该多把把关,不要太放心他们了!”
这句话听上去是在批评J处长,可是我能听出来更像是在针对我。我既难过又愤怒,作为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看来我“毛躁”和“不成熟”的标签是很难撕下来了。
事后, J处长一声不响地把文件最终版拷给我,让我发给印刷厂重新印,多的一句话也没说,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那时候的我,年轻又生涩,一方面不敢公然得罪直接领导,另一方面受到“吃亏是福”思想的荼毒,没敢再吱声,甚至在报销印刷费时因为费用过高而被财务念叨了几句,也都默默忍下来了。
被上司当众栽赃甩锅,是种什么体验?年轻人,要这么保护自己
02
现如今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应对方法既有正确之处,却又错得离谱。如果当时有前辈指点一二,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好。
第一,当着大领导的面不吱声不辩解,这是正确的,既保全了J处长的面子,也间接保护了自己。
如果我当着老大的面,着急地跳起来反咬一口“明明最终版是你发给印刷厂的,别赖我”,会让场面无比难看。
若一把手在意我们的争吵并相信我的话,自然会继续责问J处长。堂堂一个处长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要比小兵丢脸严重多了。而他自然会恼羞成怒,将这笔帐算到我的头上。
官大一级压死人,我毕竟还要在他手下混,得罪了他,日后我的日子必定不好过,他有一百种方法可以给我穿小鞋,小到临时请假,大到年终考核,都可以收拾我。
而我受了委屈,连申辩的办法都没有。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解释:一切都是为了工作,我并没有针对你!
机关里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难以量化的,yes还是no,领导的主观评判要占很重比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得罪直接领导,后果难以承受。
就我这件事来说,严重程度远远没到必须当场跳过来和他撕破脸讨清白的地步。选择当场沉默是正确的。
然而接下来,我就大错特错了。
被上司当众栽赃甩锅,是种什么体验?年轻人,要这么保护自己
第二,事后不能云淡风轻!他甩出的锅,私底下你要温柔地甩回去。他欠你的人情,你也要友好地提醒到。
首先这个事情要分情况,如果事后领导主动跟你道歉,说明当时迫不得已,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的身份摆在那,承认错误太难,让年轻人来背锅实属无奈之举。
但是,如果他完全不吭声,这事的性质就不一样了,说明他打心眼认为这么做天经地义没毛病。那你就不能继续沉默了。
在弱肉强食的职场中,“吃亏就是占便宜”的阿Q精神显然行不通。人的劣根性决定了,谁好欺负就会一直欺负谁。
所以,受了欺负、莫名被甩锅,一定要找机会立好规矩,树立你该有的尊严,才能杜绝对方愈演愈烈、杜绝自己沦为受气包。
这个道理,我是多年后才慢慢品出来的。如果能穿越回去,我会选择当下就找他说清楚——
谁犯的错误理应谁来承担,我选择忍气吞声,替你背锅,因为你是我的领导,但希望你明白这并不是我的义务,而且仅此一次,如果再有下次,我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沉默了。
当然,这话从下属嘴里直白地说给领导听,还是有些打脸的,包装一下再说出口,听上去就婉转多了:
“J处长,我想跟您确认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天最终版是你发给印刷厂的吧?要不是看一把手那么生气,我差点就脱口而出了!”
“下次这种事吧,您还是给我来做,免得您一忙起来给搞岔了,还惹得老大不高兴。这次也怪我,下次我不敢再麻烦您了!”
你的弦外之音,对方肯定能听懂。这种敲打更像是一种示威,告诉他:你脑子清楚,完全看得懂局势,不戳穿只是给他面子罢了。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时,他自然不敢拿你当傻子对待了。
被上司当众栽赃甩锅,是种什么体验?年轻人,要这么保护自己
第三,碰到爱甩锅的领导和同事,我们需要如何防范?
很遗憾,J处长这样的领导和同事,并不在少数。
他们奋斗大半生,才到了今年的岁数和职位,无比爱惜自己的羽毛,很多却又德不配位、才不配位,惹出这样那样的麻烦,出于自我保护,总是迫不及待地把锅往下属身上甩。
与上面这种领导打交道时,要常怀警惕之心,杜绝一切有可能被泼脏水的隐患,凡事多长个心眼,不要犯迷糊,更不能偷懒。
首先是属于自己的工作,尽量亲力亲为。你无法控制别人在帮你时是否会犯错,而你作为第一责任人,怎么都跑不掉。
其次,来自领导和同事的传话和通知,尽量做好记录留痕,为的是将来出了问题有据可查。别小瞧了你的工作记录本,真有大锅砸向你时,短短两行字就能帮你挣脱不小麻烦。为什么你越拼命努力,领导却越嫌弃?原因就在这里
一、在一些讲究人脉的岗位上,零资源=负起点,再努力也微乎其微。
很多行业中,并不是你拼命加班,就能让领导喜欢。因为领导真正需要的,是漂亮的业绩,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业绩。
这一类的典型岗位,有银行从业人员、销售等等。这些地方从来不玩虚的,能创造财富和收益,你就是好员工,哪怕你文笔再烂、上班再钓鱼,能捉耗子你就是好猫。
可是这些业绩,哪里是坐办公室里勤恳加班,或者在大厅保持微笑就能拉来的呢?
