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经纬网图中南北纬、东西经的判读
口诀:“北增北,南增南,东增东,西增西”。即在经纬网图上,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经度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例:读下列四幅图,哪一幅图中甲点的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热带、我国境内五个条件?
解析:由于甲点位于我国境内,而我国所跨的经度为73°E~135°E之间,排除C项;根据“西增西”可知,A项中甲点位于西经度,也应排除;根据“南增南”可知B项中的甲点位于南半球,故选D项。
二、在地球俯视图中南北半球的判读
口诀:“北逆南顺”。即在地球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所视半球为北半球;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视半球为南半球。
例:下列四幅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能正确反映12月22日前后日照状况的是
解析: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因此,本题转化为寻求“北极圈”或“南极圈”图示的问题,也就是判别南北半球的问题。根据“北逆南顺”的规律可判别出:B、D为南半球;A、C为北半球。然后再根据极昼极夜状况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为D项。
三、在地方时(或区别)计算中的运用
口诀:求经度差(或时区差)“同-异+”,求时间(地方时或区时)“东+西-”。即在求经度差(或时区差)时,若两点同在东经度(或东时区)或同在西经度(或西时区)时用“-”;若一点在东经度(或东时区),另一点在西经度(或西时区)用“+”,同样当一点若在西经度(或西时区),另一点在东经度(或东时区)也用“+”。
例: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时时,纽约的时间应该是
A. 23时 B. 5时 C. 6时 D. 24时
展开全文
解析:北京时间为12时,即东八区的区时为12时,而纽约所处的时区为西五区,根据求时区差“同-异+”的规律,北京和纽约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故用“+”,二者相差13个时区。再根据求时间“东+西-”的规律,纽约在北京的西侧,故用“-”,因此求得纽约的区时为昨日的23时,故正确答案应选A项。
四、在地球侧视图中晨昏线的判读
口诀:“左夜晨,右夜昏”。即在地球侧视图中,晨昏线的左侧为夜半球,则该线为晨线;晨昏线的右侧为夜半球,则该线为昏线。
例:读下边的经纬网和晨昏线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A. 0时 B. 6时
C. 18时 D. 22时
解析:根据“左夜晨”可知,该晨昏线表示晨线,则该经线(60°W)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地方时始终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又知北京时间即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根据求经度差“异+”可知:两地的经度差为180°,即相差12小时,再根据求时间“东+”,可知北京时间为18时。故选C项。
五、在地球公转图中“二分二至日”的判读
口诀:“左斜左冬,右斜右冬”。即在地球公转图中,地轴如果向左倾斜,则左侧为冬至日;地轴如果向右倾斜,则右侧为冬至日。只要判读出冬至日,就可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出春分、夏至、秋分三个节气。
例:读下面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公转至甲处时,开普敦正值多雨季节(2)公转至甲处时,地球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3)公转至甲处附近时,黄河有凌汛现象(4)公转至乙处附近时,华北平原小麦返青(5)公转至乙处附近时,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6)公转至丙处附近时,可以到挪威观看午夜的太阳
A. (1)(2)(3) B. (2)(4)(5)
C. (1)(2)(5) D. (2)(5)(6)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判定出甲、乙、丙、丁所代表的节气。图中地轴向左倾斜,根据“左斜左冬”的规律,则左侧的丙处为冬至日。由地球公转方向即可判断出丁处为春分日,甲处为夏至日,乙处为秋分日。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地球公转至甲处时是它的(因为开普敦在南半球)冬季,正值多雨季节,所以(1)正确;地球公转至远日点应为7月初,甲处为夏至,所以(2)是对的;黄河凌汛多发生在冬春结冰和融冰时,所以(3)是错误的;华北平原小麦返青应是春季,而乙处为秋分。(4)是错误的;当地球公转至乙处附近时,太阳直射在赤道,而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所以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接近90°,(5)正确;到挪威观看午夜的太阳应在夏至日前后,而丙处为冬至日,所以(6)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项。
六、在等温线图中气温高低的判读
口诀:“高低低高”。即与同纬度相比,等温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凸出,表示温度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凸出,表示温度比同纬度高。
例:下图能正确表示我国东部暖流流经海区水温变化规律的是
解析:由于暖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所以等温线向水温低的方向凸出,根据“低高”规律可推知A、D两项都满足这一要求。但题目要求选出的是“我国东部暖流流经的地区”,即为北半球海区,故答案为D项。
运用“高低低高”的口诀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山脊、山谷时同样也可实用。即: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向高处(数值大)的方向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数值向低处(数值小)的方向凸出的为山脊。
例:读下面等高线图,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A. a B. b C. c D. d
解析:在等高线图中,最易发育成河流的应为谷地,据“高低低高”可知:d处的等高线数值向高处凸出,应为低处,即谷地。故应选D项。
七、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数值的判读
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闭合等值线数值若等于两条等值线中的大值,则其内侧数值大于大值;若数值等于两条等值线中的小值,则其内侧数值应小于小值。
例:下图为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则有关甲、乙两处地形正确的叙述是
(1)甲是在山坡的洼地(2)乙是在山坡的洼地(3)甲是在山坡的小丘(4)乙是在山坡的小丘
A. (1)(2) B. (1)(3)
C. (2)(3) D. (2)(4)
解析:由于a>b,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则甲大于a,乙小于b。所以,甲应为小丘,乙应为洼地,正确答案应为C项。
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考情分析
1.把握主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与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相对容易,但内容具有“广”、 “散”、“杂”的特点,系统性、条理性较差,学习时很难抓住重点和主干。复习时可采用知识结构法,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人类活动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2.理解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几年人文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因此,人文地理的复习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核心知识聚焦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出生、死亡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
看,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人口增长也有差异。
人口变化的过程曲线
总结: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地区还会受到自然灾害、战争、风俗习惯、宗教、政策、环境问题等的影响。
【典型例题】
下面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1~3题。
1.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增长控制较为合理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形成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的原因是 ( )
A.出生率上升 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
解析:第1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应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稳定,这样才利于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甲、丁两图人口总数下降过快、过多,而丙图反映的是人口总数大幅增加,都对社会发展不利。第2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从50年代至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处于上升势头;70年代后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稳步下降。故甲图反映情况符合实际。第3题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现在保持较低的水平,主要是出生率下降的结果。
答案:1.B 2. A 3. B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典型例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材料1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2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人口迁移的知识。第(1)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迁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第(2)题,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第(3)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4)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1) 工业发达,大城市集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此聚集 东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又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2)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3)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①对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②对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