社会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有利益就有关系网,而关系网,永远逃不开个人的家族背景起点和拓展人脉的能力。寒门再难出贵子,不是一句虚话。
打个比方,一同通过校招进入某银行的职员A和职员B:
A的舅舅是本地大企业老总,年产值上千万,A只需要打个电话,舅舅也许就会给个面子,把职员的工资卡开到他们银行来,再随便存点闲钱,就能帮A完成任务。
而B呢?底层布衣一个,与掌握财富的“上流人士”完全处于两个平行宇宙,周围全是跟他一样的工薪阶层,拉1000人的存款都比不上A的舅舅随手乱存。凭他加班加到死,也不可能比得上A随便拉来的业绩。
你要是领导,更喜欢A还是B?答案不言而喻。
对B来说,他没有错,领导更没有错。他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在这样的岗位上极难咸鱼翻身。
要么选择离开,到更注重个人奋斗价值的地方去,要么,认清自己的起点,放平心态、降低期望值,就不会有太大失望。
为什么你越拼命努力,领导却越嫌弃?原因就在这里
二、努力的方向错误,领导想要小桥流水,你却给他整大漠孤烟。
这种人虽然也很努力,但却跟领导想要达到的效果差之千里,最后往往在领导那里落下糟糕印象,忙乎半天只是白瞎。
以前跟我在业务处室搭档的小弟就是这样,写调研报告时最喜欢洋洋洒洒地提工作建议,处长却并不认可,直说他写的东西又空又虚,提醒他不能光凭臆想去写,要有数据支撑和文件依据。
他却总听不进去,还是按自己的习惯来。结果,在手上精雕细琢憋了好几天的大材料,一到处长手上就大刀阔斧变了样,处长整页整页地划掉,在旁边愤怒地批注“全部不能用”!
最后处长忍无可忍,把他换到处室里的基础岗位去了,再也接触不了核心业务。对一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来说,不可不谓职业生涯的大倒退。
直接领导就是下属的第一判卷人,并且很难绕开。作为下属,干活前必须揣摩清楚他的评判标准,适当投其所好,才能让他认可自己的努力、推崇自己的成果。
为什么你越拼命努力,领导却越嫌弃?原因就在这里
三、案头工作很棒,与人沟通能力却很差,一带出来就丢脸。
在机关里,这类人尤其常见:领导赏识其能力,初见时惊为天人;接触了一两次,却发现此人是个“见光死”,谈吐实在上不得台面,情商低到能把人尴尬死。
我们单位有个李大哥,就是这么把自己给玩死的。刚来时写出来的东西令人眼前一亮,让领导惊喜不已。
然而领导对他的兴趣,在一次接待后戛然而止。那是来自C省的调研组,是来学习取经的。李大哥陪了一餐饭,就把气氛搞僵了。
他先是公然对别人的业务指指点点,说人家“不专业”,几杯小酒下肚后,更开始胡侃乱说,挖起了C省人的“黑历史”,大搞地域歧视,说C省人“祖上都是搞不义之财发家的”。
我们领导在桌上脸都绿了,几次想要阻止都没能成功,饭还没吃完,C省调研组的人就拂袖而去。
此后,领导再也没有正眼瞧过李大哥,任凭他把文章写出花来,都只是冷眼对待。
对领导来说,你可以不能干,但坚决不能让他丢人现眼,这种奇耻大辱,得记一辈子。
对很多内敛羞涩的新人来说,不会说话不打紧,领导带你出去接待,少说多听、保持谦虚客气,永远不会错。
为什么你越拼命努力,领导却越嫌弃?原因就在这里
三、会哭的娃有奶吃,而你太好说话,在领导心目中就等于太廉价。
这一类下属,骨子里都是老实人,他们一头扎进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粗活累活自己扛,却从来不向领导表达诉求。有的是不好意思,有的是不善言辞。
可是领导不管啊,手上能分配的好资源本来就有限,既然你不吱声,就说明你乖顺,不需要额外照顾。他肯定优先分给那些蹦跶得厉害的人了,免得他们老跳起来找麻烦。
从小到大,我们很多人都被教育,要做一个善良谦让的人,就像孔融那样大方地让出梨。然而这样的人在职场里往往最吃亏。因为除了你自己,其他人根本就不会在乎你分配到的利益。
自己的利益还是要自己去争取。如果你认为自己得到的远远不及自己付出的,别有顾虑,找个机会大方跟领导谈谈心,问问他“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衷心希望领导提建议,为什么总感觉事与愿违”。
放心,你的弦外之音,当领导的肯定听得懂,下次再分配好处时,八成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忽略你。
为什么你越拼命努力,领导却越嫌弃?原因就在这里
四、你疯狂秀加班,却拿不出对应成果,唯独暴露了能力差的事实。
你以为只要疯狂加班,就会被领导贴上“好员工”的标签吗?不,大部分领导并不傻。他们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问问你自己,加了这么久的班,你比别人多拿出了什么成绩?工作质量高了多少?
我们单位的小白姐,几乎天天加班,次次秀在朋友圈。秀到她工作狂的身份人人皆知,工作态度可以打101分。
我一直以为领导对她赏识有加,直到有一次,有个临时工作抽我和马处长(小白姐的直接领导)搭档,我建议小白姐一起加,因为她有经验。
马处长几乎脱口而出:“你能换一个能力强点的人吗?”这句不假思索的话无疑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令我吃惊不已。
原来,自以为很努力的小白姐,工作能力从来没得到过领导的认可。在领导眼里,她根本就是差生级别。
细究原因,小白姐大部分加班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同样是工作总结,别人一个白天就能写完,她却要在办公室熬到12点,写出来的东西还没别人质量高。
再比如,只要第二天出差,小白姐必加班,而加班做的事,无非就是订机票酒店、确定日程等等,根本用不着耗时这么久。
明明只是基础简单的活,却总需要加班才能勉强完成,这反而是在向世人昭告:我能力差,我效率低。这样的下属,领导怎么可能不嫌弃呢?
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光炫耀加班是不行的,打磨基本功、增强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的尤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