(4)广东 上海 北京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经济因素,三是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
自然因素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自然因素有地形(起伏不平或有缓丘地)、水文(有河流或湖泊、地下水)、植被(天然植被类型及人工造林的条件)、气候(降水量、气温、风及其变化)、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及性状)等。例如在城市里要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
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基础。首先,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原有的基础是城市功能分区的最基本的依据。例如,在北京的市中心地区不仅不会成为工业、住宅用地,而且连摩天大厦都不允许建造。其次,我们也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为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历史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就要进行改造,城内污染工厂就要外迁。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距离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2、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这是因为商业、工业等的发展对交通条件要求很高。它是商业企业家极力争夺的地方,市中心交通最为便捷,通达度最高,商业活动的销售额也最高,因而地价也最高。从下图可以看出,城市的地租在市中心形成最高峰,在市中心外圈的干道相交处形成次高峰,由此往城外、交通干道的两侧下降,但下降的趋势也会随各地段的通达度的不同而不同。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的分化上。一是由于收入的差异造成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二是区域知名度。如我国北京新成立的高新技术公司大多愿意在中关村占据一席之地。三是种族的影响。一般的,同一种族往往聚居于同一地区,如在西方许多大城市里形成的华人街就是一例。
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对城市布局的调控,其作用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北京市不允许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建造高楼大厦,法国巴黎不允许在戴高乐广场建造摩天大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个人因素的干扰,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城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中最繁华的商业街是
A.L1-①及L3-①
B.L2-①及L4-①
C.L1-①及L2-①
D.L3-①及L4-①
2.下面反映该城市地价剖面的曲线,正确的是
解析:城市地价主要受交通的通达性与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影响。图中①为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应是地价最高的街区。根据图上信息,离市中心(①)等距离的四条街中,L1-①和L3-①等地价线弯曲大,说明沿线的商业活动多。L1-①及L3-①的地价高,地价随离市中心距离变长下降的速度慢,等地价线沿街道向外凸出更加明显。
答案:1.A 2.A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它们分别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或者人为的进行改造的。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搭建温室来增加热量,通过灌溉来弥补降水的不足。人们可以修建梯田来改变耕地的坡度。人们可以通过施肥改变土壤肥力,人们还可以通过水利工程来影响地表水源的分布状况,从而扩大种植范围。社会经济因素往往都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城郊蔬菜产品的市场可能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而扩大。
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
通常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分析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时便需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1.首先需要了解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作物;
2.了解该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农业生产特点;
3.再次根据生产特点判断该种农业生产适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4.了解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判断当地所具备的和这种农业生产相关的优势条件;
5.最后选出该地发展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条件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主要农作物、基本特征和主要分布地区如下表: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典型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区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_________,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
(2)②、③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____、 ______,其收获时期是否相同?理由是什么?
(3)②区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4)与①②③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A.工业化的发展
B.城市化的进程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局势多极化
(5)①区除种植谷物外,还轮种牧草和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用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精饲料来发展畜牧业。试分析这样做的好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解析:本题以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图切入,考查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农作物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第(1)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机械化水平等)两方面分析。第(2)题,②和③是小麦区。②区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种植的是春小麦,③区则是冬小麦。第(3)题,我国的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第(4)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使商品谷物农业市场广阔,工业化的发展为商品谷物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使商品谷物农业大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第(5)题,考查混合农业的好处。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湿润。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2)春小麦 冬小麦 不同。②区种植春小麦,秋季收获;③区种植冬小麦,夏初收获。
(3)B(4)D
(5)玉米与大豆、牧草和麦类轮作,可调节土壤养分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农作物又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
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处;布局在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处;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水源;河流的下游。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区;远离农田。
④交叉污染的企业布局:兼顾上述要点。
工业的分类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根据主导因素我们把工业进行分类: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
①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
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②复杂产品原料和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可能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形成了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工业地域形成:
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②规划建设形成: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典型例题】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甲图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乙图是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乙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___。
(3)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据图知攀枝花附近资源丰富,距燃料和原料地较近。该市处于长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成昆铁路穿越,铁路运输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本区地势起伏大,平地面积小,是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第(2)题,搞清该流程图中各要素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炼焦离不开煤炭,故B为煤炭。冶炼的原料为铁矿石,产品为钢铁,故A为铁矿石,C为钢铁。
第(3)题,从流程图看出,该区域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4)题,从图中可知本区铜矿资源丰富,附近有二滩水电站等,水电充足。
答案:(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铁矿石 煤炭 钢铁
(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4)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